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的陪葬墓共有17座。在中國古代,陪葬帝陵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因此陪葬帝陵者要么是皇親貴戚,要么是功勛卓著、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已發(fā)掘的乾陵陪葬墓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三座大型墓葬。
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李賢(公元655~684年),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次子。由于貴為皇子,不足2歲就被封為潞王,后來又改封沛王、雍王,21歲時立為皇太子。他好學上進,22歲時召集學者名臣共注范曄的《后漢書》,在我國史學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曾屢次奉詔監(jiān)國,朝廷的大臣都稱贊他“處事明審”。后來他遭人造謠誣陷,宮中又傳聞說他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遭到武則天的猜疑,因此被廢為庶人,貶至巴州(今四川省巴中縣)。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郁悶的李賢死于巴州。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8年),其靈柩由巴州遷回長安,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被追謚為“章懷太子”。
章懷太子墓地面上保留著高18米的夯土基,地下部分由基道、3個過洞、4個天井、6個小龕、磚券的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組成,全長71米。為了防止墓室被盜,在前甬遒的木門后設置暗器,裝有鐵箭頭和重達65千克的錫鉛塊若干。如果盜墓人試圖撬開木門,由于杠桿作用,暗箭會自動射出。盡管有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該墓還是被盜了。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李重潤(公元882~701年),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武則天的嫡孫。李顯為皇太子時,他曾被立為皇太孫,后來又被封為邵王。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九月的一天,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偷偷議論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何能隨意出人宮中”,被張易之告發(fā)。武則天惱羞成怒,下令將李重潤杖殺,李重潤當時只有19歲。唐中宗神龍元年追贈李重潤為“懿德太子”,第二年其靈柩由洛陽遷回,以帝王禮陪葬乾陵。
懿德太子墓的規(guī)模和隨葬品都仿照帝陵。墓冢邊長55米左右,高17.92米,地下部分由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8個小龕、磚券的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組成,全長100.8米?;鶅缺诋嬂L有三出闕的闕樓和兩套24桿的列戟,這在唐代都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李仙蕙(公元685~701年),是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的女兒,武則天的孫女。李仙蕙幼年端莊秀麗。被封為永泰郡主,下嫁武則天的娘家侄孫魏王武延基。大足元年九月,因議論張易之兄弟得幸事,被武則天逼專自殺,時年只有17歲。唐中宗神龍元年被追為“永泰公主”,第二年其靈柩由洛陽遷回,與駙馬武延基合葬,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承恩特葬,“號基為陵”,規(guī)模宏大。基冢長寬各56米,高14米,地下部分由墓道、5個過洞、6個天井、8個小龕、磚券的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組成,全長87.5米。在第五、六天井的東壁有一個范圍頗大的盜洞,這個盜洞打破磚券甬道的頂部一直通入墓室??脊殴ぷ髡咴诒I洞里發(fā)現了一副直立的人骨架,其北側有一鐵斧,身旁還散落著金、玉和鎏金飾品。據推斷,此人是一個盜墓賊,很可能是在盜墓得手后與同伙分贓不均而在爭斗中被殺死在自己親手挖掘的盜洞中。
考古工作者從永泰公主墓的石槨內提取出兩具人骨,經鑒定,其中女性基主人年齡不足20歲,可以肯定是公主本人。值得注意的是,公主的骨盆與同齡人相比顯得特別窄小,結合《永泰公主墓志》中有“珠胎月毀”之說,有人提出一種新的看法,認為年輕的公主并不是被祖母逼迫屈死的,而是死于懷孕難產。
其實,對于永泰公主被逼自殺一事,史書有明確的記載。對于公主的基志文中的“珠胎月毀”這句話,結合上下文來看,只是形容公主死得可惜,僅就這一句話來證明公主懷孕有些牽強。況且,骨盆窄并不一定會導致難產。因此,永泰公主“難產致死說”并沒有可靠的事實依據。永泰公主生前的身份只是郡主,按照唐代的等級制度規(guī)定,她是不能使用如此高規(guī)格的墓葬形式的。唐中宗兒女眾多,卻只有她與懿德太子同時遷葬于乾陵,其中包含有政治因素,暗示了公主之死與懿德太子之死原因相同。
上述三座墓是目前已發(fā)掘的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墓葬,與我們常見的中小型唐基相比可以說有天淵之別!三座墓內的隨葬品都數量不菲,制作也很精致。其中,最專人嘆為觀止的是滿布基道和墓室的壁畫。墓道壁畫的內容多為出行儀仗、狩獵等戶外活動,人物都是男性。從甬道開始一直到墓室的墻壁上都繪制有宮女,表現了太子和公主在內室的私密生活。章懷太子墓的基道壁畫之一《客使圖》是唐代壁畫的代表性作品,它表現了身穿朝服的唐朝官員接待前來朝覲的外國使節(jié)的場面。畫家用流暢的筆觸生動傳神地描繪了這個場景,專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永泰公主墓墓室壁畫之一《宮女圖》中的女性比例勻稱,身材苗條,婀娜多姿,是典型的初唐美女,與盛唐以后體態(tài)豐滿肥胖的婦女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這些壁畫畫工高超傳神,色彩豐富艷麗,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產生疑問:為什么這三個年齡、輩分不同的人同時遷回并埋葬在相同的地點呢?從表面上看,這三座墓只是規(guī)模較大的墓葬,而實際上其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政治斗爭因素。武則天去世不久,唐中宗李顯登上皇位,復“武周”國號為“唐”,而這時武家在朝廷中的勢力還相當大,并且對武則天傳位于李顯而不是武家人抱有很大的不滿。中宗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李唐宗室“平反昭雪”。中宗大興土木,安排他的哥哥、兒子和女兒這三位死因與武則天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李姓皇親厚葬于乾陵附近,一是為了給死去的親人“平反昭雪”,為李家人“出一口惡氣”,二是以此向蠢蠢欲動的武氏集團示威,表明其恢復李唐王朝的堅決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