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梅 曹海生
隨著中國成為WTO正式成員,中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局面。中國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國民素質的提高無疑成為關鍵。國民素質的提高亟待教育水平的提高,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與語文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密切相關。語文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一個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無為教育”就是目前最具嶄新意義的教育理念之一。充分理解“無為教育”理念并把它合理地應用于語文教育,意義重大。
一、教育觀念之革新——“無為教育”
(一)“無為教育”,規(guī)律教育;“無為教育”,大有作為
老莊哲學講的無為,是“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即按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因勢利導。既然按規(guī)律行事,無為就不會沒有作為,而是大有作為。因此,無為之道是無為而無不為,功無不成?!肚f子·養(yǎng)生主》中的“庖丁解?!?,就充分體現(xiàn)了無為之道。無為之道是養(yǎng)生之道,亦可謂教育之道。教育中滲透無為之道,便形成了一種思想和方法——無為教育。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無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的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自醒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升華和認識的飛躍。
由此,“無為教育”不是管人,而是發(fā)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進入生活;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學會思考和創(chuàng)造;不是規(guī)矩和約束,而是獨立和自由;不是叫學生死記硬背別人的思考,而是讓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維,產生自己的思考并不斷創(chuàng)造。最有教育藝術的是,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這可謂“不教而教”。
(二)“無為教育”是一種大教育思想
以“不教而教”為主要特征的“無為教育”反應了一種特定的教育過程。它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藝術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無處不在;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開悟過程及規(guī)律。
“無為教育”充分體現(xiàn)了在實施任何教育的過程中都應體現(xiàn)出如下的特點:
1.教育意圖的隱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苯逃姨K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集中概括了“無為教育”的首要特征——意圖的隱蔽性。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意志轉化為學生的意志,教師的主導作用存在于活化了的學生的主體之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教育行為的自然性
教育滲透于學生生活之中,甚至就是一種生活,而不是遠離生活。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學生在教師因勢利導中提升生活。
3.教育手段的間接性
教師沒有進行直接灌輸和沖突式的說教,而是通過熏陶感染等方式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受教育者的心靈,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在“無為”中實現(xiàn)“有為”。這種間接手段往往更有力量。
4.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師范、崇高的師德是最具魅力的“無為”教育。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影響深遠。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是教學,自然,教師的示范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上。因此教師示范,不僅要體現(xiàn)在學科的知識結構中,而且要體現(xiàn)出思維品質和哲學高度,應既是學科課,又是哲學課,既要傳播知識又要啟迪智慧。
5.受教育者的主動性
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教師以導演的身份導演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
6.學習過程的體驗性
應該說,沒有親身的體驗,就不會有覺悟?!盁o為教育”就是使學生在教育情境中感悟人生、探索真理、感受智慧之美。這時的學習就是一種體驗。
總之,“無為”與“有為”是教育的辯證法。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把教育帶入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
(三)“無為教育”是對人本主義教育的超越
人本主義教育片面強調學生內在潛能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無為教育”超越了人本主義的教育。
其一,“無為教育”同樣承認學生具有潛在發(fā)展的可能性,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但是,“無為教育”不只重視先天潛能的開發(fā),還強調后天素質的塑造與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全面塑造學生各種優(yōu)良品質,提高整體素質水平??梢姡盁o為教育”真正實踐著素質教育思想。
其二,“無為教育”同樣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同時強調學生潛能的實現(xiàn)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學生是需要點燃的火把。因此,“無為教育”并不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更好地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不過教師的教育意圖是隱蔽的,行為是“自然”的,手段是間接的。教師主導作用存在于活化了的學生主體活動之中,并通過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而發(fā)揮??梢姡盁o為教育”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協(xié)調,是二者最完美的統(tǒng)一。
二、“無為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體驗作品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jié)、技巧和意蘊等——學生在感知、想象、意會、領悟中真真切切地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
體驗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精髓,也是無為教育的核心。無為教育反對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主張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自省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升華和認識飛躍。體驗才是真正的學習、深刻的學習,是學習的核心。體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好途徑。
(一)學會閱讀,需要體驗
閱讀教學是重視感受、體驗、咀嚼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讀進去感受、體驗、儲存;走出來整體地審視、質疑、推求;再進去體驗、咀嚼、理解;再出來討論、爭鳴、補充,逐漸走向正確??梢?,沒有體驗就沒有真正的閱讀;沒有體驗就不能真正地感知語言文字,不能理解吸取營養(yǎng);沒有體驗,就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語文閱讀教育終極的價值不是授人以魚(知識),也不僅僅是授人以技(技能),這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受教育者生存的需要;我們需要的閱讀教育能全面地提升人自由發(fā)展的潛能。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它關聯(lián)著人類生活世界的無限豐富性、綜合性。它蘊含著說不盡道不完的與人類生命相關的思考與體驗。因此我們的語文閱讀需要從“人”的基點出發(fā),在回歸人的生命本體上思索,用對話、體驗、感悟,開拓更豐富多樣的閱讀空間,從而為健全、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做出探索。
(二)學會作文,需要體驗
作文是寫出來的,只有多寫,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寫,就是體驗,一種審美體驗,具體指生活體驗、感情體驗和語言運用體驗。首先,只有生活體驗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心態(tài),他們的作文才得以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表現(xiàn)得自然,才能張揚出自我的個性。其次,情感體驗是作文的靈魂。只有感情真摯,才能充分表達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卑拙右椎倪@段論述啟示我們:作文教學,應當首先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將情感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再次,作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能讓學生掌握許多活生生的語言材料;感悟能使學生體味和理解語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語感,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的一種悟性、直覺、感受,其實質仍然是體驗;體驗語言就是體驗一吐之后的愉快,體驗遣詞造句之妙,體驗巧妙構思的魅力,體驗創(chuàng)造的偉大崇高,體驗……,可使學生的作文來自原汁原味的生活狀貌和感受,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帶有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帶有對生活的精神感受。總之,在體驗中探索,學習作文。
(三)學會做人,需要體驗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環(huán)境在人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尤為突出。而環(huán)境、生活對人的教育作用是通過人的體驗實現(xiàn)的。它通過學生的體驗施教,不見學校、教師和教材,但處處又似乎是學校、教師和教材;使學生在一定的人生情景中,體驗人的特質和人類關系,體驗人的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體驗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和按自己的標準評價別人的效應,體驗理解和關懷人的情感。
綜上所述,體驗是情感的投入,是對生命意義的感悟;沒有情感投入,沒有積極的人生追求,就不會有體驗。教育要保證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就要讓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在體驗中學會學語文,在體驗中進一步感悟、創(chuàng)造、提升人生。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得到對知識的真切體驗,做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教學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學。
三、“無為教育”在語文教育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任何新思想都要經歷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無為教育”也不例外。在將“無為教育”理念運用于語文教育的實踐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它的效能是否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
(一)堅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個性化為基礎
教育民主化要求尊重學生,把學生放在一個主體地位上來對待,一切教育活動都應當圍繞學生設計與實施;教育的個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它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能夠是,而且必須是一種解放”。解放人的潛在能力,挖掘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應該是今天和未來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建立以人為本的新的教育觀,實現(xiàn)教育人道化和個性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普遍趨勢。綜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世界教育改革,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打出了教育民主化和個性化的旗幟,并以此作為教育走向新世紀的標志。人們提出了“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學會合作”等一系列具有民主色彩的口號,這表明了世界教育改革已把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梢哉f,世界教育幾經起伏,其重心開始轉向了人的個性,終于把“學生的價值”、“學生的個性”置于應有的位置。只有實現(xiàn)了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個性化,才能保證“無為教育”的貫徹,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本主義的超越;才能把“無為教育”應用到各種教學中去,也才能保證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整個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保證“無為教育”實施主體的專業(yè)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日益認識到教師在整個教育領域內的關鍵性作用,隨著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教師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認為“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因此,“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應該是所有國家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教師專業(yè)化是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教師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yè)能力和較強的自主性,成為教育教學方面的“臨床專家”,才能滿足社會日益發(fā)展和學生在認知、情感、學習等多方面的需要。也只有教師朝著專業(yè)化方向不斷邁進,才能真正為教育創(chuàng)新打下厚實的基礎。由于歷史和客觀的原因,我國的教師專業(yè)化水平還有待提高,這是需要不懈地努力的?!盁o為教育”是教育的藝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教師具有了完備的專業(yè)知識、嫻熟的專業(yè)技能、健全的專業(yè)情意,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無為教育”,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無為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貫徹實施,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感覺、新的體驗,獲得精神的升華、靈魂的凈化。
(三)深刻理解體驗教育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學習
體驗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是學習者逐步獲得感性認識的教育過程。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在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學習是對社會生活中各種活動的模擬,它不限于教室,而更多的在教室以外的空間。
體驗學習的種類多種多樣,大致分為模擬體驗與趨勢體驗。其重要價值在于通過活動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更使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對現(xiàn)象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并將其轉為行為的原動力。語文教育就是如此,但語文教育又缺乏知識的深度傳授,所以只有將知識與體驗結合才是語文教育的根本。日本第15屆教育審議會的第一次報告中,從培養(yǎng)“生存能力”角度,提出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報告認為,在實際體驗中,學生們“受感動”或“感到好奇”,能不斷加深“為什么”的好奇心,從體驗中學習實際生活和了解社會,認識自然界的本來面目;通過處理現(xiàn)實問題而不斷提高自己,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p>
(孟慶梅曹海生曲阜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