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命的精神之維

      2002-04-29 00:44:03徐鳳林
      博覽群書 2002年4期
      關(guān)鍵詞:耶夫精神性肉體

      徐鳳林

      在這個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都在匆匆向外擴展自己的生活空間,已少有閑暇反顧自身。然而一旦我們沉思于人的存在,對生命的本質(zhì)作精審細究,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根基不在外部,而在人的精神深處。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我們通常叫做人的東西,也就是飲食、播種、數(shù)錢的存在物,完全不是人。人是精神,肉體是它的器官,說尊重人的時候,我們所尊重的不是肉體,而是他的精神”。

      精神相當于心靈或靈魂。文明的現(xiàn)代人已不再相信身心之外的靈魂的真實存在和意義,把靈魂之說歸屬于封建迷信或宗教信仰領(lǐng)域,于是人的存在就只有自然的身體和自然的心理、意識。在別爾嘉耶夫哲學中,人的生命不僅有自然的身心,而是有三個要素:肉體,心靈,精神。當然,基督教早有類似思想,《新約圣經(jīng)》中區(qū)分了人的體、魂(心)、靈(精神)。別爾嘉耶夫的獨到之處在于用哲學語言闡述了精神不同于心靈的獨立性和意義。

      我們通常把心和精神不作區(qū)分,把精神和心理、思想、意識當作同義詞。《現(xiàn)代漢語辭典》對“精神”一詞的含義作兩種解釋:(1)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2)宗旨,主要意義。而在別爾嘉耶夫看來,心與精神則有質(zhì)的不同。心屬自然,心之實在性是自然序列的實在性。心的自然性不亞于身;心較之身與物雖另有特質(zhì),但仍是自然世界中的特質(zhì)。按照教科書的說法,思維、意識是物質(zhì)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chǎn)物,是人腦的機能。然而精神則具有另一種實在性,與身和物不在同一個序列。心是人的心理、意識、思維,精神則是人的超越性。當我們說某人具有精神性時,這是對他的積極評價,認為他有高尚品質(zhì)。心是每人都有的,精神卻不是自然而然的,它是修煉而成,是從上面獲得的,雖然它可能被遮蔽和壓抑。

      精神的超越性在基督教中得到了明確的解釋,在此,靈(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氣,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東西,是上帝賦予人的最高生命力量。精神不是人的意識或思想,而是由某種靈感所決定的精神狀態(tài)。我們認為這一思想不惟基督教所獨有,而是表達了人的生命的一般理念。古今中外的哲學都知曉這一點。中國儒家所講的“浩然之氣”,西方哲學中的超感性世界的理性,都是精神的超越性的體現(xiàn)。

      人的生命不僅僅是自然過程的一部分,人的思想也不僅僅是外部過程的反映。不能將“人的精神生活”完全歸結(jié)于無機和有機物質(zhì)的客觀世界。因為倘若如此,人對自身存在的關(guān)注、反思、評價,人對自身現(xiàn)狀的不滿,人的對自身存在的欠缺性的意識從何而來呢?自然主義人學甚至無法解釋人的認識能力、道德生活和創(chuàng)造能動性這些人的存在的基本方面。和別爾嘉耶夫同時代的另一位俄國哲學家弗蘭克甚至把精神的超越性看作是人的本質(zhì),作為“人是什么”這個永恒問題的恰當答案,“人的本質(zhì)在于,在其自覺存在的任何時刻,他都在超越一切實際給定之物的范圍,包括實際給定的他自己的存在?!?/p>

      尋找精神的支點也是人的心靈需要。人自己無法支撐自己,需要到自己之外給自己的生命找到一種支撐,他才感到心有所歸。柏拉圖曾到死亡那里尋求生命的解答,宗教在信仰中找到靈魂的安慰,近現(xiàn)代哲學也從來不曾放棄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也是人的精神性之所在。

      在別爾嘉耶夫哲學中,精神與心的區(qū)別還在于精神的價值性。精神是心的最高品質(zhì),精神是心的真理和意義。精神具有價值性,心是自然本性,人生而有之,天性如此。精神不是自然本性,精神是真、善、美、意義、自由。精神賦予人的身心生命以完整性、統(tǒng)一性和意義。心總是片斷的、局部的,只有精神是完整的、普遍的。具體的個人總是各懷其心,彼此沖突,任何外在強制都不能解決。只有精神才可做到“人同此心”,只有在精神中才能克服個別與普遍的對立。

      然而現(xiàn)代人不免要懷疑,精神是真實存在的嗎,還是哲學或宗教的主觀想象?這里存在著自然現(xiàn)實主義對精神實在性的誤解。的確,按照自然主義觀點,真正的存在就等于“客觀現(xiàn)實”,“主觀領(lǐng)域”只在作為虛幻的、錯誤的觀念或意見的意義上才被承認。任何一種哲學的或宗教的直覺和思考,從外在目光看來,都不過是人心的主觀觀念,而人心本身只是世界客觀存在的一小部分。這種自然主義正是別爾嘉耶夫哲學的主要批判對象。他在《思想自傳》中寫道:“我最反對一切自然主義的形而上學,它把思想過程客體化并變成獨立實體,把它們拋向外部,變成‘客觀實在,被作為本體論范疇運用于精神,而把精神自然主義化。我的哲學是精神哲學?!?/p>

      所謂把精神自然主義化,就是力圖使精神世界的實在性適合于自然世界的實在性,以外部現(xiàn)實的標準衡量精神存在。不可否認,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現(xiàn)實世界傾向于否定精神的實在性,只對可見事物的實在性不加懷疑。但在別爾嘉耶夫看來,這只表明世界深處于墮落狀態(tài),被客體化了。如果對精神的實在性作“客觀”理解,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的精神狀態(tài)和體驗是否符合某種真實存在?還是這只是我的主體狀態(tài)?但這種提問本身就是錯誤的,其背后是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主體不是自足的,主體總應(yīng)反映某種客體,只有客體的存在才是真實存在。然而實際上,精神與客觀現(xiàn)實相比并不較少實在性,而是更為實在。因為它在一定意義上說是自足的、更確定和更原初的實在。精神存在狀態(tài)什么也不符合,它只是本身就有的,它是第一實在。精神、神性、上帝存在本是人心深處的內(nèi)在體驗,它是自我顯現(xiàn)的第一實在。在精神體驗中就顯現(xiàn)了精神的實在性,因此不存在精神體驗中所顯現(xiàn)的東西是否符合現(xiàn)實的問題。圣徒、神秘主義者、有高度精神修養(yǎng)的人的精神體驗就是實在本身,就是精神和上帝的顯現(xiàn)。精神、神性、上帝是在生命體驗中顯現(xiàn)的、看到的,而不是靠反思來證明的。關(guān)于神秘體驗是否真實,是否是幻想和自欺的反思,這個疑問是脫離了精神和精神體驗本身的心的思考。對于生活在精神之中,有精神體驗的人來說,不存在精神是否實在、是否符合實際的問題:誰也不能證明我的精神生命不存在;也許世界不存在,但我的精神是存在的。

      從這種精神哲學觀點來看,文化和歷史具有了另外的意義。精神的實在性是看不見的。而在可見的現(xiàn)實世界則發(fā)生了精神的客體化。精神在客體世界變成了象征或符號,文化就是精神實在的象征或符號,而完全不是精神實在本身,因為實在性只在主體中,在文化中看到的只是象征,而不是第一實在。因此精神在客體化的世界里失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被改變或被遮蔽了,已經(jīng)變得認不出來了。這是精神在歷史中的悲劇,歷史本身就是精神的悲劇。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精神在歷史客體化中認不出自己了。在歷史客體化的基督教中認不出基督的啟示,在歷史客體化的新教中認不出路德,在革命的歷史結(jié)果中認不出革命的精神本質(zhì),在現(xiàn)實的公民社會中認不出“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傊馃岬膭?chuàng)造精神在自己的產(chǎn)物中,在著作、理論、體系、藝術(shù)作品和制度中已認不出自身。

      精神的象征化相對于精神的真正實現(xiàn)而言是不好的。壞的、奴役人的象征主義把象征當作最終現(xiàn)實,也就是不理解“象征”的含義。但象征主義相對于幼稚的現(xiàn)實主義而言又是好的,象征主義世界觀,即把一切可見之物只看作是不可見之物的象征,物質(zhì)存在只是精神世界的象征,這種觀點正表明此人在對待世界方面具有更大的精神性,對世界的統(tǒng)治有更大的自由,這種象征主義意識(此世的某物是另一個世界的象征)使人擺脫了對此世的奴從。這是在無意義的背后洞見了意義。在具有這種意識的人看來,他們只是所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的俘虜,而不是它的公民,因為另一個世界才是他們的心靈歸宿,精神家園。

      很有意味的是,別爾嘉耶夫的精神哲學并不否定肉體。精神不是柏拉圖式的無肉體的靈魂,不是與“人欲”對立的“天理”、“天道”。在精神哲學中,人是完整的存在物,是精神-心-肉體的有機體。肉體也是人的有機部分。精神性不是與肉體或物質(zhì)相敵對,而是意味著對它的改造,使其達到完整人格的最高品質(zhì)。精神哲學也不同于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別爾嘉耶夫說,把精神與肉體對立起來是錯誤的,只有當把肉體理解為罪孽的時候才可以有這樣的對立,如果把肉體理解為自然機體,則不可作這種對立。在基督教的肉體魂靈學說中,使徒保羅所理解的肉體不具有自然生理的含義,它是“罪孽”的宗教范疇。精神與肉體的斗爭是反抗罪孽的斗爭。精神作用于心,使心具有真理和意義,賦予心以擺脫宇宙力量的自由。這完全不意味著精神壓抑和排擠人心,而是說,精神應(yīng)與心結(jié)合,使其具有最高品質(zhì)。正統(tǒng)基督教所追求的是人的成義、得救,在此,基督教喪失了原初的生命力。禁欲主義流派為人的靈魂得救和完善制定了固定方法、清規(guī)戒律和漫長道路。而精神哲學的宗旨是使人的本性得到照亮,是對人的真正改造。精神的作用總是意味著克服人的消沉和屈辱,意味著生命激情的高漲?!妒ソ?jīng)》中的圣靈的特征是如此,社會和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的特征也是如此。

      這也就是別爾嘉耶夫所講的“新精神性”。舊精神性是禁欲主義、封閉于自我的罪孽,獨善其身,新精神性是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的靈感。精神生活不是履行規(guī)則、規(guī)范和律法,不是聽從“普遍”,精神生活是內(nèi)心斗爭,是自由的考驗,是對立原則的沖突,它以矛盾、對抗、否定為前提。新精神性意味著擺脫客體化,擺脫精神對墮落的社會性的從屬關(guān)系。

      別爾嘉耶夫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思想家一樣,他們的杰出之處在于探索人生之謎、揭示人性奧秘方面的獨特洞見,讓許多現(xiàn)代人的心靈深得啟示,產(chǎn)生共鳴。然而進入社會生活領(lǐng)域,我們不應(yīng)指望在他們思想中找到賴以效法的榜樣和判別是非的明確標準。這是兩種不同維度的東西。在此存在著思想與現(xiàn)實、哲學與社會的正當距離。如一位學者所言,“坐而論道”也是哲學家的正常品格。然而這并非脫離現(xiàn)實,因為人的心靈,人的精神,是哲學思考的最大現(xiàn)實,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社會生活的本體論基礎(chǔ),而不是相反。

      煛度說吶役與自由—人格主義哲學的體認》,徐黎明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11.30元

      猜你喜歡
      耶夫精神性肉體
      瓦格納教授的發(fā)明
      瓦格納教授的發(fā)明
      多元視角下的職場精神性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
      安德列耶夫與扎伊采夫的表現(xiàn)主義小說對比研究
      我的詩
      飛天(2020年9期)2020-09-06 14:04:35
      張燦 以“謙遜”的設(shè)計,賦予空間感染力和精神性
      生 活
      詩選刊(2019年9期)2019-11-20 10:24:01
      西方精神性研究評述
      長江叢刊(2016年32期)2016-11-26 12:39:11
      《肉體的記憶》中“橋”的解讀
      英語知識(2016年1期)2016-11-11 07:07:44
      快樂為什么那么快
      江南詩(2015年3期)2015-06-01 17:24:36
      高密市| 安达市| 噶尔县| 西盟| 浦城县| 勃利县| 威远县| 东城区| 泸定县| 永登县| 彭阳县| 台山市| 瑞金市| 阳高县| 河西区| 通江县| 沙田区| 富顺县| 浮山县| 宜良县| 平南县| 会东县| 西吉县| 玉屏| 和顺县| 乾安县| 神农架林区| 田林县| 元谋县| 彰化县| 黄龙县| 八宿县| 顺义区| 汕尾市| 永仁县| 扬州市| 沅陵县| 和平县| 金堂县| 双峰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