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張安威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選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詩作《漁翁》,其三四句為“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逼渲小皻G乃”注為“ǎi nǎi,搖櫓聲”。過去“乃”字的讀音常被人忽略,詞典注音也不統(tǒng)一。我們的看法是應讀“ǎi”,依據如下。
商務印書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外研社和語文出版社的《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2004年版)、《新華字典》(2004年版)都收“欸乃”詞條,并注音為ǎi nǎi?!掇o?!肥赵~而未注音,在“乃”字條目下只收nǎi一個讀音。古漢語學習的權威詞典《辭源》卻有一個不小的疏忽:“乃”字只收一個讀音,而“欸乃”詞目卻注為“象聲詞,本無定字,劉言史詩做‘曖乃,劉蛻詩作‘靄乃,自宋黃庭堅以柳詩集注云一本作‘襖靄,遂讀為奧,后多讀作ǎo?!边@里讀欸為ǎo,所查詞典只此一說,其他均注為ǎi,而“乃”字未注卻暗含在“靄”字上,即應讀為ǎi。到底應該怎樣讀,看來只能求助于其他資料。
湖北辭書出版社和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辭書《漢語大字典》中“乃”:“(二)ǎi《洪武正韻》依亥切。[欸乃]搖櫓聲?!墩滞ā贰f注,乃,音哀上聲。 乃,棹船相應聲。……今行船搖櫓戛軋聲似之?!辈⒁粤谠稘O翁》詩句為例?!犊滴踝值洹贰澳恕保骸癧音]《正韻》‘依亥切,哀上聲,[義]《字匯》‘棹船相應聲。”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乃”目:“元結《湖南欸乃曲》讀如矮靄是也”;[欸乃]目:“象聲詞。搖櫓聲。”并以元結、柳宗元、黃遵憲詩為例。臺灣版《中文大辭典》注為“依亥切”。
從這些大型辭書資料的引證來看,欸應該讀為ǎi,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為什么注為nǎi?是不是普通話進行了審音?是不是古音按今音讀?審音問題,1956年國家成立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其最終成果為1985年頒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而“乃”字未列其中。從字音來看,“乃”是多音字,不屬于異讀詞范圍。古音今讀的解法,雖然有許多專家贊同,可除了葉韻今讀外,其他詞匯并未達成共識。
從教材對古音的處理來看,傾向于非統(tǒng)讀按古義古音讀。茲舉二例:韓愈《馬說》中“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石”教材注為shí,是按古音讀,石作容量和重量單位時古讀shí,今讀dàn。《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字注為yào。樂作“愛好”意時讀yào,而這一讀音也只在這里保留,《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并不收錄。這里還要舉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例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現(xiàn)注為shuāi而不讀cuī,這不是古音今讀,而是恢復正確讀音。“衰”在表“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等級遞解;古代的喪服”意思時才讀cuī。
綜上所述,“欸乃”的“乃”字應讀為ǎi,教材及《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詞典注為nǎi,當為瑕疵。
(李愛華,湖南新寧回龍中心學校;張安威,湖南師大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