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 林
“世紀鼓風·擊樂臺北”,6月2日晚,來自臺灣的臺北打擊樂團,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了首場演出。由北京巨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臺北打擊樂團共同主辦的這臺音樂會,還特別邀請了日本著名木琴演奏家吉岡孝悅領銜主演,使北京的觀眾在炎炎夏日,“沐浴”了一場激昂、高亢、正宗的打擊樂洗禮。
“世紀鼓風·擊樂臺北”由《鼓的序》、《酒家》、《無題》、《嬉游曲》、《越界》、《映像·魔法·無形》、《管風琴奇想》和《第二號·擊樂四重奏》等樂章組成。這臺音樂會曾于今年5月29日在臺灣首演,反響熱烈,是臺灣打擊樂藝術家們的新作。
《鼓的序》由樂團藝術總監(jiān)連雅文先生演奏。它以鼓聲開場,鼓點陣陣,直奔這臺音樂會“世紀鼓風”的主題。整段樂曲以小鼓聯奏的形式,表現了沉寂中的一種虔誠之情,蘊含著宗教色調。小鼓作為詮釋主題的聲部代表,帶動了另外5面鼓的呼應,忽而舒緩,忽而震撼,最后以強烈有力、充滿自信的齊奏結束。
《酒家》由“流水”、“古昔”、“酒家”3個樂章組成。在本場演奏中,臺灣音樂家們?yōu)楸本┯^眾“打出”了“酒家”的精彩樂段:叮咚玲瓏的樂音,仿佛再現了明亮的色彩、艷麗的華服、流暢的線條和懷古的悠情。多種打擊樂的節(jié)奏喧囂,動靜快慢相錯,婉約恬淡流暢,成就歡騰夜宴的奏鳴,都市生活的華彩。
《無題》由擊樂三重奏開場,其唱和的模擬,疏密得當。鑼、釵的運用銜接,營造了一種喜慶、隆重的氣氛。特別是揉釵的運用,更帶有十分鮮明的中國打擊樂特色。
《越界》是一個帶有超現實主義特點的作品。全曲通過鐵琴、木琴、小鼓、中國鼓、鑼、鈸以及金屬管、瓷磚、木鼓和非洲甕等多種打擊樂器的音色變化,為觀眾展現了奇異的森林、珍奇的植物、怪誕有趣的云彩和建筑等等畫面,令人仿佛聽得見林濤,聞得著草芳。崇尚自然,跨越時空和超脫自我,成為《越界》所刻意描繪的鮮明主題,也使其具有強烈的、超自然的藝術感染力。
在整臺音樂會的中后半段,由特邀的日本著名木琴演奏家吉岡孝悅主演了木琴三重奏《嬉游曲》、二重奏《映象·魔法·無形》、《管風琴奇想》和《第二號·擊樂四重奏》。吉岡孝悅的表演風格詼諧、灑脫,動作準確、自然,一氣呵成。進行曲、華爾茲,雀躍的快板,諧謔的行板,既有婉約舒緩,又顯急遽鏗鏘,重音、高調音、多重音等的交替運用,鼓、琴的獨奏、重奏轉換,匯成了一首大歡樂的合奏曲。
《第二號》是吉岡孝悅為臺北打擊樂團新創(chuàng)的作品,完成于今年4月29日,一個月后首演于臺灣。不可否認,《第二號》帶有明顯的東洋音樂色彩。但由于音鼓成分的加大,愉悅欣然的風格突出。在主調里,中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色彩仍很濃厚。
其實,北京的觀眾在傾聽臺北打擊樂時,既能欣賞到帶有祖國傳統(tǒng)音樂特色的作品,領略祖國寶島臺灣的民間風情,又能聽到結合了東瀛樂曲特點的作品,也是一件幸事、快事吧。
臺北打擊樂團成立于1986年,是從“一盞燈,幾個練習板及八坪的空間”發(fā)展起來的。18年來,該團“始終堅守國人創(chuàng)作路線的音樂制作,致力于臺灣打擊樂藝術的耕耘”,1997年出版了第一張CD專輯《起鼓》;2002年,樂團15周年紀念專輯CD《被丟棄的寶貝》問世,在臺灣及國際樂壇贏得了聲譽。
18年來,臺北打擊樂團在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同時,還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青年打擊樂家,如主力樂手魏華瑤、李幸真、林威震、廖倚萍、賴璇、陳美伊、王瑋婷等。樂團還在臺灣舉辦了多場音樂講座,讓打擊樂靠近大眾生活。該團多次與日本北野徹打擊樂團、法國Agora擊樂四重奏等國際著名樂團合作演出,活躍在國際舞臺。1997年該團獲臺灣第9屆金曲獎“最佳演奏人獎”,2002年獲第13屆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此外,該團還重視發(fā)表島內外青年作曲家的優(yōu)秀作品,并于1999、2002年舉辦了兩屆“青年打擊樂作曲比賽暨得獎作品展”音樂會,并將于2005年舉辦第三屆比賽。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獎掖新人的做法,亦贏得了業(yè)內外人士的贊譽。
臺北打擊樂團6月5日還在上海舉行了又一場成功的演出。近期,他們帶著中華情,民族誼,已圓滿結束了在祖國內在的巡演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