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生
我國科舉制度從隋唐至清末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忌涍^嚴格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層層篩選,最后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欽定進士科第一名,金榜題名,才能稱狀元。
自唐代直至明清,科舉制度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
明清時期,鄉(xiāng)試每3年舉行一次,主考官由皇帝任命,有嚴格的考試制度,合格者被錄取為舉人。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由負責全國官吏任免、升降、調動的吏部主持,屬國家級考試,只有取得舉人頭銜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是鄉(xiāng)試后第2年舉行。會試合格者,被錄取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始于公元973年,宋太祖為了將錄用人才的最高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開始舉行殿試,以后成為定制,每年4月舉行。考生取得貢士以后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重要、最高一級考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名次又分一、二、三甲三個等級,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這級考試放榜以后,開始授官,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編修,其他二、三甲等級的人也可以授予翰林院做擬撰朝廷文書的較次級官員。參加殿試即使沒有及格,也可另授予知州、知縣等地方官員。由科舉取仕的人開始官位較低,以后根據政績還可擢升,狀元、進士等最后成為六部大員和宰相的,在歷史上大有人在。
科舉制度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官吏選拔由世襲制、薦舉制,改革為由封建社會政權機關設立各種科目,通過公開考試,公開競爭選擇官吏,這種重大人事改革制度,在世界歷史上屬于首創(chuàng)。歷史上日本、朝鮮、越南都曾仿效中國,實行科舉制。
由于科舉取士鼓勵競爭,提倡拼搏進取,不受家世門第限制,勤奮好學、堅毅頑強的讀書人,只要有一定學歷、品性好、出身清白、體格健康均可自由報名參加科舉考試。這就為一般士人開辟了一條平等競爭的成功之路。
北宋“才子之鄉(xiāng)”臨川人王安石(1021—1086)殿試成績名列榜首,但因試卷上有“孺子其朋”語忌,閱卷官考慮再三不敢定奪,最后御批“不可魁天下”,欽定第4名,狀元與王安石擦肩而過,留下歷史的遺憾。王安石當宰相后,對貢舉科目進行了重大改革,對前朝諸多科目,改為專一進士科取士,元、明、清朝沿襲,成為定制??婆e考試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著作為主要內容。明朝,朱元璋規(guī)定必須做八股文,一直沿襲到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文章限制700個字內。宋代理學大家江西婺源人朱熹著的《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標準答案的依據,上述規(guī)定考生必須嚴格遵守,違者不予錄取。
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產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河北清河縣人。1904年最末一位狀元劉春霖,河北肅寧人,卒于1944年,終年72歲。此人曾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大總統(tǒng)府門史秘書。20世紀60年代末期,筆者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常目睹一位鶴發(fā)童顏、精神矍爍、腰板硬朗、神態(tài)偉岸的老者,在綠樹環(huán)繞、繁花似錦的庭院前漫步倘徉。他就是清末最后1名探花商衍鎏,當時已屆90高齡的耄耋之年。老人很孤獨,除家庭成員外,很少與人交談和來往。有一年春節(jié),商衍鎏用一手蒼勁有力的隸書敬錄了毛澤東詩詞“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作對聯(lián),貼門柱上。門楣書寫著《清平樂·會昌》,這也許是老人當時的心情寫照。
隨著歷史演進,時代變遷,科舉制種種弊端暴露無遺,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1905年,全國上下一致要求廢止科舉制度,它終于被歷史無情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