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秋佳節(jié)的前一天晚上,北京音樂廳上演了“我們和你們——瞿希賢合唱作品音樂會”。最后,當86歲高齡的作曲家興致勃勃地與全體演員和聽眾同唱一曲教師頌歌《飛來的花瓣》時,音樂會達到了熱烈的高潮。作為現場聽眾中的一名,至今我一想起當時的情景,興奮的情緒便油然而生。同時,它也帶給我一些思考和感想。
綜觀瞿希賢的音樂生涯,我們知道她歷經了中國近現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她曾接受過戰(zhàn)火硝煙的洗禮,在動蕩的戰(zhàn)爭歲月,唱著聶耳、冼星海的救亡歌曲,加入進步學生運動的洪流,并以歌曲為武器進行抗日宣傳,開始了最初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1943年,她考入上海國立“音?!?,先后師從德籍教授弗蘭克爾,中國留美音樂家李惟寧、譚小麟等人學習作曲及作曲理論,獲得了高水準的專業(yè)音樂教育。結束學業(yè)不久,她迎來了充滿生機的新中國的成立,并以無比飽滿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寫出一系列豪情滿懷的音樂作品,《我們要和時間賽跑》(袁水拍詞)、《紅軍根據地大合唱》(金帆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光未然詞)等作品生動地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的精神風貌。音樂史學家梁茂春因此稱她是一位“樂風豪放的女作曲家”①。
半個多世紀以來,瞿希賢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專注于聲樂領域,其中合唱創(chuàng)作又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聲樂體裁。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中小型合唱和大型合唱作品同時并重。中小型合唱中,進行曲體裁的群眾合唱或藝術處理較精細的專業(yè)合唱都有不少優(yōu)秀之作,根據民族民間音樂及其他音樂素材改編的合唱,以及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的合唱,也都綻放出芳香的花朵。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前進創(chuàng)造了無比豐富和生動的現實生活,催生著新的藝術創(chuàng)造。歷經“動亂”歲月的長久壓抑,已屆暮年的作曲家在祖國改革開放以后,重新煥發(fā)出藝術創(chuàng)造的青春活力,拿起那支久違了的描繪斑斕音響的“畫筆”,為新時期的音樂百花園描繪更絢麗的色彩。這一時期,她的音樂在50年代頌歌風格的基礎上,更注入時代的朝氣。這場“瞿希賢合唱作品音樂會”的曲目主要展現了作曲家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合唱創(chuàng)作,也有少量建國初期的作品??傆^整臺音樂會,有混聲、女聲、男聲、童聲、無伴奏合唱,稱得上各種合唱形式的大薈萃;有頌歌、情歌和敘事歌曲,可謂多樣體裁的集大成。依據題材、體裁及風格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ㄒ唬└鶕?yōu)秀創(chuàng)作歌曲改編的合唱
這類作品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以抗戰(zhàn)和救亡主題的群眾歌曲為藍本而改編的合唱。如《松花江上》(張寒暉詞曲)和《救亡進行曲》(孫慎曲)。這兩首歌曲均產生于動蕩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前者表現了在戰(zhàn)爭歲月中流離失所的人民悵憫和哀號的心境,后者號召人民起來斗爭,“把舊世界的強盜殺光”。兩首作品的旋律都是經過精心錘煉,不僅流暢動聽,而且凝聚了社會群體的熱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作曲家以此為基礎編配的合唱,體現出具有凝練的曲式結構和規(guī)范的和聲語言,合唱寫作上一般不刻意追求嚴格的四聲部和復調織體,而多有成段的領唱或齊唱,只在副歌部分配上合唱聲部。這些藝術特征不僅與原作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情懷相契合,并且易為群眾接受和廣泛傳播。
二是根據近代我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歌曲改編的合唱。如作曲家根據青主獨唱歌曲《大江東去》創(chuàng)作的混聲合唱,以高水平的專業(yè)化處理——如對多種合唱織體的變化運用,對調式調性的自如轉換,以及細致的和聲處理等,深刻地挖掘和渲染了這首藝術歌曲的意境和抒情性。
?。ǘ┟窀韬铣?br/>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qū)都有與當地民眾的方言、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民歌精品。瞿希賢選取不同地域相對完整的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基本素材,用合唱手段對其進行整理、改編,再創(chuàng)作出一首首浸潤著民族傳統文化芳香的民歌合唱。音樂會上演的《牧歌》(根據東蒙民歌改編)、《烏蘇里船歌》(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瑪依拉》(根據新疆民歌改編)、《故鄉(xiāng)之戀》(根據西藏昌都弦子改編)、《在那遙遠的地方》(根據青海民歌改編)、《等你到天明》(根據哈薩克族民歌改編)、《小白菜》(根據河北民歌改編)等,都較好地結合了原曲的語言特征、音樂內涵和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因而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生活氣息,這是作曲家長期深入生活、尊重民族傳統、消化吸收新的作曲技巧并使之與民族音樂有機結合所結出的豐碩成果。
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的合唱《烏蘇里船歌》(郭頌、汪云才、胡小石編原曲),是一首有男高音領唱的混聲合唱。在旋律吟唱部分,不同的強弱和音色營造的回聲,仿佛沖破了濃厚的云層而頻頻回響;合唱部分,不同的聲部組合勾勒出清晰的層次,刻畫出富有節(jié)奏的浪擊船舷的聲響。作品的意境深邃,引人入勝。
此外,瞿希賢是我國較早探索無伴奏合唱并對這一體裁做出獨特的貢獻、取得重大成功的作曲家之一。無伴奏混聲合唱《牧歌》(海默詞)自產生之日便贏得國內外聽眾的共鳴和歡迎。作品通過對人聲表現力的充分發(fā)揮,向聽眾展現了一幅大草原的美麗畫卷。此外,無伴奏混聲合唱《故鄉(xiāng)之戀》、無伴奏男聲合唱《等你到天明》《在那遙遠的地方》,以及無伴奏女聲合唱《小白菜》等音樂會演出的一系列民歌改編合唱,也都發(fā)揮想象,以新穎的表現手法,獲得了各異的音樂色彩,較成功地展現了不同民族和地區(qū)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ㄈ﹦?chuàng)作音調寫成的合唱
這類創(chuàng)作包括三種不同情況:一是以國外作家的詩詞為基礎而進行的創(chuàng)作。如選用美國知名作家惠特曼詩《母親與嬰孩》創(chuàng)作的合唱,以日本作家龜田昇詩為歌詞創(chuàng)作的《鮮花與友誼》。這些創(chuàng)作或歌頌母性的光輝,或贊美和平友誼,顯示了作曲家放眼世界、關注人類的寬闊視野。
二是作曲家在自己擅長的創(chuàng)作領域為少年兒童奉獻出風格各異的合唱作品。如這次音樂會上演了具有樂觀向上氣質的歌曲《我們和你們》(金波詞),優(yōu)美抒情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管樺詞)和充滿時代氣息的《長城放鴿》(王曉嶺詞)。
少年兒童題材是瞿希賢合唱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建國初期,就有《快樂的晚會》(沙鷗詞)、《換個秋天金燦燦》(聞捷詞);70年代末期以后,又奉獻了《孤獨的小羊羔》(邢籟詞)、《我們和你們》(金波詞)以及由單聲部敘事歌曲改編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管樺詞)。這些作品格調明朗、富有朝氣,聲部線條簡潔,不少作品的旋律體現出與中國民族傳統音調的聯系。音樂會選演了后兩首作品,并以“我們和你們”為本場音樂會命名。此外還有一首《兒童團放哨歌》,選自作曲家在建國初期以江西蘇區(qū)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合唱組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中的第三首,作曲家用音符刻畫了當年以飽滿的熱情加入抗戰(zhàn)行列的根據地兒童形象,為后人留下生動而清晰的歷史剪影。
三是具有濃郁抒情氣息的一組合唱新作。作品多以合唱思維與織體結構進行寫作,創(chuàng)作技巧豐富、細膩,重視合唱音色與技巧的發(fā)揮,這些特點使得作品帶有更專業(yè)性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特點。如抒發(fā)海外游子思念故鄉(xiāng)的《把我的奶名兒叫》(黃宗英詞),為香港回歸祖國懷抱而創(chuàng)作的《祝福你,香港》(王健詞)以及對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教師的頌贊之歌《飛來的花瓣》(望安詞)等。
新時期,瞿希賢寫出了一系列感情深沉、能夠展現時代風貌的合唱。音樂會選唱的《飛來的花瓣》和《把我的奶名兒叫》是兩首具有代表性的合唱。前者是一支對園丁抒發(fā)尊敬和感激之情的心曲,作曲家以級進與跳進相結合的優(yōu)美音調,將豐富生動的變化寓于平易、自然之中,抒發(fā)了莘莘學子對老師發(fā)自內心的摯愛之情;后者音調深沉感人,唱出海外僑胞的思鄉(xiāng)情懷。作曲家用合唱的筆觸勾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境。音樂優(yōu)美深情,氣息寬廣,縱情謳歌血濃于水的熾烈情懷。復調聲部中伴有朗誦,充滿著深情的眷戀,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綜上所述,瞿希賢承繼了聶耳、冼星海開創(chuàng)的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以真誠和執(zhí)著的情懷進行著藝術創(chuàng)造。她歌唱社會主義祖國,歌唱各行各業(yè)建設者們的精神風貌,描繪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憧憬人類美好的明天。她的音樂既有磅礴的氣勢,又不乏精細的刻畫,豐富而又簡練,平易中蘊含著高超。這些長駐人心的旋律跨越世紀久久回響,開啟了人們美好回憶的窗欞。當我們有機會再次聆聽這些久違了的作品,仍能感受到一種精神和力量,那正是我們尋覓已久的感受,給人帶來永恒的藝術陶冶。
①梁茂春《百年音樂之聲》第312頁,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2月。
蔡 夢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理論作曲指揮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責任編輯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