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衍
高血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我國估計有患者約1億左右。它是腦卒中(俗稱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被稱為“無形的殺手”。在許多高血壓病人中,絕大多數(約占95%以上)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因復雜,目前尚無根治辦法,因此只能應用降壓藥,使血壓降至正常范圍,這樣才能抑制病情進展,減少發(fā)生腦、心、腎等的并發(fā)癥。所以高血壓患者都在服用降壓藥。雖然如此,但現在實際的情況是怎樣呢?服降壓藥的病人的血壓情況又是怎樣呢?根據1999年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資料顯示,按照過去寬松的血壓達標標準來衡量(即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城市只有4.2%,農村為0.9%,平均只占2.9%。換句話說,就是100名在服藥的病人,血壓達標的只有3人,實在是太低了。美國的調查統(tǒng)計,1976~1980年為10%,1988~1991年為27%。差距十分顯著。這種雖在服藥,但血壓仍高于正常、沒有達標的,稱為“治療不足”。這是目前高血壓治療中的最大問題,所以我國高血壓病人的主要并發(fā)癥中風的發(fā)生率仍然很高。
為什么會產生治療不足呢?原因不少,現列舉幾點如下:
1.降壓藥不足:病人去醫(yī)院看病,配來的藥有4~5種,但其中只有一種是降壓藥,其他都是一些不能降血壓的輔助藥。有些病人需要2種降壓藥合用,才能把血壓降至正常。若只用一種降壓藥,血壓自然高于正常。國外有人調查研究,應用一種降壓藥可使血壓下降7~13/4~8毫米汞柱;兩種降壓藥合用,可降壓12~22/7~14毫米汞柱。
2.劑量不足:有些病人用一種降壓藥是能夠把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但應用的劑量不足,自然降壓效果就差了。例如有一種降壓藥,它的最大劑量是每天40毫克,我們一般是每天至少用至20毫克。但是不少醫(yī)生及病人每天只用至10毫克就不再加量了,自然是達不到治療目的。另外有一種情況,也使劑量不足。有些病人未按醫(yī)囑服藥,服藥經常有遺漏。如果根據醫(yī)囑的服藥量計算,實際上他(她)的服藥量只有應服量的60%~70%,甚至更低。結果是劑量不足,療效降低,血壓不能達標。
3.降壓藥不長期堅持服用:不少病人服藥后,血壓下降到正常后就停用降壓藥。待該降壓藥作用消失后,血壓自然又上升到治療前水平。因為任何一種降壓藥,都只能在服用時使血壓下降,并不能根治高血壓。
4.降壓作用持續(xù)時間不長的降壓藥,每天只服用1次:過去常用的降壓藥如硝苯地平(又稱心痛定),它服用后血壓很快下降,但它的降壓作用只能維持6~8小時。所以該藥必須每天服用3~4次。如只服一次,則只使血壓下降6~8小時,在其余的16小時中血壓仍高于正常。一種降壓藥應該服用幾次,不是由醫(yī)生心血來潮,隨心所欲,也不是由病人喜惡決定,應根據該藥降壓作用的持續(xù)時間來決定。例如氨氯地平(商品名絡活喜)降壓作用持續(xù)時間在24小時以上,它可以每日只服用1次。如果某藥的降壓作用持續(xù)時間為12小時,則需要每日服用2次。
5.非降壓藥服用太多:如果高血壓病人合并有其他疾病,當然必須服用治療其他疾病的藥,例如與高血壓常常合并存在的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當然需要服用降糖藥和降脂藥。但是服藥要少而精,有針對性?,F在的問題是不少病人不是服用這種有針對性的必須藥物,而是服用不少不具特殊治療針對性的輔助藥物,還認為它能治療高血壓,實際上根本不降血壓,有的還可能對抗降壓藥的降壓效果,只是我們不知道,因為沒有研究過這些藥物。沒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輔助藥服用太多,不但浪費錢財,有時還會削弱降壓效果。例如消炎止痛藥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合用,會削弱它的降壓作用。所以有病必須服藥,還應少而精。有些病人服的降壓藥可能已足夠,應該能使血壓正常。但病人治病心切,認為多服一些藥總比少服一些好,服了不少輔助藥,結果適得其反。
6.藥物配伍不當:兩種降壓藥合用要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合理配伍能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不合理甚至錯誤的配伍,會降低療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有時甚至很嚴重。怎樣配伍,應由診病的醫(yī)生決定。基本的原則是,不同類的降壓藥可以合用。同類或雖不同類,但作用相仿的降壓藥不宜合用。治療高血壓的降壓藥,屬于處方藥。病人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自己隨便搭配應用是不對的,產生嚴重不良反應,自己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