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芹
前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一直采用客觀題型,一般要求考生選出對詩歌的理解、分析、鑒賞正確或有誤的一項,這樣的命題,就考生來說,選對答案并不是很困難。因為內(nèi)容的理解是由命題者來表達的,含在詩歌中的情感意蘊也是由命題者來揭示的,考生只要大致讀懂原詩看懂選項基本上就可以正確做答。而2002年高考卻采用了主觀題,對含在詩歌中的情感意蘊,對詩歌塑造的形象的感受以及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完全由考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考查方式不僅更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而且能夠更加真實地考查出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詩歌鑒賞能力,但也增加了答題的難度。
請看2002年高考題17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本題重點是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考試層級為E級,考生要在讀懂這首詩的基礎上,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若能了解古代詩歌中“楊柳”這一意象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對這首詩歌進行準確的鑒賞就輕而易舉了。
楊柳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薄皸盍?,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贈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睏盍酪?,正好可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而我國古人還有折柳送別的習俗,“留”與“柳”諧音,折柳贈人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后來折柳幾乎成了離別惜別的同義語、代名詞。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描繪的是春風駘蕩的夜晚,萬籟俱寂之時,傳來一陣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zhuǎn)的曲調(diào)隨著春風飛遍了整個洛城。詩人此時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在這樣一個夜晚,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xiāng)之情呢?可見“折柳”在詩中寓有惜別懷遠之意。這首詩著重寫作者的一種思鄉(xiāng)之情。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說折柳在詩中尤為重要。有個別考生不了解折柳的寓意,沒有這方面的認知儲備,想當然地把“折柳”理解為“風大吹斷柳條”“已消亡的王朝”“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等等。
由此可見,了解諸如“折柳”這樣的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賦予了特定內(nèi)涵的意象,對鑒賞古典詩歌是大有裨益的。如杜鵑,幾千年來古今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jīng)把杜鵑鳥定位為一種悲鳥,一種表達傷春離愁思鄉(xiāng)之情的意象?!笆駠勛右?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子規(guī)鳥即杜鵑,杜鵑的叫聲不禁引起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謫居潯陽,情景凄苦萬狀。秦少游《踏莎行》中也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羈旅客館,杜鵑陣陣悲鳴,夕陽徐徐西下,益發(fā)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
冉如梅花,歷來是我國詩人贊美的對象,這是因為它經(jīng)霜傲雪、不懼嚴寒,在它身上寄寓了人們對美好品格的向往。王安石《梅花》一詩“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通過描寫“凌寒獨自開”的梅花,表達了對倔強傲岸風骨的欽慕之情。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一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苯柚诘靥幤Ш畾v盡風雨寂寞孤獨卻堅強孤傲的梅花來象征自己,表達了詩人雖一腔志向無人理解,并屢遭打擊卻不改初衷的忠貞不渝的氣度。其它像這樣的詩歌意象也是很多,“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jié)”的節(jié)操,“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征,“鴻雁”代表信使,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等等。平時學習中注意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做一個有心人,多積累多歸納,進行必要的認知儲備,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積淀,做起題來就會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