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剛
在漫長的宋王朝(包括南北)時期,曾有過這樣一項規(guī)定:任何一名士兵,都必須在臉上,或身體其他明顯部位刺字,作為其從軍的標志。
這項殘酷、不道德的制度源起于唐末藩鎮(zhèn)時期,當時刺字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士兵逃跑,以方便逃跑后的追捕。但它最盛行的時代還是在宋王朝。宋朝的常備軍總數(shù)常保持在60~70萬人,也就是說,在長達300余年的時間里,很容易看到臉上刺字的軍人們在走動。這樣的規(guī)模應該是驚人的。
在我國,最早招募士兵采取的是“兵農合一”制,它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義務兵役制。那時由于有家庭和戶籍的約束,士兵們的逃跑現(xiàn)象并不很嚴重。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實行了“募兵制”,也就是說,出現(xiàn)了職業(yè)軍人。這是中國兵役史上的一大進步,由于應募的軍人大都是市井無賴,農村游民,再加上軍官與士兵們矛盾的激化,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士兵“重財輕死,勇于逃逸”的現(xiàn)象。這在唐末五代那些戰(zhàn)亂時期尤其嚴重。它自然會大大地影響到統(tǒng)治者的利益。于是,統(tǒng)治者就想出了刺字這一損招,并很快得到流行。宋王朝把這一殘酷制度繼承了下來。
在宋朝身份、軍種不同,士兵刺字的具體部位就有所差別,普通士兵,通常都是在臉上刺字。如我們所熟悉的王彥“八字軍”,就是在臉上刺了“精忠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高級一點的,如甲士、禁軍等,刺字是在手背、胳膊、小腿等容易發(fā)現(xiàn)的地方。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小時候由于生活艱苦,投軍報效,被招為“效用士”(高級軍士),就在手背上刺了字。當時奸賊張俊則規(guī)定,他所統(tǒng)領的部隊在士兵小腿上刺字,被稱為“花腿軍”。
唐宋以前,一般只對罪犯、奴婢或某些官府工匠臉上刺字。因此,對士兵們來說,臉上刺字自然也就成了一種恥辱,成為下層人物的標志。據(jù)《宋史》記載:名將狄膏出身卒伍,臉上也和其他士兵一樣被刺了字。后來他升任樞密使時,宋神宗曾想用靈藥給他消除刺字,但被狄青謝絕。在狄青看來,他臉上的刺字表明他自己成長的過程,能給那些出身低下、有志報國的士兵們以鼓舞。從這個例子中可看出,狄青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
不過在宋代,刺了字的士兵們在生活上也不會因此帶來太多不便。其主要原因是宋朝是一個喜歡刺花的朝代。當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百姓,都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花紋。如《水滸傳》中我們熟悉的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等.都在身上刺滿了各種圖案。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們臉上的刺字,在當時就如貧家女們的假項鏈一樣。雖然并不表示高貴,卻也不會因之而顯得如何卑謙,只是士兵們的一個標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