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該教給學生些什么是廣大語文教師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
1.教知識:語文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積累知識,使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xiàn)。
語文課堂教學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學,老師和學生都不能奢望在一堂課上教給學生多少“考的著”的東西,關鍵是教給學生學會積累知識,豐富素材。語文課的特殊性,就是要學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并且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學語文必須多讀多背多寫,自己不讀不背不寫,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認真聽講是重要的,但自己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要培養(yǎng)自己對知識和書籍的渴望。學會對課文進行速讀、細讀、研讀,精彩的篇章一定要能夠背誦;課外要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并學會從電視、廣播、網(wǎng)絡上獲取信息。要學會有條有理地做筆記,堅持不懈地記日記,有感而發(fā)地寫文章,生動活潑地開展各種活動,還要關注社會生活。
由于課業(yè)重,壓力大,中學生很少有時間去閱讀有關課外讀物,獲取知識主要或唯一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然而,在有限的課時內,要傳授大容量的知識,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教師只能更多地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于是出現(xiàn)了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怪現(xiàn)象。這完全違背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思想,即教、學、做三者合一,以“生”為中心,以“做”為中心。在現(xiàn)行的以“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能一時充當知識的運載體,知識的最終歸宿還是它的傳授者——教師,而學生辛苦一場,卻并未真正成為知識的擁有者。因此,改變這種單純的“教課”模式,使學生真正擁有知識才是一堂課的重頭戲。
2.教能力:教給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即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培養(yǎng)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
教給方法,在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并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學到新知識。 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并鼓勵質疑的學生,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自覺質疑解疑。因此,如何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成為教師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
現(xiàn)代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教育”和“學習”這兩大人類文明支柱的重建,將無疑帶給人們脫胎換骨般的躍遷和升華。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革命”必然帶來“學習的革命” 。教育已經(jīng)開始向終身化的方向發(fā)展,所有這些都要求每一個人不僅能夠學習,更要學會學習?;A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必須把重點放在知識的實際獲得和學習者能夠充分開發(fā)自己,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上?!秾W習的革命》的作者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萊頓博士認為:一個國家的財富特點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技能,而技能又依賴于這個國家人民學習技能的能力。他們認為,學校是每一個人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最好場所,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和學會怎樣思考。他們認為“怎樣學”比“學習什么”更為重要。
學習興趣是人們在學習中,積極探索研究知識或進行學習知識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生、發(fā)展起來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形成各種興趣:有由事物或學習本身引起的直接興趣,也有由事物或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引起的間接興趣;有產(chǎn)生于學習活動過程中而在學習活動結束后即消失的短暫興趣,也有成為個人心理特征的穩(wěn)定興趣。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的內在動力,是好的學習方法的先決條件。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快、更好、更輕松地學會更多的內容,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3.教學會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學生學會做人永遠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語文課的特點主要有三:一是開放性。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內容都離不開語文,只要有意識地學習,在生活的任何場合都可以學到語文。因而語文具有最便于自學的突出特點。二是情感性?!拔恼虏皇菬o情物。”不僅文章,就連我們民族的文字也個個充滿著感情色彩。教師帶著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學生帶著感情學,才有可能學好。離開了感情因素去單純地學知識,是導致學生對語文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靈活性。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xiàn)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jù)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自我封閉,不能機械死板地學。要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溝通起來,把學習內容與生活感受融匯起來。自己帶著感情領悟了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東西,才真正是自己的東西。我們不是都有這樣的體會嗎?聽一次有味道的語文課,往往是一種極為愉快的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的千變萬化,都是以學生的學會和會學為原則的,離開了這個原則,語文教學就是空洞的說教,因此,語文教師把握住這樣的原則,語文教學的性質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
(趙常松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qū)河東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