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醫(yī)生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
——吳孟超
神醫(yī)吳孟超,神在他的手上。平時寫字他的手會顫抖,但是惟獨上了手術臺,拿起手術刀就一點都不抖了,又快又狠又準。他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是靠在一起的,像鷹爪一樣,是他一輩子用力捏手術鉗才變成這樣子的。吳孟超身高一米六零多一點,手術室里特別為他放了一個小凳子,他每次都要站在上面做手術,一站就是50年。從1956年到今天,他為一萬多個病人切除了腫瘤。今年年初,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胡錦濤總書記把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發(fā)給了吳孟超。這使得吳孟超成為中國醫(yī)學界獲得這項榮譽的第一人。就在進北京領獎的前一天,他還為一個病人切除了腫瘤。吳孟超精力充沛,他說:我只要拿得動手術刀,就會站在手術臺邊上,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倒在手術臺上,那也許就是我最大的幸福。1975年,安徽的一個農民挺著一個像孕婦一樣大的肚子來求醫(yī),被吳孟超診斷為是肝臟的巨大血管瘤,這個血管瘤像馬蜂窩一樣,滿滿的都是血,一旦破裂就可能死亡。手術整整做了12個小時,切下來的瘤有18公斤。那個農民至今還好好的。而這個手術的難度,讓吳孟超打破了世界紀錄。
吳孟超5歲的時候,跟著母親去了馬來西亞,中學畢業(yè),他和同學們一起回國參加抗日。后來他跟著在上海很有名的外科大夫裘法祖學習醫(yī)術。中國一直是肝炎、肝癌的高發(fā)地區(qū),但是長期以來沒有人能夠做肝臟的外科手術。5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外國醫(yī)學權威來中國考察,他斷言,中國的肝外科要達到國際水平,起碼要30年。于是,被稱為“中國近代外科之父”的裘法祖就鼓勵吳孟超大膽地進入這個領域。
吳孟超是從零開始的,他寫下了八個大字:臥薪嘗膽,勇闖禁區(qū)。
現(xiàn)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84歲的吳孟超有時候一天還要做兩三臺手術。在病人的眼里,他是活菩薩,每次查病房,他都不忘給病人蓋好被子。在醫(yī)院同事的眼里,他是平易近人但作風十分嚴謹?shù)暮妙I導好醫(yī)生。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醫(yī)學來不得半點的虛假。”
(根據(jù)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風范大國民”欄目資料編寫)
責任編輯/梅香meixiang2@126.com
且看吳孟超選學生
陸是
“神刀濟蒼生”的84歲的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在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之后走進央視演播室接受記者采訪。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頗有意思:主持人間吳老選擇學生的標準是什么,吳老毫不遲疑地脫口而出:挑選字寫得端端正正、認認真真的人。一位站在世界肝膽外科最前沿的醫(yī)學大家,挑選學生的首選標準竟然是中國字寫得好!大約這是一般人都始料不及的。幾十年來,這位已為13000多肝病患者主過刀、且現(xiàn)在每年還以200例左右的數(shù)字上升的“老神仙”,一生將“會做、會講、會寫”6字訣奉為至寶,躬身踐行,手把手帶出的一茬茬碩博才俊遍及全軍、全國甚至海外,許多人都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他們就是從“字寫得端端正正、認認真真”開始的。
吳老的“擇生觀”,應當與我國傳統(tǒng)而悠久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品如人品、字相亦然”大有關聯(lián)。練習工整的字,是陶冶性格和培養(yǎng)高尚志趣的過程:端端正正、認認真真地寫字能使人形成一種做事踏實細致、舉止一絲不茍的作風和百折不回的毅力,寫得一手好字,不但能使別人賞心悅目,輕松閱讀,心生敬佩之意,同時自己也會覺得舒適坦然,油然而生成就感,為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溫暖。如此并不是相面,而是科學。
一直視“背病人過河”為己任的吳孟超院士的字寫得如何,在下無緣一睹墨寶。但他用自己“寫字”般的細節(jié)、作風和毅力,在做學問、搞研究、待病患:冬天他去查房,總是先把自己的手焐熱后才去輕輕撩起患者的衣服;退出病房時,他總不會忘記把病人的鞋放在方便下床的位置;他替患者算帳而批評手術大夫:你干嗎用那“咔嚓”一下就是幾十塊的器械、而不會用一根才幾個錢的手術線?他讓拿了一盒手術手套去“給狗洗澡用”的電梯工立馬走人……這就是挑選學生首選“字寫得端端正正、認認真真的人”的吳老,在橫撇豎捺地大寫著自己的人生。
(原載2006年2月27日《江蘇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