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光前
據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耳聾者2057萬人,而因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聾人,每年約增加3萬人。在聽力障礙的疾病中,突發(fā)性耳聾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很多人突然發(fā)生耳聾,便陷入恐懼和抑郁中,以為永遠聾了。其實并不是這樣。
生活中,有些人會突然感覺耳朵不靈了,發(fā)病前沒有任何先兆,這在醫(yī)學上稱之為“突發(fā)性耳聾”,即突然發(fā)生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許多人遭此打擊后,便陷入恐懼和抑郁中,好似得了絕癥一般。其實該病并非無法可治,只要掌握該病的特點,早識別,早治療,大多數患者的聽力是可以改善的。
及時應對耳聾
突發(fā)性耳聾發(fā)生的原因很多,如病毒感染、全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血液病等)、顱腦外傷、內耳鼓膜破裂等,但大多數患者的病因不詳。
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發(fā)病前常無預兆,約1/3患者在清晨起床后發(fā)病?;颊叱1憩F為單側耳聾,聽力損害較重,且一般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下降至最低點。耳聾時可出現耳鳴,音調通常很高,有的患者聽力恢復后,耳鳴仍纏綿不休。約1/3到半數的患者,在聽力下降前或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大多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等癥狀。此外,部分患者還有耳內悶、脹、堵塞感和耳周麻木感。一般耳朵不痛、不癢,耳道也不流膿。
突發(fā)性耳聾診斷不是很困難,一旦確診,即應開始治療。研究表明,盡管該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而且本病有一定的自愈傾向,但治療越早,聽力恢復的可能性也越大。故對于突發(fā)性耳聾應當按急癥處理,急性期以住院治療和觀察為宜,治療過程中同時進行有關檢查,查找可能病因。
治療因人而異
對于突發(fā)性耳聾,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主要有:
糖皮質激素可用強的松或地塞米松沖擊治療。強的松60毫克/天,3~5天后逐漸減量;地塞米松10毫克,靜脈滴注,1次/天,3天后逐漸減量。一般10~14天為1療程。
改善血液流變學及擴張血管藥物可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服用西比靈、尼莫地平、敏使朗等藥物。一些活血化淤的中藥如復方丹參、川芎嗪、葛根素及銀杏制劑,也是臨床上的常用藥。
抗凝溶血栓藥當血液流變學檢查表明血液粘滯度增高時,可選用東菱克栓酶、蝮蛇抗栓酶、尿激酶或肝素等其中一種藥物治療,但用藥期間應動態(tài)監(jiān)測凝血功能狀態(tài)。
多種維生素可用維生素B1、B12、E、B6等肌注或口服。
改善內耳代謝的藥物如都可喜、腦復康、ATP、輔酶A等。
高壓氧治療用高壓氧艙治療,以提高血氧分壓,增強細胞代謝。
至于患者應用哪些方法治療,應由醫(yī)生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該病治療的有效率(聽力)為70%~80%。
對于治療效果不佳者,發(fā)病半年后可選配助聽器。
另外,治療期間患者一定要保證良好的休息,戒煙酒,采用低鹽飲食,忌情緒波動。伴有眩暈者,尤其要保持身心平靜。為戰(zhàn)勝該病,患者自己要堅定信念。如果7~10天的住院治療沒有明顯效果,不要輕易放棄,出院后可繼續(xù)服用藥物治療3~6月,并定期復查聽力,癥狀仍有改善的希望,少數患者聽力甚至可完全恢復正常。
減少發(fā)病4法
臨床觀察表明,近年來突發(fā)性聾的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患者年齡也明顯年輕化。有學者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與當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加,以及攝入高脂肪食物過多、運動減少、生活不規(guī)律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目前對于該病尚無好的預防方法,但注意以下幾點可能有利于減少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生:(1)增強體質,預防感冒;(2)如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疾病等全身慢性病,要及時就診,控制好病情;(3)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勞逸結合,起居有時,飲食定量;(4)保持心態(tài)平和,情緒穩(wěn)定,忌暴怒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