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春
女兒好好出生六七個月,開始咿咿呀呀。她這一出聲,我們就往有意思的方面想象了。她“巴——”,我們就理會為在叫爸爸了,爸爸也就眉開眼笑地應上了;她“呀——呀”,我們就作為她對爺爺的稱呼了,接著也就有了爺爺的頷首微笑。不管是不是,也不管有幾分像,反正她發(fā)什么聲音我們都給它對應成現代漢語。這雖然是一種牽強附會,但正是這些像聲想象開始了我們與女兒的情感交流,也正是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才真正有了她對語言的識記和理解。這樣,她8個月開始喊媽媽,9個月喊爺爺,10個月有了“爸爸再見”。
說起來,教好好說好話,最關鍵的,還是一次偶然的啟發(fā)。那是去年暑假,爺爺教棒棒(好好的小表哥)學習乘法口訣,讀了很多遍后奶奶開始測試棒棒,誰知她剛報出“二三——”,在一邊玩得起勁的好好接口就是“得六”,奶奶再說“三三——”,好好接口又是“得九”。奇怪,根本沒有人教她,她卻學會了,可她才20個月啊,從這里我們悟出了一條有效途徑:創(chuàng)設“無意學習”情境。
為此,全家約定:一、家常對話,一律使用普通話,即使講了一輩子土語的奶奶,也不例外,語音哪怕過不了黃河,先過長江也好;二、與別的孩子一樣,好好周圍也是孩子少,成人多,開始,就讓她接觸成人語言和書面語言,不給“飯飯”(吃飯)、“跤跤”一類奶氣的語言有流通市場;三、受一位美國總統(tǒng)夫人的啟發(fā),挑選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給她讀,讀了以后她情不自禁地跟著書上的腔調應聲插話;四、身邊發(fā)生了什么事,讓她告訴我們一家子,只要她講出了主要情節(jié)或者將一個成語,一個新詞組進了句子,都給她鼓掌,給她傳播,傳給家里人聽,傳給親戚朋友聽,讓她一次次領受成功的喜悅,使她樂此不疲。
尤其是聽了興奮的故事,一定鼓勵她復述,之后一家子圍坐著專注靜聽,間或提詞。就說那個《小松樹和大松樹》童話吧,奶奶先是給她講了兩遍,然后領說“山上有一棵小松樹——”,好好接口“山下有一棵大松樹”,接著奶奶做出傲氣的樣子啟發(fā):“小松樹對大松樹說——”好兒想起來了:“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要是孩子又說不下去了,奶奶會再領說:“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被奶奶這么一點,孩子興奮地接上了:“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苯酉氯ゾ蛠砹耸终媲椋骸靶∷蓸渎犃耍瑧M愧地低下了頭”。她還會做出表情,低下頭,嘴里還喃喃地說:“慚愧就是羞,羞,羞?!?/p>
“家庭演出”顯然能激發(fā)孩子的更大興趣,語言訓練和情操教育都在潛移默化之中了,像雁過天空,不留一點痕跡。
雖然好好現在還是一個不滿三歲的孩子,可無論是造句還是敘事,都經常有讓人興奮的表達出口:
爺爺在看報,好兒在一邊搭積木,想讓爺爺幫助她,她說:“爺爺來,不要對我不理不睬,其實我很可愛?!弊尃敔斝€不停。
要是讓她講個故事,而她又俏皮上了,那么你就會有可能聽到:“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他講的是什么故事呢?他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一座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