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友
董玉京談甲骨文書法藝術
董玉京先生,字宛仁,河南省南陽市人,1933年7月26日生。我國已故考古學家、甲骨文專家、書法家董作賓先生之哲嗣。臺灣著名心臟科醫(yī)師、教授。受其父影響,董玉京先生從少年時代起便深深愛上了甲骨文,行醫(yī)之暇,沉醉于甲骨文與甲骨學領域,苦讀苦研苦寫,鍥而不舍地終于從一個“好之者”變?yōu)椤皹分摺薄?/p>
大象出版社推出的《甲骨文書法藝術》,是董玉京先生多年實踐、研究的心血結晶。對于學習甲骨文書法的讀者來說,此書真是最為難得的首選。
董玉京先生深得要領介紹甲骨文書體特征,“書體結構靈活多變,具備最燦爛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甲骨文中所書的動物字,飛禽展翅,蛇蟲曲伸,猛獸獠牙、栩栩如生;所書人體字,立、臥、蹲、跪、射,手舉足行,如朝夕相見,所書景物字,山、水、草、木,猶身臨其境,書意盎然;所書器物字,皆具形象。甲骨文的字畫布局以平行對稱為原則,凡同一字內出現(xiàn)的諸橫、豎、點之間,各保持基本平行;其左右、上下筆畫相同者,則分別以中線為軸,呈對稱狀。殷人的這種書體結構原則,把動態(tài)和靜態(tài)緊密地糅合在一起,運用書法藝術的手段,反映和表現(xiàn)出文字的內在含義,使心、手、義暢流合一,開創(chuàng)了甲骨文書法藝術燦爛的大千世界?!?/p>
董玉京先生特別引其父董作賓先生深切體會,幫助我們準確把握甲骨文書法的精髓:“它的書契,有肥,有瘦,有方,有圓,或是勁峭剛健,具頑廉儒立的精神,或是婀娜多姿,有瀟灑飄逸的感覺。特別是殷代中興名王武丁時代的書契文字,氣魄宏放,技術嫻練,字里行間,充滿了藝術的自由精神。”
對有志于甲骨文書法創(chuàng)作者,董先生以其多年領悟給予忠告,無論今后大家所寫的甲骨文書體風格是豪放、嚴謹,或是粗獷、纖細,都要保有其筆畫“尖峭挺拔”與“圓潤婀娜”之姿。決不可以用鐘鼎文、篆書或隸書筆法來寫,那樣,就只能徒有甲骨文字形的鐘鼎文、篆書、隸書而已。更不可以寫得像擺火柴棒兒一樣,那會失去甲骨文的原始風貌和藝術意味,一定以董作賓、嚴一萍、胡厚宣等大家為楷模,摩挲對照出土原版摹寫,至少也要以拓片作摹本,千萬不可照既不真也不像的字帖去學,以免失之千里。
本書圖版既精且多,極具觀賞臨摹價值。
狄源滄談攝影藝術
“這是一張絕妙的好照片。只有用詩人的思想感情觀察生活的人,才會發(fā)現(xiàn)這種新鮮動人的題材。正如邵柏林同志所說的那樣:畫面中帶著愛撫和微笑的母親,實際上是被作者當做愛的化身來處理的。當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受到‘母親甘露滋潤的時候,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形容的愉快,被攝影家一絲不茍地‘描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有趣的是這個孩子的姿態(tài),那向上承受著水滴的小手指,真像受了雨水灌溉而茁長起來的幼苗一樣?!薄罢掌臉祟}(《用水滋潤幼苗》)在這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攝影藝術在某些方面的獨到之處,的確是其他藝術形式所望塵莫及的。”
“不管抓什么動作的高潮,必須在這個動作到達高潮之前按下快門,不然,就抓不住。因為,從‘眼睛看見到‘手指按下快門,其中是有一小段時間的距離的。如拍魚跳出水面,必須在看見它們冒出水面時,立刻按快門,所抓到的恰好是跳得最高的動態(tài)。如果等看見魚跳到最高時再按快門,所抓到的就必然是落入水中的情態(tài)了。”
“看來,體育照片不一定都要那么緊張激烈,使人喘不過氣來。有時候,運動場以外的題材往往比場內更精彩一些。”
以上是我讀狄源滄先生攝影論著時隨手摘來的片斷。
狄先生寫的攝影書,往往精選世界攝影名家名作,然后作簡要點評,三言五語,活潑機智,如詩話、畫跋,或介紹攝影家創(chuàng)意、拍攝經(jīng)驗,或說出他自己的獨特感受、見解,令你眼界大開,艷羨不已。你正想弄明白這照片是如何獲得的呢,他緊接著就告訴你,是抓拍還是擺布,是什么相機,是散射光還是燭光,打不打輔助光,一次曝光還是多次曝光等技術要領??傊?,先讓你“臨淵羨魚”,再帶你“退而結網(wǎng)”。
狄先生酷愛中國古典詩歌,有詩心墊底。從50年代起,便把眼光盯在世界各種攝影流派的名家名作上,孜孜不倦地研究汲取。晚年眼光見解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你看,面對日本風光攝影大家竹內敏信的《清風》,狄先生怎么講呢,“風景,風景,是一陣清風在幾棵平平常常的綠樹上刮出了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刮出了清涼恬靜的意境。佳能EOS-1,80-200mm變焦鏡頭,快門先決1/60秒自動曝光,加偏光鏡使色彩更加飽和清純。膠卷·RDP?!彼齐S口而出,令人拍案叫絕。
童寯談園林藝術
黃裳先生深有感觸地說,“一卷《江南園林志》,不只可見作者的觀點議論,為研究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開山經(jīng)典著作,更能欣賞作者的美文,如讀《洛陽伽藍記》,絕非后出的說園諸作可比?!闭婺瞬灰字摗?/p>
童寯先生1900年生于沈陽,1983年逝世。是我國老一輩杰出的建筑學家、園林學家。先生在抗戰(zhàn)前,以工作余暇,遍訪江南園林,目睹舊跡凋零,每“低回歔欷,忘饑永日,不勝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深憂吾國造園絕藝隨其他國粹漸歸淘汰,發(fā)憤而為《江南園林志》。
這本成于1937年春的論著,歷經(jīng)戰(zhàn)火、水災,遲至1963年由中國工業(yè)出版社出版。
本書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兩部分。文字部分分造園、假山、沿革、現(xiàn)況、雜識五章,從泛論我國傳統(tǒng)的造園藝術和技術的一般原則入手,有重點地介紹了江南地區(qū)蘇州、揚州、上海、南京、杭州、嘉興、無錫等地著名園林的結構特點、歷史沿革、興衰演變過程及當時(1937年)的概況;間有品評和議論。文中引用我國有關園林方面的志乘、野史、筆記、叢談、小說等文史資料頗為宏富。圖片部分包括版畫、國畫、平面圖以及攝影圖片等共340余幀,彌足珍貴。
在我國,造園一事,見于他書者,如《葵辛雜識》、《笠翁偶記》、《浮生六記》、《屐園叢話》等,但皆零散不成系統(tǒng)。而且除李漁為真通其技者外,余皆嗜好使然,發(fā)為議論,非本自身之經(jīng)驗。能詩能畫而又能園者,如白居易、王維、倪云林以及明之朱舜水,清之張南垣父子、石濤、王石谷、戈裕良等,惜未筆于書。獨明末計成著《園冶》,乃成我國造園學惟一文獻。
童先生的《江南園林志》可以說是接著《園冶》講的,且多有生發(fā)開拓。比如童先生將造園概括為三種境界(即“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將“深遠不盡”列為造園不易之律;提出“成園論”,力主“質樸適意”,反對奢麗。又曰:“園林邀人鑒賞處,專在用平淡無奇之物,造成佳鏡;竹頭木屑,在人善用而已。有以碎瓷擺成魚鱗蓮瓣,則尤廢物利用之佳例。”又曰:“園林之傳,既不在大小繁簡,亦不在久遠?!薄吧w閑云野鶴、適意娛情之物,固不必如廟堂歷百世而不毀耳?!毕壬岢龅摹百p園”論,如“(園成后)主人亦不宜常往,始得奇趣”(游客入園,景物皆新,經(jīng)營布置,悉出意外,主人亦應如游客置身境外,若賞圖畫)。如講嘉興煙雨樓妙在“煙雨”:“煙雨與樓臺之妙,純?yōu)樵娙嘶脡??!瓨侵匈囉跓熡暾撸w南湖水狹,四望皆岸,甚少極目丘壑、汪洋無際之感。惟朦朧云物、山色有無中,始覺近于理想耳。”在在予人審美智慧。
《甲骨文書法藝術》 董玉京著 大象出版社
《中外攝影佳作精析》 狄源滄編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品讀世界攝影大師精品》 狄源滄編著 西苑出版社
《江南園林志》 童寯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題圖:《古杉雄姿》(美)E·韋斯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