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 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眴柶鋬r,曰:“止四百?!庇鄳z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鄂、杜,則貴游之土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考點訓(xùn)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殆不可數(shù) 殆:幾乎B.余憐而售之 售:賣出
C.其嵚然相累而下者 累:重疊
D.舉熙熙然回巧獻技 舉:全,都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當湍而浚者為魚梁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①若牛馬之飲于溪②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①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②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 使之然也
D.①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②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丘之小不能一畝B.皆大喜,出自意外
C.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D.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4.下列各項對文章和作者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風(fēng)格自然流暢,幽深明凈。他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議論文、傳記、寓言、游記都有佳作。柳文中的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它們在柳宗元手里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xué)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游記之祖”。
B.文章細致地描寫了鈷 潭西小丘的景色、作者購買開發(fā)小丘的經(jīng)過和在小丘上享受到的樂趣。作者以靜寫動,化動為靜,狀物精巧逼真、栩栩如生,那些靜態(tài)的景物,一經(jīng)作者勾畫,仿佛都具有了血肉靈魂。
C.作者筆下的小丘是“唐氏之棄地”,景美價廉,卻好幾年都賣不出去,以至農(nóng)夫漁父路過都看不上它,其實是隱喻作者自己是唐王朝的棄人,久貶不遷,與小丘有著相同的遭遇。
D.文末祝賀小丘終于被賞識,實際上隱含著“人不如石”的感慨。文中物與人、景與情時時關(guān)合,寄慨遙深,耐人尋味。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②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
【劉智玉/設(shè)題】
答案:
《柳宗元》
⒈B(售:古代買、賣都稱售,這里指買入)
⒉B(B項均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①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②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C項①連詞,“即使”,②連詞,“雖然”;D項①介詞,“在”,②介詞,“從”)
⒊B(B古今都是意料之外的意思;A項“不能”文中是“不足”之意,今為“不能夠”;C項“烈火”文中為“燃起烈火”,名詞用作動詞,今指“猛烈的大火”;D項“好事”文中為“喜歡山水”,今指“好管閑事,喜歡多事”)
⒋B(“以靜寫動,化動為靜”應(yīng)為“以動寫靜,化靜為動”)
⒌①我們就輪流拿起鐮刀、鋤頭,鏟去雜草,砍掉那些亂七八糟的樹,點起一把大火把它們燒掉。(注意“更”“烈火”的翻譯)②現(xiàn)在棄置在這永州,農(nóng)人漁夫經(jīng)常路過而看不起它,求價僅四百兩,卻多年賣不出去。(注意“是”“陋”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