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瑞
問這樣的問題可能有人會覺得“弱智”,如此常識的問題還用問嗎?是的,按照常規(guī),人一天需要吃三頓飯。然而這樣的“常識”,有的窮人家的孩子卻不知道:國慶節(jié)期間,正在廣州參加“手拉手”活動的貧困小學生丁肖霞就不知道,她住在廣州小學生高詠思的家里,當高詠思家吃晚飯時她卻不愿意吃,她告訴高詠思:“今天我已經(jīng)吃了兩次飯了,怎么還要吃飯啊?”原來,丁肖霞在家時每天只吃一頓飯??赡茉谒磥恚艹陨蟽深D飯,已經(jīng)算是“吃多了”,怎么還能再吃第三頓飯呢?(《信息時報》)10月10日)
讀這樣的新聞令人心酸。一日三餐是古往今來人們生活的習慣和基本需要。但是這樣的“習慣和需要”,貧困的小學生卻不知道。由于家境貧寒,可能家里長期每天只吃一頓飯,以為每天吃一頓飯才是生活的“習慣和需要”。因此當遇到一日三餐時,她才會不可理解。我想,一個貧困生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在家鄉(xiāng)一日一餐絕非只是發(fā)生在一家一戶,可能左鄰右舍每天都是只吃一餐,這才使她產(chǎn)生了生活錯覺。不僅如此,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甚至吃不慣“手拉手”對子家精心準備的魚蝦等美味,總想吃面條、饅頭和野菜。貧窮使他們遠離了生活的基本需要,他們平時過的苦日子可想而知。
這些情況怎能不讓人心酸?當初建立新中國,就是要讓窮人過上好日子,擺脫苦日子,不再“吃了上頓沒下頓”。而新中國成立50多年后,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日子還是不好過,或是因各種情況回歸貧窮,依舊“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那些窮人家的孩子,每天只吃一頓飯,根本就不知道人生的基本需求還應有“下頓”、“三頓”飯。怎么會這樣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經(jīng)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均年增長率達8%以上。20多年的增長到了今天應該是多少?為什么這樣增長,卻沒能“增長”到一些貧困的家庭,有的家庭幾十年后今天的生活還出現(xiàn)了負增長?這種情況各級都知道嗎?都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呢?
一提到發(fā)展成果,各地都能如數(shù)家珍般擺出一批又一批,就連一些貧困地區(qū)的官員,也能給你介紹一大堆。但說起貧困,也只是在顯示脫貧政績時才會聽到,很少正面認識貧困,不少官員對貧困的群眾貧困現(xiàn)狀并不了解,或是了解也不能真正關心。筆者曾看過一則媒體報道,某縣把本縣在全國各地干出成就的鄉(xiāng)親的巨幅畫像,在縣城主要干道中央樹立咸排,以宣揚他們的成功,給家鄉(xiāng)人增了光??墒牵@個縣同樣有一些貧困戶,縣里對他們的關心度就弱多了。這種情況,恐怕有的地方同樣存在。
筆者以為,改革開放的成績需要總結宣傳,一些在經(jīng)濟大潮中獲得成功的人和事也應該關注,但是,更應該把目光投向多數(shù)人的身上。特別是經(jīng)濟發(fā)展,人均收入提高了,還要把目光關注在收入“平均數(shù)”以下人口的身上。如果這些“平均數(shù)”以下的人口占當?shù)厝丝诘亩鄶?shù),就應該把這些多數(shù)人的事情辦好放在首位。因為社會發(fā)展的目的,是讓多數(shù)人得到實惠。解決“吃了上頓沒下頓”人口的吃飯問題,應該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這是成立新中國的最初目標,是早就應該實現(xiàn)的目標,今天在有的地方還沒有實現(xiàn),各級政府、官員,對此應負責任,應有必要的壓力感、緊迫感。這應該說是現(xiàn)代政府最基本的責任。
在剛剛召開的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在研究國家未來5年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把增加窮人收入,改善農(nóng)民生活質量作為重要內(nèi)容。這是非常正確的決策,是社會正常發(fā)展的需要。這是窮人們的福音。筆者以為,未來各級必須重視解決貧困人口、準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要把發(fā)展的眼光,放在給更多的人帶來實惠上,對于轄區(qū)貧困人口的貧困情況,要像這些年關注一些“成功人士”那樣,詳細掌握實情,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積極帶領他們擺脫貧困,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發(fā)展目標后,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廣大生活貧困、欠富裕的人群。讓更多的人富起來,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才是文明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