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祥
唐大歷七年重立晉朝李闡為顏含撰寫的《顏含碑》,碑文載:“顏含,字弘都,瑯琊臨沂人?!碧拼髿v十四年,顏真卿為其曾祖顏勤禮立《顏勤禮碑》,碑文中載:“君諱勤禮,字敬,瑯琊臨沂人?!碧平ㄖ性?,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撰《顏氏家廟碑》,碑文載:“魏有斐、盛。盛字叔臺,青、徐二州刺史,關(guān)內(nèi)侯,始自魯居于瑯琊臨沂孝悌里……”曲阜《顏氏族譜》、明代《陋巷志》、宋版《顏魯公文集》均有上述記載。唐末南方真卿后人撰修的《東魯郡顏氏宗子世譜》載:“欽字公若,居瑯琊臨沂縣。”欽即顏盛長子?!侗饼R書·文苑傳》載:“顏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人也。”
據(jù)此,搞清三國魏時期瑯琊臨沂孝悌里究竟是今何處,瑯琊臨沂顏氏始祖顏盛由曲阜遷居瑯琊臨沂后的居住地也就清楚了。
瑯琊郡(國)及所轄范圍
瑯琊究竟何處?瑯琊一為山名,在今山東省膠州市境內(nèi)。一為春秋時期齊國的古邑之名,位于今山東省膠州市瑯琊臺西北。秦時,在古瑯琊邑置瑯琊郡,郡治設(shè)在瑯琊縣。東漢,瑯琊郡改為瑯琊國,治開陽(今臨沂老城),轄開陽、臨沂、繒、東武、東莞、瑯琊、西海、諸、莒、東安、陽都、即邱、姑幕十三縣。瑯琊臨沂(即瑯琊國臨沂縣之簡稱)自此始。
三國魏時期,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瑯琊國治開陽。南朝宋時瑯琊郡移治即邱縣,北魏因之。隋開皇三年廢瑯琊郡,大業(yè)三年復(fù)置瑯琊郡,治于今臨沂城。唐武德四年置沂州,廢瑯琊郡。天寶元年復(fù)改沂州為瑯琊郡,乾元元年復(fù)改瑯琊郡為沂州。宋代在州下加郡號,稱沂州瑯琊郡。沂州或瑯琊郡均治于今臨沂城。此后,以瑯琊郡(國)命名的行政區(qū)劃再未出現(xiàn)。
臨沂縣東漢章帝時劃歸瑯琊國管轄,其治所設(shè)在今臨沂市蘭山區(qū)白沙埠鎮(zhèn)的諸葛城,距今臨沂城偏東37華里。
《太平寰宇記》載:“臨沂縣,本漢舊縣也。屬東???。東臨沂水,因以為名。后漢改屬瑯琊國。晉屬瑯琊郡。”
瑯琊臨沂孝悌里今何處
孝悌里是三國魏黃初年間,顏子的24世孫顏盛任徐州刺史時,由曲阜遷居徐州瑯琊國臨沂縣的居住地,孝悌里只能在漢魏時期的臨沂縣區(qū)域內(nèi)。“里”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行政村。
瑯琊臨沂孝悌里究竟在今何處?多說是今屬費縣的諸滿村(舊時稱朱滿)。筆者認為此說無法成立。
從地域上說漢魏時期瑯琊臨沂縣的最大半徑不足20公里,而費縣諸滿到瑯琊臨沂縣縣治所在地諸葛城相距30多公里;
費縣在漢魏時期,與臨沂縣無任何地域上的關(guān)系。自東漢至魏,臨沂縣屬徐州瑯琊國,費縣屬兗州泰山郡。
一說是今沂南縣磚埠鎮(zhèn)的常桑杭村。筆者認為此說較可信。理由如下:
(1)從地域上看,常桑杭村距漢魏時臨沂縣治(今諸葛城)相距15公里,當(dāng)時隸屬臨沂縣所轄直至隋初。
(2)常桑杭村古稱孝悌里。常桑杭村稱孝悌里始自東漢時期。因當(dāng)?shù)氐那迦?,至東漢末期已成為較有名氣的香火勝地。每年農(nóng)歷三月九日和九月九日兩次廟會,香客云集。久之,去清泉寺履行孝道被稱為是去“孝悌”,孝悌里因此而名。至三國魏期間,顏盛由曲阜遷居瑯琊臨沂后,代傳孝恭,特別是到了顏盛的曾孫顏含,以善事父母、敬愛兄長聞名于世,更以“孝悌”聞名鄉(xiāng)里,故稱常桑杭一帶為孝感鄉(xiāng),其居住地“孝悌里”也更加聞名遐邇。曲阜《顏氏族譜》載:“盛字叔臺,漢尚書郎,魏歷青、徐二州刺史,關(guān)內(nèi)侯……始自魯國徙居瑯琊臨沂,代傳孝恭,號其居為孝悌里?!彼灶佌媲湓凇额伿霞覐R碑》中稱顏盛始自魯居瑯琊臨沂孝悌里。后清朝乾隆年間,根據(jù)當(dāng)時村中的大片桑林,改稱為長桑杭,后稱常桑杭至今。
(3)常桑杭即孝悌里,該村保存下來的碑文也足以佐證。該村北原清泉寺舊址有一明朝正德十五年十月初十立的石碑,載:“當(dāng)有沂州郡北坎宮之清泉寺,喪賢公和尚,今有孝弟建立□塔……”“敬俊空陽門孝弟里之……”由此知道,常桑杭村在明朝正德年間還稱孝悌里是于史有證的(古時弟、悌通用)。在另一殘碑上有“……后裔顏魯公嫡派奉祀生員顏伯錄……”的記載。
(4)常桑杭村自明初至民國年間隸屬孝感鄉(xiāng)。
(5)清泉寺舊址所存清康熙十二年修建的《創(chuàng)修雹泉殿碑記》載:“夫沂州之北七十里名曰孝感鄉(xiāng),為漢之諸葛、晉之王□(當(dāng)為祥字)而唐之顏真卿故里也,若常桑杭清泉寺……”該碑文明確記載常桑杭村就是顏真卿的故里。
(6)常桑杭村《顏氏譜碑》保存完好。該譜碑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記載瑯琊臨沂顏氏家族世系源流的譜碑,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建。碑文明確記載了顏子24代孫顏盛由曲阜遷居瑯琊臨沂后,自顏盛至懷仁共48代的世系源流及后代的繁衍和宦績情況。其碑文是:“我顏氏二十四代祖叔臺公,始自魯遷居瑯琊臨沂。由漢魏,迄隋唐,忠孝節(jié)義,功業(yè)文章,代不乏人。后先輝映,舉萃于斯。厥后,子孫雖繁盛,或以仕宦,留止四方。繼遭饑饉喪亂,輒轉(zhuǎn)徙流離者多矣。惟六十四代嗣惠兄弟,實為清臣祖魯公嫡裔,恪守祠宇,不敢離去。今傳至六十八代,有紹漢設(shè)建譜碑,召后昆,冀不沒其本源云?!北栔虚g是瑯琊臨沂顏氏譜系,記載了顏盛至顏懷仁(顏子71代孫)共48代顏氏子孫世系及名字、仕宦情況,所列名字多達150余人。
(7)常桑杭村北原清泉寺為一古寺,始建于漢代,占地280余畝。該寺舊址有130余通明清古碑,所存碑文大都記載了常桑杭一帶發(fā)達的歷史文化、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民風(fēng)的樸實和周圍寺廟情況。在漢末、三國戰(zhàn)亂年代里,顏盛選擇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比較安定、文化底蘊又較豐厚的地方作為居所是理所當(dāng)然的。
顏氏家族為何以瑯琊臨沂為郡望
二十五史中凡記載顏氏名人如顏含、顏之推、顏延之、顏師伯直到唐代的顏師古、顏杲卿、顏真卿,在敘述其祖籍時都不約而同地寫道:“瑯琊臨沂人也?!彼麄?yōu)楹畏Q自己為瑯琊臨沂人?為何以瑯琊臨沂為他們的祖籍、郡望?
首先,顏氏家族興旺發(fā)達于顏盛遷居常桑杭。據(jù)曲阜《顏氏族譜》載,顏氏家族從顏子至22代顏敫都是單傳,至24代顏盛遷居瑯琊臨沂孝悌里后,人丁益眾,使整個家族興旺發(fā)達起來。從這一角度講,整個顏氏家族是從顏盛遷居常桑杭后興旺起來的,所以顏氏家族中名人都以“瑯琊臨沂人”自居。清乾隆二十四年所修的曲阜《顏氏族譜》載:“顏氏之傳自復(fù)圣祖以下單傳者二十二世,至二十三代祖敫公乃有二子,曰斐、曰盛。斐公二子魯、歡失傳。自是之后,顏氏子孫皆盛公之后矣。盛公傳至三十三代有七公,唯見遠子協(xié)公有傳,余具失傳。自是之后,顏氏子孫皆協(xié)公之后矣。協(xié)公有子四,之儀、之推、之奇、之善。之奇失傳,之儀二子、昶失傳,之善二子頤隋、失傳。自是之后顏氏子孫皆之推公之后矣……”從譜系情況看,曲阜顏氏嫡長支是由顏盛第13代孫即顏之推的長孫顏師古(顏思魯長子)承襲下來的,常桑杭瑯琊臨沂顏氏一支也是由顏盛第13代孫即顏之推的三孫顏勤禮(顏思魯三子)承襲下來的,并且是顏盛16代孫顏真卿(顏勤禮曾孫)的嫡裔。所以,顏氏家族無論遷居何地,都以瑯琊臨沂為郡望,在介紹祖籍時大都稱為“瑯琊臨沂人”。
其次,曲阜顏翰博府(顏子嫡長孫、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世代居住的府第)與常桑杭顏氏族人始終保持著一種無可替代的密切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從曲阜顏翰博府發(fā)給該村顏氏族人的《信牌》、《移文》、《札》及其他資料中足以看出。
在經(jīng)濟上,常桑杭顏氏一族享受朝廷所賜祭田地。唐代“安史之亂”平定后,賜復(fù)圣府祖田48頃,現(xiàn)在常桑杭村顏承彬、顏承福仍保存著圣賜復(fù)圣府祭田地地畝冊。后因歷史變遷,祖田逐漸被他姓所占。清乾隆十六年,弘歷南巡途經(jīng)臨沂時,將復(fù)圣府祖田業(yè)歸原主,并立契據(jù)。
綜上所述,顏盛于三國魏時期由曲阜遷居瑯琊臨沂孝悌里,即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鎮(zhèn)常桑杭村,常桑杭村即瑯琊臨沂顏氏家族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