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巧玲
就像一棵移植的樹,從這片十地到那片土地,從熟悉到陌生。然后呢?
1986年10月的某一天,陽光燦爛。滿樹滿樹的梧桐葉,將陽光切割成碎碎的小塊光亮。我從一個小城隨母親調(diào)至另一個小城和父親生活在一起。上火車的剎那,十一歲的我淚流滿面。那是來自于對童年的留戀。我熟悉小城的每一條巷道甚至于門前的樹上有幾個鳥窩。但很快,在新的地界,父親工作的那個大工廠里,我有了新的好朋友。原來小城便成了模糊的影像。
我再也沒有離開工廠,成了它中間的一員。然后,有了家。家的概念便植在了骨的深處。然而,生活把我擱淺在這個省會城市。在這片對于我來說陌生的城市,我將以邊緣人的身份融入。這讓我感到身份的曖昧和對未來的茫然,還有心底被家牽扯,隱隱的疼。
沒有陽光的巷道
這是省會城市。城市的陽光照在臉上,竟訓:我感到一種真實的虛幻。
不知道,為什么來到這里。來的日子是一個陰天,住在半邊街上。半邊街正在修路,路面坎坷不平。每走一步,都體驗到走的艱難。我是如此惶恐,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打一份陌生的工,和一群不熟悉的人。
我在半邊街旁邊的新魏路上,一個五層樓內(nèi)上班。新魏路上總是停滿了小車,提示著這里是一個繁華的都市。我租住的房間在新魏路通師大的一條巷道里。一個終年沒有陽光的巷道,就像人一生中某條路徑,總有著不為人知的痛楚。
巷道里住的大部分是學生,一對對年輕得像青蔥一樣的少男少女,形跡可疑地隱入某一個門后?;蚴?,還有像我這樣的城市邊緣人,被生活的潮水拋在這里,每天早出晚歸,行色匆匆或騎著一輛“嘎嘎”作響的自行車,臉上的表情呆板而茫然。這里真正的居民只有極少部分,男人穿著晦暗的夾克,女人穿著家居睡衣,偶或從某個走廊閃出。
對于這個城市,這里更像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這里的房子是不隔間的,晚上十二點之前,都會有上樓的腳步聲,咚咚作響。想像著聲控燈一盞盞地亮著,就像你未知的前程。這里的早晨也醒得早。六點以后,便有“嘩嘩”水聲,自行車開鎖的聲音,“咣咣”的門響……稍后又有了叫賣聲,抑揚頓挫的方言讓我一直猜不透他在賣什么,倒是“有破爛賣吧——”的聲音清晰而悠遠。這里的臨時居民離去時,總會將帶不走的炊具、自行車、舊家俱等低價賣掉。然后,又有后來人一一買回,這使得“有破爛賣吧”的聲音充滿了禪意。
巷子的那一邊是師大南路。師大南路的陽光似乎永遠皎好。少男少女快樂地張揚著飽漲水分的青春,一串糖葫蘆、一塊餅……肆無忌憚的表情,似乎永遠都是這樣。
這使得巷道更像是一個黑洞,這邊師大南路的青春張揚到那邊新魏路上的行色匆匆,不知道會不會成為一種必然?
所有的一切終將成為往事。這段日子,將會成為一枚書簽,夾在我生命中二十八歲的頁碼里。
不能承受的暗香
在三樓那間溫暖的屋子里,敲擊一些文字。偶然抬頭看窗外,雪竟大朵大朵地墜落。
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雪下得很節(jié)制,像這個城市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淺嘗輒止。一上午便停了,轉(zhuǎn)而成了冷雨。
這么冷的天氣我走出門去,因為剛剛下了雪,雖然沒有任何積雪的痕跡。
出了半邊街,沿北京西路可以走到師大南路,然后可以回到我的房間。那是我早已習慣的路線,相當于做圓周運動的繞行。繞行,因為路邊熱鬧的風景。
將自己裹在溫暖的體溫里。路上很少人,因為冷,店門半開著。賣著樂器、服裝或飾品。琴行會有一段音樂飄出,在汽車聲中頑固地讓你辨別那是出自什么樂器,甚至彈奏者有一雙怎樣的手。寒冷會讓手指有些僵硬,音樂便也像凍著了,不太流暢。讓這個城市優(yōu)雅地凝滯。
偶然,在一面墻上,看見了鮮花,一層層順著架子往上擺著。下面是紅和黃的康乃馨,然后上去是紅玫瑰,開了八分的白色百合……在冬天的街頭,鮮花怒放。怒放得竟有了絹花一樣的不真實。
最多的是玫瑰,很隨意地插著,兩元一支。兩元一支的玫瑰,還可以打折,就像這個城市里的愛情。
總會有一雙柔嫩的手將這些花買走,然后送到另一雙柔嫩的手上。就像我的合租者,一對同居的戀人。剛出校門不久的樣子,打一份并不是白領(lǐng)的工。有時,他會買花給她。他將花送給她的時候,她便會甜甜地笑,然后找個瓶子養(yǎng)著,放在那個早已罷工的二手冰箱上。上班,下班,為瑣事爭吵……花總是會很快被遺忘,然后花瓣不知何時落的,散落在冰箱上,只剩下枯枝。他們說,我們是要分手的。仿佛說明天會天亮一樣自然平靜。在這個城市,彼此只是偶遇的萍,漂泊注定讓彼此遠離。
女孩走的那天,男孩站在她旁邊幫著她收撿。她看到我笑笑說,我要走了,回家去了,明年我要到別的地方去。女孩走后的三天,又一個女孩來了,他依然送花,他們依然說,我們是要分手的。
不知誰說,香是花的魂。我走近鮮花,卻沒有期待的馥郁香味。才驚覺,這些花是沒有香味的,沒有了香味的花才能在這個城市,在街頭長久地盛放。在這個行色匆匆的城市,又有誰會去注意花是否暗香盈動?
只要一杯水
地道是城市文明的標志。地道里有地下商場,地道兩邊出口會站著流動攤販。賣電話卡、化妝晶……東西廉價,來路可疑,品質(zhì)堪憂,所以,生意冷清。這讓他們看上去更像是站在地道口曬太陽的盲流。
某一天,我從新魏路出發(fā),穿過沒有陽光的巷道,穿過師大南路,然后,我便要經(jīng)過一個那樣的地道。我的目的地是對面的一家書店。確切地說,更像書吧。音樂終日流淌,靜靜和書香彌散。書躺在冷色調(diào)的書架上,或在某雙溫暖的手上攤開。書店里有藤椅供讀者歇息看書。在冬日陽光燦爛的中午,我想去看看那些熟悉的文字。
很偶然,在地道出口,我看到了一個賣金魚的中年人。腳邊一只桶,桶里盛著水,水里幾十只金魚,在冬日暖洋洋的陽光里擺著尾巴。金魚在這個城市怡然自得,就像曬著太陽的人群。其實,金魚是來自其他地域的另類。
和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蹲在桶邊看金魚,快樂,滿足。冬日,陽光,美麗的金色,快樂還是寂寞?
我養(yǎng)過金龜。一條紅的,一條黑的。買了,隨意地養(yǎng)著。養(yǎng)金龜?shù)乃璺湃?,食每天喂一次,多了,它便會吃到死為止。小生靈的貪婪以生命為代價,就像我們。那魚是在一個大熱天死的。畢竟,一杯水不能抗拒惡劣的環(huán)境。
終于,我又買了兩條金魚。一條紅色,一條黑色。小心翼翼地把金魚缸捧在手上。兩條魚并不因為從桶里到玻璃缸里而顯得惶恐,一缸水已足夠讓它呼吸。路人奇怪地看著一個并不顯得浪漫的女人,手捧玻璃缸小心翼翼的姿態(tài)。金魚隔著玻璃,看著人類的車水馬龍。其實,我一不小心,就極有可能將玻璃缸打翻在地。撲滿灰塵的路面會將水慢慢吸干。然后,魚便會呼吸艱難,睜著哀憐的眼睛。所以,我是如此小心,小心地捧著,生命。
金魚放在臥室大大的寫字臺上。上班前,我給它們喂食,下班看,它們是否依然快樂。我上班的地方在新魏路邊一個五層樓房的三樓。和金魚一樣,地面離我如此遙遠。我敲擊鍵盤,接聽電話,陽光總在窗外一閃便過了。日子也是。
黑的夜里,我會拿著筆,語焉不詳?shù)貙懼恍┪淖?。金魚“叭叭——”吐著泡泡。我們在各自的地域里,以自己的方式,讓一杯水的生活盡可能快樂。
車窗上的月亮
很少能看見月亮,在這個城市。美麗的天空被高大的建筑遮掩,燈光璀璨,有些東西被隱藏。月亮、城市、某個窗后的人。在繁華的后面,難以穿透,
這個城市有太多似乎快樂的旅人,漂漂泊泊。
總是坐下午四點五十分小發(fā)的一趟火車回家。我會直接進站。在站臺上,像一個等待投遞的包裹。因為不知道車的進道,我總是焦慮地不斷打聽,是哪道,是哪道。即使在相同的地方已經(jīng)等過許多次。上車時,匆匆補票,然后站在兩節(jié)車廂的接頭處,看每個人拿著屬于自己的權(quán)利——那張有座的票,尋找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盯著無人落座的位置,判斷哪些我可以坐過去。車在焦慮等待中出發(fā)。我終于可以坐在一個無人的位置。覺得那個位置我渴望了很久,雖然那個位置曾被這座城中的火車站拋棄。
因為天冷,車上人少。列車廣播里是放著薩克斯曲《回家》,聽了很多遍的曲子。曾經(jīng)依偎在一個人的懷里聽。說很好聽,笑著,因為溫暖。原來,這首曲子是給行在路上的人聽的,讓人淚眼婆娑。不知為什么要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其實,每個城市都是高樓、商場、人群、匆匆車流。
日的夜晚,天黑得早,這趟四點五十分出發(fā)的火車便有夜行列車的味道。坐這趟車回家,心和車撞擊軌道的聲音一起向前行駛,看著影綽的燈光向后退去,就像一些記憶的片段,一閃便過了。小時候第一次坐火車,便是來這個我剛剛離開的城市,那時的我三歲。幼時的歲月,像列車外一晃而過的影像,沒來得及看清便閃過了。有時,生命中的忘卻比記憶更讓人欣慰。二十八歲的我又來到這個城市,成了一名外來者。坐車,將思念拽短,然后,又拉開另一次的相思。
偶然,回頭看見了月亮。并排椅子的窗外,一鉤弦月貼在窗玻璃上。月如鉤,月如鉤……
不再仰望夜空,有多久了?小的時候,坐在月光下,遙遠未來在月光下圣潔美麗,每一個夢想,都是張開翅膀的精靈。
月亮,靜靜地,已是千里萬里的遠。不知道,還有誰看見月亮。行在路上,看羽片片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