此《太極秘術(shù)》是任何太極拳書(包括趙堡太極拳所有書)中都是沒有的,是去年8月陜西銅川市的鄭悟清再傳弟子得于當?shù)匾晃粍⑿蔗t(yī)生所贈,該醫(yī)生言他不練拳,是祖?zhèn)鲙纵呑舆z物,是否對練太極拳有用處,因他二人關(guān)系好給了他。我看后,很驚喜,雖僅九張,有劉鳳梧拜識抄寫于1918仲春月于河南汜水之序,說明了得先祖手錄《太極秘術(shù)》;第二十序是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宗師張楚臣的弟子王柏青于雍正六年(1728年)留文之序。
更重要的是,趙堡第一代宗師蔣發(fā)拳論;第二代宗師邢喜懷兩篇拳論;第三代宗師張楚臣的拳論,以及王柏青的兩篇拳論,都是遺跡珍寶。此論說明趙堡太極拳源于明末清初的歷史,也說明了趙堡太極拳師歷代均有論著,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太極秘術(shù)序
余幼失怙,習祖遺之醫(yī)之略,于《景岳全書》卷九“雜證十三卷·瘟疫”處,得先祖手錄太極秘術(shù)。方勝數(shù)折,字草潦亂。幸尚可辨識,故復錄之存義。然實未睹其術(shù)焉。
先祖劉(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經(jīng)藥商,后習醫(yī)道。咸豐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祖懷善念,奔波鎮(zhèn)里,挽一老醫(yī)者復臨乃處。老扶脈搖首而去。病者知無生,祖善后。祖諾。其感,探懷示祖簿冊,囑錄而殉葬。祖憐而草繕,復置其懷,其奄然溘逝。先祖勉鄉(xiāng)人善葬焉。
此于錄后言之一二。因系祖手澤,且理玄奧,故眷而錄存。是序。
民國六年仲春月 汜水劉鳳梧拜識
太極秘術(shù)序
余從師于溫州張楚臣。先師曰:是術(shù)得之于道門,精微□□□不可言傳之妙。德不修者不與之,名利重者難成之,才不足□□□之。故擇者不易,爾宜慎密勿惰?!庇嗝囟曋阉氖噍d,更忝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澤長,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猶如深海尋珠,循寶光而不舍,歷艱辛而不頹,始得而獲。更加珍貴,雖萬金而不售。斯道氣常存者也。噫!孰鑒道求真難于此乎?而身不其驗,動不明其用,輒言得道,津津善辯,而惑人輩,獲為可悲耳。詐偽橫溢四海,真言不屑而聞,故大道當隱,俟時漸復。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 愚叟王柏青留示
太極拳功
蔣發(fā)
師傅曰:“太極行功法,在調(diào)陰陽,合神氣止心于臍下。”乃曰:“凝神欲,神入氣穴,使陰陽交感,渾然一ⅰ?。吠悩O拳者,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隨,內(nèi)處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
太極拳訣(師傅)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jié)節(jié)貫串虛靈在中。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退后,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成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拳道(邢喜懷)
先師曰:“習拳習道,理義須明。功不間斷,其藝乃精。
夫拳之道者,陰陽之化生,動靜之機變也。知氣養(yǎng)而增命,善競撲而全身,此為習拳之妙理。
氣何以養(yǎng)?寅時吐納,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靜息寂,神意互戀,升降吞液,腹中如輪,旋轉(zhuǎn)如規(guī)。是以知水火之和氣,為兩腎所出。此人身性命之本,須“刻刻留意”為是。
撲何以善?手腳四肢皆聽命于心神,動靜虛實隨意氣而定取。上動下合,左轉(zhuǎn)右旋,前移后趨,惟心神之所向,意氣之所使也。腰為真機,而貫串肢筋,勢無所阻,是收意者為用耳。
太極拳說(邢喜懷)
夫太極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生機于一,是名太極。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后天者,分而為陰陽。凡萬物莫不由此。陽主動而陰主靜,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陽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像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極之理,無乎不在。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陰陽之氣,修身之基。上陽神而下陰海,合之者而元生。左陽腎而右陰腎,合之者而元精產(chǎn)。背外陽而懷內(nèi)陰,皆合者而元神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是則手以陽論,腳以陰名,相合者而身自靈。虛實分而陰陽判,動靜為而陰陽變??v者橫之,剛者柔之,來者去之,開者合之,無非陰陽之妙理焉。
然陰陽和合,斯理孰持?勝負兩途,斯驗孰主?“一判陰陽兩極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也,其竅者“中”也。
夫太極拳者,性命雙修之學也。性者天,上潛于頂,頂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潛于臍,臍乃命之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為其中使,而有所驗。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剛?cè)?,太極拳法四肢義通。且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cè)嶂校瑥陀袆側(cè)?,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太極拳之手八法備焉,曰:“∞?、假E按、采、肘、靠。”以“中”分而陰陽出,陰陽復而四時成?!爸小睘樯?,合時成用,五氣行焉。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北陸玄龜?shù)盟远鴿撘玻戏匠酁醯没饸舛w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極拳腳之五步出焉。曰:“進退顧盼定”。
夫太極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氣,手運八法之靈技,腳采五行之妙方,上下內(nèi)處輿意合,節(jié)節(jié)貫串于一身。因而萬千之變,無乎不應。此所以根出于一,而化則無窮,太極拳之所寓焉。俾使學者默設心通,故為說之而已哉。
太極秘傳
張楚臣
太極拳,功有濟世之法,技有運身之術(shù)。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須寶而重之,不得輕授。倘傳匪人,則遺禍為害,寧不惕哉!
訣曰:沉氣于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蕩,伏若旋機,意活而運,氣如輪轉(zhuǎn)。其要不離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領(lǐng)全身,以手為先。腳隨手動,身隨腳轉(zhuǎn)。意與神通,氣隨意走,筋脈自隨氣行。此所以“舉動”,“用意”者耳。
夫太極拳者,內(nèi)氣之鼓蕩運動,須與外形之勢同。凡舉動,神意互戀,神領(lǐng)手訣,而意令氣運,由手而肘、而肩、而腳、而膝、而腰,自可以眾歸一之道。此即上下內(nèi)處合為太極之妙術(shù)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虛領(lǐng),氣有百環(huán)皆隨意而定。神主陽而行外,勢也,形也;意主陰而主內(nèi),精也,氣也。手為陽而動于上,腳為陰而移于下,妙在俱合。靈在俱松。勢未動而意已動,神意俱在形之先。勢不可執(zhí),以神意為機變,無須以成架為局焉。
太極丹功義詮
王柏青
道自虛無生有為,便從太極中規(guī)循,天地分判陰陽義,人法自然意合神。
道心玄秘守天根,凡丹培育成在坤,精氣合煉延年藥,渾然天人俱忘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生長妙境育靈根,拋卻名利海天闊,環(huán)中日月隨心神。
兩支慧劍定中土,一團和氣沖玄門,蒼海無浪緣龍蟄,青天恬謚赤子心。
精氣神喻三祖孫,氣為先祖萬物根,精乃氣子生神意,積氣生精自全神。
出玄人牡呼吸循,念念歸底海容深,俟至他火噴涌時,百脈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統(tǒng)在神,五氣聚分權(quán)由心,修德培土孕內(nèi)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晝夜分,兩弦期活塑望臨,但使方寸宅謹守,黃芽白雪何須尋。
汞借水銀喻人心,鉛如鋼鐵比人身,嬰兒姹女也如是,黃婆撮合土意真。
坎離分合水火輪,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陰陽兩腎門。
子午上星下會陰,戊已神闕并命門,庚申金氣土德藏,坤火巽風意息存。
乾中陽失翻成離,坎得中實轉(zhuǎn)易坤,化陰抽陽還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寅時西南守天根,舒形緩息漸寂隱,恬淡會沉入深海,無物腹虛靜無塵。
大道無聲緩緩運,一縷綿綿下歸引,漸細漸長谷底滿,收聚散氣團仙真。
口追月墜曉星臨,三光先后開天門,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貪龍欲騰行沛霖,怒虎出洞將吃人,天符一道玉音隆,虎舊龍伏修清心。
陰陽媾合龍虎呤,意凝神醉戀魄魂,心腎交合水火濟,田蒸海溫好浴身。
紫氣炎焰沖玄門,肌爽竅開樂人倫,甘露瓊獎天地滿,餌津潤臟滌身心。
潛龍勿用筑基因,見龍在田產(chǎn)靈根,飛龍在天運武火,亢龍有悔行退陰。
祖氣復入閉開門,腹胎意轉(zhuǎn)運法輪,能令十息緩緩吐,三十息上可調(diào)神。
精生靈根氣護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內(nèi)息氣運精神固,此真之外更無真。
神行氣行元海運,一輪始終胎息勻,善養(yǎng)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養(yǎng)根。
太極一氣延年藥,氣命神性雙修門,天地合育續(xù)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肢松心沉入臍輪,太極未分是真陰,一陽動處天意現(xiàn),神令手運移昆侖。
挽起光環(huán)轉(zhuǎn)乾坤,氣滾意馳腹中尋,龍翔九天云伴起,虎嘯幽谷風摧林。
借勢循向在心神,貼從旋機妙進身,順力渾然迭不覺,勿用氣力反傷根。
腹虛若海載萬釣,能運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氣能一處,移山倒海翻乾坤。
陰催陽轉(zhuǎn)陽催陰,可知玄奧在腹心,丹田一球旋機活,舒合恬逸動無塵。
孰曉腹氣圓活真,調(diào)腑理臟順經(jīng)筋,若得壽高神體健,不枉當初勤練身。
太極丹功要術(shù)
王柏青
天地人靈,道存惟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參自然而合人身,奪造化在悟玄機。人內(nèi)三寶精氣神也。修者寅時合道,須擇幽靜之處,背北面南,氣收地靈,直立兩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氣沉腹臍,意志孕合,心靜而息寂,呼吸悠長至若無,脈流而氣催,神意俱會似如失,意導氣運,腹輪常轉(zhuǎn)。雜念止則內(nèi)外松適,心念靜而呼吸若一。意氣互感,暖流回轉(zhuǎn),其態(tài)若輪,生生不息。此為一渾圓,修久可享遐齡。
一⒘髯而無微不到,陰陽和合而化育五臟,運行于筋骨;運行于筋骨、經(jīng)脈,營衛(wèi)于肌膚毛孔通連于天地祖氣。氣機循環(huán)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隨機勢而運形。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微風也能順化,葉落亦能知警。登此門堂,許為初成。
功既有成,須明用道。太極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靜能詳察進退之機,惟神領(lǐng)可體悟起伏之道。進因降而起,退因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氣曰形。神者能輕靈,氣者有剛?cè)?,形者可縱橫。以神擊敵為先,身未動,威先發(fā)于瞳,傷敵之神,令彼膽寒。以氣擊敵,勢未成,而無畏浩氣出,破敵之氣,令彼心怯。以形擊敵,俟敵動身,應形合之,制敵之形,令彼跌仆。內(nèi)靜外動,外疾內(nèi)緩,神靜而意動,心靜而氣動,息靜而身動。眼欲疾而神須緩,步欲疾而氣須緩,手欲疾而心須緩,內(nèi)態(tài)靜緩,外形愈疾,身無所亂,無虞身疲。
運動發(fā)勁,外柔內(nèi)剛。卷之則柔,發(fā)之成剛。柔為長勁,剛為瞬間?;瘮持?,纏綿如絲。圓而勁柔,擊敵空門,勢若奔雷,循方直達。柔則松馳,內(nèi)氣如縷不斷。剛則開張,瞬間一瀉千里。意深如此,惟氣行之,動如簧彈箭發(fā),靜如山岳雄峙。功不間斷,持久通靈。氣機活潑,由心外揚,感應通神。人未臨身,已知來犯之處。意令氣發(fā),去則攻其無救,人未明而立樸,警心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