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艷
在下午的班會上,我剛剛做了一通“愛護公物、不得隨意亂丟公物”之類的訓示,可是晚上放學時,我就在班上的清潔區(qū)拾到一把被丟棄的掃帚。頓時,一團怒火“騰”地竄上腦門:好啊,簡直是把我的話當做耳邊風了!為了維護班主任的尊嚴,我決定明天給他們點兒顏色看看。于是,我把掃帚拿到了我的寢室里。
第二天早自習時,我把那個“肇事者”叫到面前,讓他說說昨天班會上我講了些什么,然后質(zhì)問他把掃帚放在哪兒了?他無言以對。
“去找!”我大喝一聲,手指著教室外:“馬,上給我出去找?!?/p>
他出去轉(zhuǎn)了一圈——當然找不到,又膽怯地回到我面前,小聲說:“老師,我買掃帚賠,行嗎?”
“不行!”我聲色俱厲:“就要原來的掃帚,找不著,不準上課,中午不準吃飯!”
他只得出去找,望著他畏畏縮縮的背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快意。
下午,上課鈴剛響,他拿著一把掃帚跑到我面前:“找著了,老師?!?/p>
我一看,確實是學校統(tǒng)一發(fā)放的那種掃帚,馬上意識到其中有假。我厲聲說:“你從哪里弄來的?別以為我不知道,說!”
這么一嚇唬,他“哇”地哭了,一邊哭,一邊說。他說,怕我再也不讓他進班了,只好偷了別班的掃帚。
好像兜頭潑下了一盆冷水,熄滅了我的怒火,也讓我徹底冷靜了下來。我本是想要他改正錯誤,卻逼他犯了更大的錯誤。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一個錯誤!我是多么殘忍啊,為了自己那點可憐的尊嚴,竟如此殘忍地對待一個孩子。我能夠想像得出,他是經(jīng)受了怎樣的煎熬才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這一把掃帚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作為班主任,對犯錯誤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這是教育方式的一種。但是,處罰僅僅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在處罰學生時,不妨想一想,你是否寓教育于處罰之中,處罰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改正錯誤?是否給了學生改過的機會?班主任切不可罰不擇法,罰而無度,以罰代教,更不能因自己的私念而肆意懲罰學生。不當?shù)膽土P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相反會損害他們的心靈,扭曲他們的人性,這與為師之道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對待學生,尤其是有缺點、有錯誤的學生,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