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采作打算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智力的一個典型特征,但是科學家最近發(fā)現(xiàn),至少還有猩猩及倭黑猩猩(產(chǎn)于非洲剛果河以南地區(qū)的一種類人猿)也懂得“未雨綢繆”。
科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來探察這些類人猿是否能夠按計劃使用工具,以便打開一個里面有食物的裝置。在學會如何使用工具來得到食物之后,這些動物和工具被與那個包含食物的裝置分隔開一段時間。結果,在許多次測試中,當類人猿回到放置食物裝置的房間時,它們都隨身帶來了適合打開裝置的工具。換句話說,它們都做到了有計劃行事。
科學家們說,這些類人猿的有計劃行事風格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人類之所以為未來作打算,是因為人記住了此前錯誤行事的案例,接下來就得為以后做相同的事情做好準備。而這些類人猿在實驗中的表現(xiàn),顯然符合上述特征。
有5頭黑猩猩和5頭倭黑猩猩參加了第一項實驗。它們首先學習怎樣使用合適的工具來獲得裝置中的食物。接著,它們有5分鐘時間來讓自己熟悉一系列的工具,其中包括兩件有用的工具和六件不合適的工具。5分鐘過去后,類人猿們被帶到一間等候室,那八件工具也一同被帶去。一小時后,它們被允許重返放著食物裝置的房間。為得到食物,它們必須選擇一件合適的工具并隨身帶去。結果,它們平均在每16次測試中有7次作出了正確選擇。
只有一頭黑猩猩和一頭倭黑猩猩參加了第二項實驗,但上述1小日口的時間間隔被延長至14小時。盡管在首次測試中兩頭類人猿都沒有正確選擇工具,但是那頭黑猩猩卻在接下來的11次測試中部選擇了合適的工具,而那頭倭黑猩猩也在此后的測試中取得了8次成功。
科學家指出,與鳥類筑巢不同的是,使用工具并不是一種本能行為。野生狀態(tài)下的倭黑猩猩幾乎根本不會使用工具,更不用說運輸工具以備未來之需。而野生狀態(tài)下的某些黑猩猩種群雖然懂得借助工具來獲取食物.但也只是為了眼前的需要。如此看來,類人猿也能像人類那樣學會為未來籌謀。
一些科學家認為,類人猿所表現(xiàn)出的這些技巧暗示,早期人類祖先掌握這些技巧是在距今大約200萬年前,甚至近到距今僅160萬年前。但上述最新實驗結果也許會大大推遠這一時間,理由是:既然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都已被證明是“精明的計劃者”,那么,這種計劃能力的先驅(即最早掌握這種能力者)就應該是早在1400萬年前的類人猿,而人類只不過是在從類人猿中分化出來之后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了這種技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