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運用文學作品具體可感、生動形象、感染力極強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審美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感受、經驗、創(chuàng)造,是審美心理結構的三個基本層次,從相對意義上講,感受層主要是攝取形式美,經驗層和創(chuàng)造層則著重吸收、鑒別和改造內容美。要讓學生對內容和形式相統(tǒng)一的形神兼?zhèn)涞膶徝缹ο螽a生美感,就必須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經驗、審美創(chuàng)造諸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一、擁有敏銳的慧眼
唯物主義的美學觀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第一個前提是“人的感覺是美感的源泉”,第二個前提是“客觀世界是人的感受的源泉”。人的感官是美的世界向美感過渡的“窗口”,人的審美感官對審美對象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叫作審美感受性。這正是美感賴以萌生發(fā)展的生理、心理基礎。審美者的感官沒有敏銳的感受性,就不能把包孕豐富的形式美極其迅速地輸入大腦。要獲得完善的美感,必須具有完善的審美感受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說,惟其“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覓求美、捕捉美。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首要任務。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練就一雙特別敏銳的慧眼呢?
1.審美感受能力是在平時的耳濡目染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語文課以其貼近生活、內容豐富的特點,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提供了舞臺,且不說那文質兼美的課文,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課本中那些精美的畫幅、插圖就能給學生許多美的教育??梢哉f,每講一篇課文,每教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
2.介紹一些形式美的知識,更可以迅速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談到文字可以介紹其造型結構之美,如:一(橫),如勒馬用韁;√(提),如策馬用鞭; 、(頓),如高峰墜石;ノ(撇),如竹篦掠發(fā);〡(堅)如萬歲枯藤; 乀 (捺),如崩浪奔雷; 乚(斜鉤),如百鈞弩發(fā); ㄅ (折鉤),如勁弩筋節(jié)。談到詩歌,可介紹其音韻節(jié)奏之美,如賀敬之的《回延安》全詩采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兩行一節(jié),一節(jié)一韻。最有意思的是每行四個節(jié)拍,或長或短,錯落有致:“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楊家?guī)X的/紅旗呵/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既有疾徐相替之美,又有剛柔交織之妙。
3.語文課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美感,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去感受美?!渡鐟颉分薪纤l(xiāng)夜景的描寫,讓學生知道了要調動一切感覺器官去感受生活的美。蘇軾小時候的一段趣事,啟發(fā)了學生懂得粗心馬虎的“走馬觀花”式的觀察是無法寫出佳句妙語的,只有“看得出了神”的靜觀默察,才能寫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這樣美妙的詩句?!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關于百草園夏秋景色的描寫既有花草樹木又有飛禽走獸,且寫得聲情并茂,色彩鮮艷,動靜相宜,高低參差,錯落有致,更教會了學生觀察必須是跳躍式、立體的、全方位的,且只有經過融會貫通,才不致于散亂、雜蕪、支離破碎。
二、心有靈犀一點通
如果說,感受性是審美者對審美對象形式美的感受能力,那么,經驗性則是審美者對審美對象內容美的反映能力,它們著重吸收、鑒別內容美。當審美對象經過感官進入大腦,刺激審美者特定的內在經驗,外因和內因具有某種程度的共同性、一致性時,美感就產生出來了。由此可見,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是審美者進入美感共鳴狀態(tài)的內在根據。“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惟其有“靈犀”才能在一剎那間溝通情感交流的渠道。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迅疾的直覺和舒緩的聯(lián)想中更多更好地得到美的享受呢?
1.盡可能地完善學生的信息寶庫。信息從哪里來?接觸生活、擴大閱讀是獲取感受材料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引導學生用理智的思考來克服經驗的局限性,避免感受的表面化。必須盡可能地豐富他們的生活經歷,端正他們的思想立場,純凈他們的情感趣味,提高他們的文化水準,以協(xié)調完善學生的經驗層次,使聯(lián)想由淺薄向深廣方面發(fā)展。
3.想方設法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從而產生美感共鳴。利用課文與經驗之間在空間或時間上的接近引發(fā)聯(lián)想。如教學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英雄事跡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就讓學生先講述他所了解的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奮不顧身堵住敵人碉堡槍眼的黃繼光;為了不使部隊暴露寧可被烈火活活燒死的邱少云;為了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獻身的羅盛教……聯(lián)想到了這些,學生就可以充分體會到課文中所表現(xiàn)的戰(zhàn)士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之美。
利用課文與經驗之間性質上的相似引發(fā)聯(lián)想,如《內蒙訪古》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倍嗝磳庫o的原野!作者極力描寫今天這原野的寧靜,是為了反襯歷史上民族關系緊張時期這一地區(qū)的不安寧,從而表達對民族團結的珍視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深入體會“拖”、“安閑地躺”、“沐”等關鍵性字句的內涵,然后讓他們從我所出示的幾幅圖片中挑出與他的理解最相近的一幅來,結果,有許多同學并沒有選擇那些表現(xiàn)山川等自然風光的圖片,卻選擇了黃河母親懷抱嬰兒的側臥雕像圖。我請一個同學解釋其中的原因,他說這二者外形并不相似,一是自然風光,一是人物雕塑,但他們的內在神韻是極為一致的,都是那么地寧靜安詳。多么精彩的回答!他聯(lián)想的意象非常準確地展示了審美對象的本質,顯示出作為欣賞者的這位同學高度的審美經驗力。
利用課文與經驗之間具有相反的特點引發(fā)聯(lián)想。如欣賞王維的送別詩名篇《渭城曲》,大多的同學不能理解古人送別時何以如此感傷,我就讓他們設想假如你現(xiàn)在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xiāng),非常思念親朋故友時,你怎么辦?有學生說寫封信直接發(fā)Email傾訴思念之情,也有人說打個電話直接與對方交談,更有人說干脆坐飛機回來看看。進一步啟發(fā)他們,古時候通訊、交通不便,一封信常常要輾轉數(shù)月乃至經年才能送達,更不要說打電話坐飛機了,所以古人才會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嘆,通過對比學生就充分領會到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蘊含的意義。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經驗基礎上萌發(fā)的直覺和聯(lián)想一般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要突破經驗的局限,想象出帶有新特點的形神兼?zhèn)涞囊庀螅箤徝涝谛乱庀蟮南胂筮^程中朝著更加完善的趨向進行,就必須培養(yǎng)和提高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整個審美心理結構中,創(chuàng)造是最重要的層次,而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最高目標就是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四個區(qū)域:感覺區(qū)、貯存區(qū)、判斷區(qū)和想象區(qū)。然而,人們至今尚沒有很好地開發(fā)、利用大腦的想象區(qū)。如何發(fā)揮人腦想象的潛在能力呢?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想象的過程,就是將原有的感性形象進行重新組合,以構成新形象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深入挖掘和體驗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聯(lián)系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象。
根據獨創(chuàng)性程度的高低,可將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
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力。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腦海中總會出現(xiàn)所描述的人物或情境。這種想象有時極為豐富,但在較大程度上受限于文字的描述,這種想象屬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去體會蘊含于文章中的深層意義?!逗苫ǖ怼肥菍O犁的代表作,文章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使人物性格更為鮮明。特別是原小說中對水生嫂的外貌未作一字描述,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那么,水生嫂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在指導學生欣賞這篇小說時,我采用了以下三步法:先讓學生“順藤摸瓜”,即“順”外在形象特征之“藤”,去“摸”其內在性格情思之“瓜”。學生通過眼前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領會到許多更深遠的東西,初步獲得了美感享受。然后讓學生“按圖索驥”,即“按”體驗到的水生嫂的內在情思之“圖”,“索”經驗“倉庫”里積累的有關材料之“驥”,找到我們周圍生活中與水生嫂相近的形象,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她的鄰居,有的聯(lián)想到她的親戚,不少同學想到了電影演員王馥荔創(chuàng)造的一些影視形象等等。最后讓學生“推陳出新”,即“推”經驗性聯(lián)系之“陳”,“出”創(chuàng)造性意象之“新”。融會創(chuàng)造出與水生嫂的個性相契合但又帶有自己獨創(chuàng)性的新形象,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于是在學生筆下一個個神采各異的“水生嫂”躍然紙上,向我們走來。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想象不以現(xiàn)成的語言描述為依據,而是在已感知各種材料的基礎上,獨立地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如讀完《皇帝的新裝》后,讓學生為這篇課文寫一個續(xù)篇,學生在深刻理解課文之后,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異想天開”,有的寫皇帝濫殺無辜,激怒了百姓,老百姓起來造反,推翻了皇帝的統(tǒng)治;有的寫皇帝又羞又怒竟病倒了,一命嗚呼;有的寫皇帝被孩子的真誠感動了,改過自新,不再愛穿新裝,專心治理朝政,從此國泰民安。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努力使我們的感受更敏銳,經驗更充盈,創(chuàng)造力更豐富。
(朱亞平江蘇省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