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池
Chinese art of sculp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ehistory. My humble article is proposed to make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classification, substage, part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prehistory sculptures from the prehistory sculptures in 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y.
Sculp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human society that developed to certain stage. It is originated from production and life. On the one hand, this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sculpture artworks of archeological discovery;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mankind's aesthetic ideals and concepts did not come together with the birth of the mankind, instead they were generated only after long-term of its production practice, gradual evolution of human brain, ideation to create beauty, and the perfection of sense organs, possession of aesthetic susceptibility & needs, and the ability for making sculptures as a result of brain evolution.
Like other arts, art of sculpture has a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ehistory archeological data showed that, its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substag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short, the study on prehistory art of sculpture is very beneficial for the research of economy, culture, art, religion, cultural exchange, even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o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is can provide the enjoyment of beauty, cultivation of sentiments, improvement of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s, the origi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 workmanship,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 inherita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中國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拙文擬從考古發(fā)現的史前雕塑作品,就中國史前雕塑起源、分類、分期、分區(qū)、特點、成就作初淺探討。
一、雕塑的起源
雕塑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起源于生產與生活。這除了考古發(fā)現的雕塑藝術品可以印證外,還因為人類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不是一有人類就具備的,而是需要待到人類歷經長期的生產實踐,人腦的逐步進化,具備了創(chuàng)造美的思維能力,以及感官隨著大腦進化而日臻完善,具備了審美感受能力和人們具有審美需求且具備了雕塑能力時方能產生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雕塑史的最初一頁,或者說最早雕塑的誕生,是與人類的出現同步的……第一件工具的制作一不僅只是一件純粹的工具,即人類用以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武器,它同時也是第一件藝術品,第一件雕塑品?!睂Υ苏f,筆者不敢茍同。我們之所以不把經過人類加工過的第一件工具視為第一件藝術作品、第一件雕塑作品,系基于以下幾點根據:
首先,姑且不說第一件工具,就是距第一件工具的誕生相距已達數百萬年之遙,在山西芮城縣西侯渡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fā)現距今180萬年的砍斫器,無論是單面還是多邊單面砍斫器都沒有什么對稱可言,即使所見選用礫石打制而成的三棱大尖狀器刃部有些對稱,但也只是為省力加工出較銳利的刃口時無意形成的,而不是為審美而創(chuàng)作的(圖一)。
第二,人類的審美意識產生于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馬克思曾指出:“只是由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即人的實踐活動——M·卡岡注),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才一部分發(fā)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闭驗槿绱耍缘袼芩囆g不僅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且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的實踐活動中,使自己具備了能感受到形式美的感官和具有了創(chuàng)作形式美的能力的時候方能產生的。
第三,雕塑藝術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薄叭缓蟛拍軓氖抡?、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币蛑?,雕塑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其產生與發(fā)展是受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制約的。當人類尚處在童年甚至離開童年相當漫長的時間里,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時,是不可能產生雕塑藝術的。正如恩格斯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指出的:“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對于一個忍饑挨餓的人說來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樣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說,這種飲食與動物的飲食有什么不同。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當先民們生活于連食物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又“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之際,不要說創(chuàng)作雕塑藝術,就連客觀存在的大自然美也不可能有感覺的。即使為省力、為增強同大自然作斗爭的能力,發(fā)明創(chuàng)制了簡陋的工具也只是服務于生產與生活,而毫無美感可言。
圖 1 | 圖 2 |
圖 3 | 圖 4 |
圖 5 | 圖 6 |
圖 7 |
第四,生產、生活是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而雕塑藝術又是生產、生活的寫照。如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羊,方缽上飾刻畫豬、陶盆上飾刻畫豬和稻穗紋,圓雕木魚、牙雕鳥紋、骨雕鳥紋及木雕蝴蝶形建筑構件與干欄式木構建筑遺存伴出等,這些作品是新石器時代居民河姆渡人過著稻作農業(yè),兼營家畜飼養(yǎng),輔以漁獵采集的定居生活的真實寫照。而舊石器時代居民系過著采集、漁獵的攫取經濟生活,舊石器時代考古未發(fā)現,也永遠不可能發(fā)現雕塑家豬、羊和飾刻反映稻作農業(yè)的稻穗紋可作佐證。
中國史前考古發(fā)現大宗雕塑作品表明,中國原始雕塑藝術起源于本土,是世界雕塑藝術的起源地之一,這方面將在后面談及雕塑特點時予以闡述。就中國本土起源而言,也不是一源,而是多源的,這方面擬在后面談及雕塑區(qū)域劃分時予以闡明。
二、雕塑的分期
雕塑藝術同其它類藝術一樣,也有一個產生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史前考古資料表明,雕塑藝術的產生、發(fā)展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分期。首先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雕塑和新石器時代雕塑兩期。這兩期各自還可進一步分期。鑒于舊石器時代尚處雕塑藝術的萌芽時期,其作品發(fā)現甚少,尚不具備進一步分期條件,故這里僅就新石器時代雕塑作進一步分期。我們根據以上新石器時代雕塑作品的介紹,把長達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雕塑發(fā)展過程大致劃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雕塑藝術尚處產生階段,其作品的種類、數量、發(fā)現地之“少”是其標志,題材、雕刻技藝之“貧乏”是又一標志。在距今約10000多年——8000多年前之際,考古發(fā)現的堪稱雕塑作品的,迄至目下,尚僅在河北興隆燕山發(fā)現1件雕刻角器柄(殘段)及于福建漳州發(fā)現1件小型石雕人首。但我們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發(fā)現。
中期,雕塑藝術已步入初步發(fā)展階段,其作品的種類、數量明顯增多是其標志,題材、用途、分布流域廣泛是又一標志,另一標志是雕塑技藝多種多樣。其中就種類而言,新增煤精雕、玉雕、蚌雕、牙雕、骨雕、角雕、木雕、陶雕、陶塑、泥塑、石擺塑、蚌擺塑、土堆塑等。就題材而言,新增加動物、植物及其它(工具模型、房屋模型……)等。而人物又新增人面像、人體半身像、人體像等。就雕塑作品出土分布地域而言,全國除少數省、地區(qū)未發(fā)現,絕大部分省都或多或少有所發(fā)現。就雕塑技藝而言,新出現塑造技藝、鑲嵌技藝、擺塑技藝、堆塑技藝等。年代約在8000——5500年前。
晚期,雕塑藝術又有所發(fā)展。玉雕藝術、陶塑藝術之發(fā)達,雕刻作品出土地域更為廣泛是其主要標志。在距今5500——4000年前之際,全國各地(包括大陸各省、市、自治區(qū)及港澳臺地區(qū))均或多或少出土雕塑藝術品。玉雕藝術方面,從治玉中心的出現至少已可劃分七個中心地區(qū),即遼西地區(qū)、魯東南及蘇北地區(qū)、浙北蘇南及上海地區(qū)、徐淮地區(qū)、陜北神木縣一帶、甘東天水地區(qū)和鄂中偏東的天門市地區(qū),又從這些地區(qū)出土的玉器的種類、數量之多,用途之廣,雕刻之精可窺見當時玉雕藝術發(fā)達之一斑。其中又以良渚文化的玉雕藝術最為發(fā)達。姑且不說玉雕作品出土地點多(如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漢山、瑤山、吳興楊家埠……;江蘇武進寺墩、吳縣草鞋山、張陵山、德清輝山、常熟三條橋、嘉菱蕩……;安徽定遠山根許……),也姑且不論其雕刻、鑲嵌技藝之精湛(有的刻紋細如毫發(fā),要用放大鏡方可看清;有的已運用透視原理;有的客體嵌物——玉粒細如芝麻……),僅就已出版的《良渚文化玉器》圖錄一書所刊載的270件精品即可窺見良渚文化玉雕藝術發(fā)達之一斑。其中除單件外,大多造型各異。并多作進一步裝飾,且追求造型與裝飾和諧美。總之,無論種類、題材、數量之多,還是雕刻技藝之精,都堪稱良渚文化玉雕藝術已發(fā)展達史前玉雕藝術的最高峰。陶塑藝術方面,其作品在全國各地也或多或少都有發(fā)現,其中陶塑人物系以處于晚期前段的紅山文化最為發(fā)達,出土陶塑、泥塑裸體女像的數量之多在各考古學文化中獨占鰲頭是其標志。而能把圓雕、浮雕、線刻、雕鏤、鑲嵌和彩繪有機地結合,并能靈活運用捏、貼、堆、刻、鏤、鑲嵌和彩繪等多種技法,塑造小型人體像和塑造大型乃至巨型人體像(不僅能塑造與真人相若的作品,還能塑造大于真人二三倍的作品)是又一標志。而陶塑動物則以處于晚期后段的石家河文化為最發(fā)達,出土的陶塑動物種屬、數量之多位居各考古學文化之首是其標志。而雕塑技藝之嫻熟是又一標志。特別是能把大象縮小塑成只有幾厘米大小的小型塑像,且比例適宜,造型逼真,令人驚嘆!此外,此期石擺塑、蚌擺塑、土堆塑已絕跡,也是其標志之一。
以上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雕塑的初步分期,隨著日后考古的更多發(fā)現,或許可作更細分期。
三、雕塑的分區(qū)
史前考古發(fā)現的雕塑作品日漸增多,為我們進行雕塑分區(qū)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但因屬舊石器時代的作品甚少,尚不具備分區(qū)研究的條件,故這里僅就新石器時代雕塑作初步分區(qū)。
對新石器時代雕塑的分區(qū),有的學者把它劃分為甘青地區(qū)、中原地區(qū)(包括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諸地)、東北地區(qū)、南方地區(qū)(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對此說,筆者除同意所劃甘青一地區(qū)外,余均不敢茍同, 因把位于黃河下游、長江中游者歸入中原不當,東北地區(qū)不只分布紅山文化,南方地區(qū)實多指杭嘉湖地區(qū),也欠妥。此外,在分期方面,把分布于中原地區(qū)(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劃分為中期,而把分布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劃為晚期,因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所處地望、所屬文化傳統(tǒng)不同,又兩者系處并行發(fā)展,并無早、晚之分,故值得商榷。我們根據前面介紹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雕塑作品的分析,以發(fā)現多且具有獨特風格又富有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的分布中心,初步把中國新石器時代雕塑劃分為黃河中游地區(qū)、下游地區(qū)、上游地區(qū)、長江中游地區(qū)、下游地區(qū)、西遼河地區(qū)等,因分布于這些地區(qū)的考古學文化區(qū)系脈絡已較清晰,這也是分區(qū)的依據之一。其中黃河中游以仰韶文化雕塑最富代表性;黃河下游以大汶口文化最富代表性;黃河上游可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長江下游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最富代表性;長江中游以石家河文化最具代表性;西遼河以紅山文化最富代表性。此外,雕塑藝術較不發(fā)達的地區(qū),計有西南地區(qū)和地處東南的閩臺地區(qū)、粵港澳地區(qū)等。
上述所列各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所見雕塑作品都有自己的源流,如仰韶文化淵源于裴李崗文化,由河南龍山文化所承襲;又如大汶口文化淵源于北辛文化,而由山東龍山文化所承襲;再如河姆渡文化——馬家浜——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系屬同一文化系統(tǒng),前后者間有著承襲關系;復如石家河文化系承襲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這一文化系統(tǒng)而發(fā)展。由此可證中國新石器時雕塑不僅是本土起源,而且起源也非一元,而是多元起源。
四、雕塑的特點
綜觀中國史前雕塑作品,可以看出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舊石器時代僅見雕刻作品,且材料種類、作品種類少、數量也少,題材單調。僅見幾件骨片刻畫幾何紋和偶見角器刻飾幾何紋。于遼寧海域仙人洞遺址雖出土過距4—2萬年的裝飾品,但品種少,制作粗糙,多系獸牙穿孔,未作進一步加工;另于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出土的距今1.8萬年的石墜、石珠等裝飾品也僅見穿孔,未見作進一步加工。兩地所見裝飾品大多尚未能歸入雕刻作品。唯在山頂洞所見骨管類裝飾品有在表面一側刻畫一道至四道短而深的橫溝可勉強歸入雕刻作品。而人物、動物雕塑均未曾發(fā)現。由此可知舊石器時代雕塑尚處萌芽時期。
其次,新石器時代雕塑,早期尚處產生階段,直到中、晚期方進入發(fā)展階段,并形成如下特點:
(一)選材多種多樣,計有木、玉、瑪瑙、煤精、綠松石、石、骨、角、牙、蚌片、陶、陶土、泥土、蚌殼、青銅等。但各考古學文化對各種材料的選用并不平衡,如有的考古學文化并未用玉材、瑪瑙、牙料、角料、青銅等;而石材、骨料運用則較普遍。泥土僅見楊家洼文化用于堆塑龍,蚌殼僅見仰韶文化偶用于擺塑作品。
(二)雕塑技藝嫻熟,多種雕塑技法運用自如。當時的藝術匠師在雕刻藝術方面,已掌握了鋸、鉆、磨、鏤、刻、拋光、鑲嵌技藝,并能得心應手地選用圓雕、浮雕、透雕、線刻等技法創(chuàng)作藝術品或對器物作進一步裝飾。在塑造藝術方面,已掌握用圓雕、浮雕、貼塑、線刻、錐刺、雕鏤、彩繪的有機結合,并對捏、貼、堆、刻、鏤、鑲嵌及繪畫等多種技法靈活運用進行創(chuàng)作。此外,還發(fā)明石擺塑、蚌擺塑、土堆塑技藝進行創(chuàng)作。
(三)雕塑作品豐彩多姿,但各類雕刻作品的數量差別大,其中以幾何體裝飾品和裝飾性作品占多數,以動物為題材次之,以人物為題材少見。而陶塑藝術品的題材則以動物居多,人物次之。雕塑動物中又以豬為主,狗次之,羊、雞又次,其它少見,寫實、寫意兼夸張的表現手法塑成。而雕塑人物,則以塑造裸體女像占絕大多數,裸體男像少見,也采用寫實兼寫意(局部)、夸張(局部)的表現手法塑造而成。特別是塑造裸體女像,五官俱全,軀體豐腴,雙乳飽滿,手足寫實,或呈坐姿,或呈位立(偶見下肢呈錐狀),比例適宜,有別于歐洲、中東地區(qū)所見史前裸體女像比例失調,頭小,頸長,腿短,足呈錐狀及雙乳、屁股等處的球塊狀堆積,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雕塑藝術,這也是中國雕塑藝術本土起源的有力證據。
(四)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乃至同一文化的雕塑藝術發(fā)展不平衡。就雕刻藝術而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各考古學文化的雕刻藝術發(fā)展不平衡,如玉雕藝術,查海文化已創(chuàng)制玉玦作耳飾。至晚期則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兩相爭妍競秀,良渚文化略勝一籌。此外,薛家崗文化、凌家灘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石峁陜西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陶寺山西龍山文化也較發(fā)達,其它的考古學文化甚至未曾見過玉雕的倩影。又如牙雕藝術,河姆渡文化首創(chuàng)精美的牙雕藝術時,還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到后來大汶口文化的牙雕藝術超過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人不但運用線刻、圓雕、而且創(chuàng)造了透雕、鑲嵌技藝。另一方面是同一考古學文化中各類雕刻藝術發(fā)展不平衡。如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藝術較玉雕藝術發(fā)展。又如良渚文化玉雕藝術造諧深,相比之下,石雕藝術就顯得十分遜色。就陶塑藝術而言,如紅山文化人物雕塑藝術發(fā)達,而石家河文化則是動物雕塑藝術發(fā)達。此外,紅山文化陶塑藝術發(fā)達,玉雕藝術也較發(fā)達,其它類均顯遜色。凡此,都表明各考古學文化雕塑藝術發(fā)展不平衡。乃至同一考古學文化的雕塑藝術發(fā)展也不平衡。
(五)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考古學文化的雕塑藝術既具有時代特點,又具有地方特色,這一現象也是我們進行雕塑藝術分期、分區(qū)研究的主要依據。如陶塑藝術,陶塑人物發(fā)現不很普遍,主要發(fā)現于北方,又以陶塑裸體女像占絕大多數,這與當時人們祈求豐收和生殖崇拜息息相關。其中以紅山文化陶塑人物為最多見,且皆為裸體女像,作品中不僅有小型者,還有巨型者。而地處南方則唯于馬家浜文化發(fā)現1件裸體男像。陶塑動物發(fā)現較普遍,以石家河文化為最多見,種屬、數量也最多,且皆小型捏塑而成。此外,同系人物雕像、動物雕像,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考古學文化的造型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可參見前面分類中的實例介紹。)
(六)雕塑藝術品形體大小差別顯殊,其中以紅山文化的雕塑人物表現最突出(詳見前面的實例介紹)。
(七)青銅藝術不發(fā)達,而且尚處于產生階段,考古發(fā)現青銅藝術品種類、數量少是其標志。迄今尚僅于仰韶文化中發(fā)現1件裝飾品——半圓形銅片;于紅山文化中發(fā)現1件銅指環(huán);于河北大城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3件銅墜飾;于山西陶寺龍文化遺址出土1件樂器——銅鈴;于齊家文化發(fā)現二面青銅鏡。
五、雕塑藝術成就
中國史前雕塑藝術,系以玉雕藝術、牙雕藝術和陶塑藝術最富有成就,又以圓雕、浮雕、貼塑、透雕、線雕人物像、動物像所取得的成就最卓著。
圓雕,是一種完全或比較完全的立體雕塑藝術,也是形體美最直接表達方式,它具有生命體的力量感。玉雕作品中凌家灘文化的玉雕人體像,紅山文化的玉雕龍、魚、龜、鷹,良渚文化的玉雕魚、蛙、鱉,石峁陜西龍山文化的玉雕螳螂、虎是其代表作。陶塑作品中,紅山文化的小型陶塑裸體孕婦人體像和模擬裸體女性人體塑造的巨型“女神像”是其代表作。最值得稱道的是,陶塑藝術家為塑造巨型“女神”雕像,還發(fā)明了襯骨雕塑法(有的標本內腔留有用木柱為軸捆扎禾草秸為骨架的遺痕),在造型設計方面已能抓住人物的形態(tài)和動作特征,且注意到塑造對象本身各部位的相互關系和比例關系,多種雕塑技法(捏、堆、貼、刻、鏤、鑲嵌、彩等)并用,塑造出體、形、神、色兼?zhèn)?,動與靜辨證統(tǒng)一于一體的整體人物形象。此外,仰韶文化還首創(chuàng)塑繪相結合塑造人頭像。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馬家窯文化創(chuàng)造了正倒兩面人頭像的塑繪結合的杰作。這些雕塑技法的運用,為中國民族傳統(tǒng)雕塑技藝及中國彩塑藝術傳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以后歷代的雕塑藝術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繼承與發(fā)展。
浮雕,原始雕刻藝術家已發(fā)明了浮雕技藝,根據圖像浮突程度不同,可分高浮雕和淺浮。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浮雕作品大都屬淺浮雕,良渚文化所見“琮王”、“鉞王”上雕飾的浮雕神人獸面紋及石家河文化所見玉雕年輕小伙之首及飛鷹是其代表作。
透雕,原始雕刻匠師業(yè)已發(fā)明并嫻熟地掌握透雕技藝。于反山15號良渚文化墓出土的梳玉脊(原稱冠狀飾),以透雕兼陰刻細線相結合,構成神人神鳥形象,左右對稱,兩面相同,構圖巧妙,是透雕作品中的杰作。另于江蘇昆山趙陵山良渚文化墓出土的透雕人鳥獸形玉墜也是其佳品。
線雕,系指以陰線或陽線作為構圖的作品。藝術匠師巧用刀、鑿、錐之類的雕刻工具,在可供雕刻的材料上雕刻而成的造型藝術。河姆渡文化所見圓角方體陶缽外表飾線刻豬紋、陶盆上飾線刻魚紋、稻穗紋,大汶口文化所見陶尊上刻飾“石斧圖”、“石錛圖”、釀酒圖、景象圖),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出土的陶尊上的刻畫動物圖及湯陰河南龍山文化所見一圈足盤上飾線刻兩個裸體女像是其代表作。
鑲嵌,系指把一種小的物體(客體)嵌在另一種大的物體(主體)上,使兩種物體(主、客體)成為渾然一體的一種工藝。一般客體是對主體起裝飾作用或表現主體的某一部位。考古發(fā)現的鑲嵌藝術品計有鑲嵌陶塑人頭、石雕人頭、木器、石器、骨器、牙器和漆器等。其代表作首推于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出土的嵌綠松石的玉簪。該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頂部形呈似呈云形珮,鏤孔透雕,玲龍?zhí)尥?,兩側面的兩面對稱嵌飾一圓形根綠松石,嵌入與圓孔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充分顯示出高超的鑲嵌技藝。簪體呈竹節(jié)狀。此外,良渚文化的嵌玉粒(小如芝麻)玉鉞,大汶口文化鑲嵌骨、牙雕筒、骨指環(huán),馬家窯文化的鑲嵌骨笄,良渚文化的朱漆嵌玉木胎高柄杯等也是其代表作。凡此,表明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即已發(fā)明了鑲嵌工藝,且運用范圍不斷擴大,開了我國傳統(tǒng)鑲嵌工藝之先河。
總之,對史前雕塑藝術的研究,對于研究當時的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文化交流、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如日本發(fā)現的玉玦與查海文化的玉玦造型雷同,表明中日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都大有裨益。此外,也有其現實意義。不僅通過研究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素養(yǎng),而且中國的傳統(tǒng)雕塑技藝都可以從史前找到淵源,對于如何繼承傳統(tǒng)與未來的發(fā)展也將從中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