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生
1985年,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首次造訪中國,中國詩人北島陪同他去了一趟長城。在長城上,北島注意到,特朗斯特羅姆“觸摸那些城垛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對人們?nèi)绱藦娏业匾挥涀〉脑竿械襟@訝”①。兩位詩人當(dāng)時都有可能想到狄金生的詩句:“做個,顯要人物,好不無聊!/像個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整個六月,把個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搖!”
與那些拼命想讓人群銘記住自己的人不同,特朗斯特羅姆希望離開人群,享受孤獨的寧靜:お
我長時間徘徊在
東哥特結(jié)冰的田野上
半天不見人影オ
而在世界其他地方
人在擁擠中
出生,活著,死去オ
想引人注目——生活在
眼睛的海洋
就必須有特殊表情
在臉上抹泥オ
……オ
我必須孤獨
早晨十分鐘
晚上十分鐘
——無所作為オ
所有人都在對方那里排隊オ
幾個オ
一個
(《孤獨》)②オ
在消費文化泛濫為患的時代,當(dāng)代人為了滿足欲望或消除恐懼(兩者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恣意掠奪自然、社會和人際資源,形成竭澤而漁的大眾消費生活方式。人們身不由己,把自己抵押為他人的“人質(zhì)”,“所有的人在對方那里排隊”,無人幸免。
與常人的趨之若鶩相反,詩人試圖逃離這樣的生活方式,久久地在冰原上徘徊。“我必須孤獨”,保持某種“無所作為”的狀態(tài)。然而詩人知道,作為大眾消費時代的一員,所謂的孤獨至多只能是一種象征,某種“早晨十分鐘”或“晚上十分鐘”的儀式。詩人另外寫有《在壓力下》一詩,再次論及“儀式性”的孤獨:お
藍(lán)天的馬達(dá)是強大的
我們置身在顫抖的工地上
那里海底會驟然閃現(xiàn)オ
美只來得及從旁側(cè)觀看
田野稠密的麥粒,黃色溪流里繽紛的色彩
大腦不安的影子飛向那里
想鉆入麥穗,變成黃金オ
黑暗降臨。半夜我才上床
大船上的小船被放入水中
人在水上孤零零地飄浮
社會的黑船越開越遠(yuǎn)オ
“儀式性”的孤獨,象征性地界定了詩人的獨特身份。早晚或夜間的“無所作為”賦予詩人與眾不同的眼光。詩人的眼光因冥想而出神,敏銳穿透日日所見的庸常生活景象,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真相:オ
淙淙流水;喧騰;古老的催眠。
河淹沒了汽車公墓,閃爍
在那些面具后面。
我抓緊橋欄桿。
橋:一只飛越死亡的巨大鐵鳥。③オ
短短五行詩,始于尚屬和諧的自然之聲,終于彌漫著不祥氣息的人工場面。廢車場(“汽車公墓”)那些破銹的鋼鐵外殼,在詩人眼中不啻文明的面具,象征著工業(yè)文明與死亡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工業(yè)文明廢墟生硬擠入和諧的自然,既突兀又粗暴,無論就自然一方還是就文明一方,都意味著死亡。橋也背叛了它古老的自然血統(tǒng),成為一只徒然試圖逃離死亡現(xiàn)場的巨大鐵鳥。詩中的敘述者抓緊橋欄,其動作的突然性暴露了恐懼和緊張,他是工業(yè)文明的一員,作為受害者和見證者目睹了強烈死亡意味的現(xiàn)場。
“與同代人交談我看到聽到他們臉后的/江河/奔流,奔流,順愿或違愿地漂逐//想順流而走的生命/閉上眼/把自己扔入前方,在追求簡單的渴望中面無懼色”(《順著江河》)。詩人洞悉當(dāng)代人欲望與恐懼的辯證法,那是工業(yè)文明和消費社會的人性誘因。文明意味著缺憾,然而,缺憾并非工業(yè)文明和現(xiàn)代社會獨有。缺憾是人的十字架,存在就意味著缺憾。哪怕在譬如尼羅河三角洲的前工業(yè)社會,情況也必然是一樣的糟糕:オ
少婦在城里轉(zhuǎn)了一天回到旅館
吃飯時眼淚刷刷地滴落
她看見爬著和躺著的病人
以及那些將死于苦難的孩子オ
她和丈夫回到房間
地上為防止塵土揚起已澆了水
他們交談了幾句,然后上了各自的床
她沉沉睡去。他醒著オ
巨大的警報聲在外面的黑暗里流動
嘈雜,腳步,話音,車輛,歌聲
苦難無邊地蔓延著
他在“不”字里蜷縮著睡去オ
夢到來。他在海上旅行
灰色水面掀起一陣波濤
一個聲音說:“有一個人是好的,
有一個人無怨恨地看著這一切?!?/p>
(《在尼羅河三角洲》)オ
誰的聲音在說?誰在海上旅行?只有耶穌才能在海上行走。而夢里那位在海上旅行的人,是耶穌的仿效者?怎樣面對人世的苦難?“一個聲音”是耶穌的聲音?耶穌是愛。只有像耶穌一樣用愛的眼光“無怨恨地看著這一切”,耶穌的愛才會進入他的內(nèi)心,才能抵達(dá)善(“好”)的境界?我們可以設(shè)想但無法回答這樣一些屬于信仰領(lǐng)域的問題,它們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然而,另一個較為技術(shù)性的問題,卻使我們無法抑制探究的沖動:為什么要到“夢到來”的時候,人生的痛苦才會消除?為什么關(guān)乎善(“好”)的一切是在夢中?同樣就尼羅河三角洲附近的撒哈拉大沙漠,詩人曾寫下一首更為神秘的詩《游動的黑影》:
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塊巖石上
有一幅史前的壁畫:
一個黑色形象
在年輕古老的河里游動オ
沒有武器,沒有戰(zhàn)略
既不休息,也不奔跑
與自己的影子分離
影子在激流下移動オ
他搏斗著,試圖掙脫
沉睡的綠色圖像
為了游到岸上
和自己的影子結(jié)合オ
“黑色形象”是誰?那是史前人壁畫中的形象,是史前人的自我寫照,也是人類本能的象征。對于現(xiàn)代人,“史前人”就是榮格所謂的“原始人”,這個“原始人”存在于我們所有人內(nèi)部,他的年齡有兩百萬歲,剛好是人類祖先從舊石器時期進化而來所用掉的時間。他用“夢話”與我們交流,“夢話”不僅包括夢,也包括詩、畫、音樂、舞蹈、神話等等。關(guān)于這位“原始人”的“夢話”,榮格作了如下經(jīng)典的闡述:オ
夢是精神最深處、最幽密處一扇隱蔽的小門,它通往綿延的黑夜,這黑夜是原始的精神之夜,存在于任何自我意識產(chǎn)生之前,而且,無論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這黑夜始終作為精神之夜而存在……所有的意識都支離破碎,然而,在夢中,我們扮做那個更具普遍性、真實性、永恒性的原始人,這個人生活在原始的精神之夜,在這樣的黑夜,整體依然存在,存在于那個原始人內(nèi)部,與自然密不可分,與自我了無關(guān)系。夢就這樣從那些渾然一體的幽深暗夜升起……④オ
《游動的黑影》中的“黑色形象”具有現(xiàn)實與抽象的雙重身份,他既是我們史前的祖先,也是我們當(dāng)下內(nèi)在的本能。他年輕而古老,雖然兩百萬歲,卻生命常青,恰如詩人所說,“在年輕古老的河里游動”。如果既歷時又共時地考慮“眾生如一”,那么,“黑色形象”就是人類整體的自我寫照,是人類靈魂的流露,是靈魂的影子,是神秘的影子。在這神秘影子之外還有更大的神秘,那是影子之影子,以及影子和影子之影子的結(jié)合!
什么是影子之影子?為什么要與它結(jié)合?為什么要與自己的影子結(jié)合?
1994年,榮格大病一場,愈后做了一個重要的“大夢”。他夢見一位端坐冥想的修行者,他仔細(xì)看了看冥想者的臉,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就是自己的臉!榮格從夢中駭然醒來,隨即意識到:オ
“哦,他原來就是那個冥想著我的人,他做了個夢,我就是他的夢?!蔽抑?,等他醒來,我就不復(fù)存在了……我的本身(self,即冥想者)退回到冥想狀態(tài),冥想著我塵世的形體……他以某種形式體現(xiàn)出我前世的無意識整體……⑤オ
一個冥想者之夢讓榮格突破了日常時空的限制,無師自通地完成了從“生活世界”向“現(xiàn)象世界”的還原;日?!吧钍澜纭敝械奈覀?,不過是我們“本身”(self)的“異化”,與我們“本身”分離,令我們沉溺于虛幻的“白日夢”而無法自知。夢還原給我們“本身”的真實面貌。人生的真正任務(wù),是重返構(gòu)境中的真實,即我們生命深處那冥想著的“本身”(self)。如果把“生活世界”虛幻的日常景象看作“白日夢”,我們的任務(wù)就是重返類似榮格“冥想者之夢”的“夢中之夢”!
“夢中之夢”就是“影子的影子”?!队蝿拥暮谟啊肥且粋€經(jīng)典的范例。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用他的詩作,就像榮格通過“冥想者之夢”一樣,重返我們“前世的無意識整體”:オ
無意識整體是所有生物學(xué)事件和心理事件真正的精神導(dǎo)師。人類完全的自我實現(xiàn)(self-realization)有路可循,那就是獲取完全的意識。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所謂文化,不過就是意識的獲取,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因而是意識獲取過程的中心和本質(zhì)……人的任務(wù)是……意識到從無意識中向上涌出的內(nèi)容。⑥
用柏拉圖的話說,人的任務(wù)就是通過回憶、夢或冥想重返理念世界。讓我們回到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當(dāng)年登臨長城的那一刻,我們突然深深明白了,面對長城上那些“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詩人為什么那么震驚。詩人的眼神穿透了“生活世界”日常的“白日夢”,看到了如此多的“武器和戰(zhàn)略”,如此多的擴張和破壞,如此多的傷害、缺憾和苦難;看到了那些刻字和面孔之后潛行的“欲望的江河”,看到了欲望背后的恐懼,這恐懼反面表現(xiàn)為“如此強烈地要被記住的愿望”,用當(dāng)代哲人勒維納斯的話說,強烈地、急切地想要成為“他人的人質(zhì)”⑦。
而詩人在“儀式性”的孤獨中冥想,反省人的本性。跟榮格一樣,他通過自己的詩(詩之夢)站到了柏拉圖一邊,讓“記憶看見我”⑧,或者像他自己詩中那位“原始人”,在分隔自己與“本身”的生活激流中搏斗,“試圖掙脫/沉睡的綠色圖像/為了游到岸上/和自己的影子結(jié)合”。オ
注釋:
①北島:《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②本文所引特朗斯特羅姆作品未另注者均出自《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李笠譯,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③特朗斯特羅姆:《寫于1966年解凍》,引自北島《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④⑤C.G.Jung,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Collins Fount Paperbacks,1980,p.413.P355豹
⑥同上,p.356-358。順便指出,特朗斯特羅姆的社會職業(yè)是心理學(xué)家。
⑦艾瑪紐爾·勒維勒斯:《上帝·死亡和時間》,余中先譯,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19頁。
⑧詩人把自己的一部回憶錄命名為《記憶看見我》,參見北島《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責(zé)任編輯 半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