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一場以高考狀元研究、北大專家為賣點的“中國家庭教育報告萬里行”活動,其實不過是一家名叫東方彗星資訊的公司盜用北大招牌操作的一場商業(yè)秀。該公司用一紙所謂北大科研機構(gòu)的公函,連續(xù)騙倒了許多權(quán)威部門。據(jù)悉,去年一年就有80多萬家長、孩子和老師參加了這場“萬里行”報告會。據(jù)保守估計,僅江西九江的一次報告會中,東方彗星公司的收入約為20萬元。(2005年7月18日《華西都市報》)
純屬子虛烏有的假教授四處招搖撞騙,居然一“行”就是萬里之遙,不僅欺騙了眾多老師和家長,而且瞞過了婦聯(lián)、教委等政府部門。毫無疑問,眾人心目中的“名校崇拜”情結(jié)起了一種相當重要的作用。北大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更是匯集了大量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再加上政策的傾斜、輿論的造勢,這塊金字招牌本身的誘惑力就是無比巨大的?!氨贝蠼淌凇庇H自前來講課,簡直就是地方上的一種榮耀,早已被喜悅沖昏了頭腦的人們又如何想得起來去鑒別“北大教授”的真?zhèn)危?/p>
雖然廣東、陜西等地都有人向北大反映過徐威等人冒名頂替情況,但是北大卻在長時間內(nèi)都保持了沉默,甚至徐威等人在嘗到“北大金秋心理研究中心”這塊假北大招牌的甜頭后,又與北大教育學院剛簽了一份協(xié)議。北大內(nèi)想必不乏法律專家,如此多的專家學者卻奈何不了幾個招搖撞騙的騙子,這事誰也無法理解。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件事并沒有引起北大的高度重視,所以徐威才會騙了東家騙西家,在北大校園內(nèi)輾轉(zhuǎn)騰挪、如入無人之境。并不高明的騙術(shù)屢屢獲得成功,北大又并未站出來拆穿騙局,這樣的結(jié)局無疑是使后來的參與者對騙子本身更加深信不疑,以至于“行騙萬里行”才能一路暢通無阻,行騙的雪球越滾越大。
分析這起典型案例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因素不應該被忽略,那就是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名校教授各地巡講、收取高額費用,這件事如果放在前些年還是十分罕見的。正因為罕見,所以人們會更加慎重,因此騙子得逞的幾率也就相對要小很多。但是現(xiàn)在此類現(xiàn)象明顯過多、過濫,各類名師、名校組織的“研修班”、“培訓班”如過江之鯽,早已“亂花漸欲迷人眼”。
大學作為高尚靈魂和獨立自由精神薈萃的象牙塔,被人們視為堅守信仰的最后堡壘。但是在經(jīng)濟大潮的不斷沖刷之下,這座堡壘顯得如此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從學校專業(yè)的調(diào)整,到各類培訓班的升溫,越來越多的大學對經(jīng)濟利益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就在7月15日,剛剛看到一則消息:北大“完美女性高級研修班”即將開課,短短30天的集中授課時間,收費高達28000元,50人的名額在沒做任何廣告的情況下,已所剩無幾。如此花樣繁多、旨在收費的“研修班”,即使身為北大人怕是一時也難以辨明真?zhèn)?,遑論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群??吹贸鰜?,無論北大自己還是那些別有用心的騙子,都是在“北大”的金字招牌之下牟取著利益,所不同的不過是騙子本身有沒有獲得授權(quán)而已。如果說騙子是在混水摸魚的話,那么是北大自己首先攪渾了這一泓清水,然后才給了騙子以下手的機會。
1996年11月5日,牛津大學否決了沙特阿拉伯億萬富翁瓦菲支·塞義德向牛津捐款340萬美元,讓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級的工商管理學院”的提議。校監(jiān)們決定:“有著古老傳統(tǒng)的牛津大學應該遠離沾滿銅臭味的教育”。
牛津大學校長柯林·盧卡斯認為:“大學應該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但這并不是大學真正的價值所在,大學更要推廣一種價值觀念,做一種知識的傳播。”反觀社會上的各類“培訓班”,如果作為主辦者的名牌大學只是遵循“推廣觀念、傳播知識”的宗旨來行事的話,那些騙子又怎么能有“順風扯大旗”的機會?
透過這次“行騙萬里行”的荒唐鬧劇,不僅公眾要提高警惕、重新審視“名校崇拜”的種種弊端;作為“受害人”的北大,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的某些做法。大學還是應該與世俗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僅僅是為了捍衛(wèi)學校的聲譽,更是為了捍衛(wèi)獨立自由的大學精神。這遠遠要比揪出幾個招搖撞騙的騙子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