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韓國國樂學會共同主辦,廈門南普陀寺和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承辦,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協(xié)辦的“第三屆中·韓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于2005年10月30日上午在福建省廈門南普陀寺的講堂拉開帷幕。開幕式由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院長、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靜芳教授主持。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閩南佛學院院長圣輝大和尚,韓國國樂學會理事長、韓國漢陽大學校音樂大學教授權五圣,先后作了重要發(fā)言。
10月30日至11月1日,研討會在廈門大學進行。與前兩次相比,本次研究隊伍不僅更加年輕化,而且凝聚了來自中國臺灣、香港的一部分學術力量。到會學者42名,包括韓國學者6名、港臺學者3名,其中有臺灣學者呂錘寬教授和趙琴教授。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43篇。會議圍繞中韓佛教音樂的歷史研究、現狀考察與未來發(fā)展,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小乘佛教的音樂特點以及它們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佛教音樂的保存與傳承等諸多學術問題展開了探討。韓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韓國佛教音樂儀式、現代韓國佛樂創(chuàng)作與傳承方面。權五圣教授《韓國佛教音樂研究的現況及課程》主要闡述了關于聲樂曲梵唄研究的發(fā)展狀況,并提出了今后對韓國佛教音樂的研究要與語言學、宗教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視角及邊緣學科領域相結合的目標。韓國古音盤研究會會長李輔亨對現在韓國傳承規(guī)模最大的、近來最活躍的佛教儀式——“靈山齋”的儀式構造生成做了分析研究。漢陽大學校國樂科教授李庸植主要探討了《佛教儀式的伎樂音樂》中以歌(梵唄)、舞(作法)及音樂相配合的“樂歌舞”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皹犯栉琛敝刑岬降暮琛⑩撐?,通過當晚由“韓國慶尚南道馬山佛母山靈山齋保存會”演出的傳統(tǒng)佛樂《十王各拜齋大禮王供》,使中國學者得以見其獨特風貌。
袁靜芳教授對《〈瑜伽焰口施食〉儀軌中,咒語、真言的結構布局、表現形式及音樂藝術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從中歸納出印度梵文咒語、真言被華化、民俗化的若干特點。針對佛教音樂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繼承的焦點問題,臺灣學者趙琴《梵唄與佛教音樂概念及實踐的演變——兼論商業(yè)經營策略在佛教音樂活動中的滲透》、大陸學者韓軍《五臺山佛教音樂的繼承與保護》、陳天國與蘇妙箏《佛樂搬上舞臺幾個有關的問題》以及韓國學者金寶姬《韓國現代佛教音樂〈贊佛歌〉》、尹昭喜《臺灣和韓國梵唄的傳承狀況》等文章提出了新的見解。趙琴博士從一個民族音樂學者與音樂傳播工作者的角度,探究了因社會文化變遷,當代臺灣佛教音樂概念與實踐的演變。她以《大寶法王在菩提迦耶》獲2005年第16屆“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最佳演唱人獎”為例,指出真正有修養(yǎng)的高僧所吟頌出的梵腔及其所達到的宗教情操和心靈境界才是真正的佛樂精華。
中國佛教音樂的歷史研究及現狀考察方面,我們通過項陽、景蔚崗兩位學者對音聲供養(yǎng)與佛教笙管樂歷史流變的梳理與研究,發(fā)現了很多目前佛教音樂考察中存在的問題。項陽《關于音聲供養(yǎng)和音聲法事》對現存的佛曲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佛教擴大了音聲法事的范圍,僧尼開始既在音聲佛事、也在音聲供養(yǎng)中奏樂,這正是樂僧群體得以形成的關鍵,并徹底改變了僧尼不得動樂的戒律。歷史上曾經是音聲供養(yǎng)和音聲佛事分立,在發(fā)展的進程之中得到了合流,從而為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佛教音樂文化的性質和意義提供了重要信息。景蔚崗《中國佛教笙管樂源流考索》結合諸多實際情況,對尚存在中國境內的佛教笙管樂迄今至少1500多年的流變歷程進行了考索。認為從樂器數量、音色、音量、演奏技法的表現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情況看,笙管樂器是古今佛教樂隊中應律樂器的中堅。這是佛教音樂1500多年幾經流變衰微,其他樂器相繼失落,唯有笙管樂器貫通古今、得到保留的內在原因。
關于藏傳佛教考察方面的文章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多杰仁宗《青海地區(qū)藏傳佛教宗教樂器符號樂譜及功能》、格桑曲杰《獨具特色的西藏佛教旋律樂器甲林和銅欽》、郝毅《中國藏傳佛教拉卜楞寺道得兒音樂研究》、桑德諾瓦(和云峰)《論云南喇嘛教的區(qū)域流布及音樂傳承》、包達爾汗《“萊青”辨釋——藏傳音樂文化的蒙古化現象探析》、滿當烈《青海藏傳佛教羌姆調查之一:格魯派羌姆的地域文化特征》、嘉雍群培《西藏“死亡的藝術”》分別對各自研究的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研討會上,對個案與寺院調查的文章占有相當比例,如大陸學者吳學源《云南劍谷俗佛教(阿吒力)音樂調查》、楊久盛《遼寧千山佛樂概說》、傅利民《江西禪宗祖庭寶峰寺佛樂文化考察》、潘國強《大相國寺佛教音樂》等,共15篇。另外,本次會議還開啟了對佛教音樂美學思想的探索,拓寬了佛教音樂文化研究的視野。苗建華《佛教音樂美學思想初探》認為佛教音樂美學思想具有視因緣生法,肯定無聲之樂,提倡音樂宣教、度人、修身之功,肯定平和、中和的音樂審美準則等特征。有關佛、道音樂文化的比較研究主要有呂錘寬教授的《論佛教焰口儀式與道教朝科咒的音樂》與楊民康的《佛道音樂文化的跨民族傳播一瞥——海南道公祭祀音樂中的“目連救母”因素探析》。袁瑾的《水陸法會中的偈》與喬晴的《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遺址中樂舞壁畫的研究》兩篇文章亦不失其獨特價值。
11月1日閉幕式上,南普陀寺首座兼監(jiān)院、閩南佛學院常務副院長界象法師對研討會圓滿結束表示祝賀,認為此次會議內容豐富、成果顯著,希望中、韓、日三國逐步建立起佛教的黃金紐帶關系,僧俗兩界精誠合作,將法音渲流。針對目前佛樂研究狀況,界象法師指出,透辟地體驗佛法戒定與嚴謹地深化學術理論,兩者不可或缺。袁靜芳教授對南普陀寺的鼎力支持以及圣輝大和尚給予的深切關懷與扶助再次表示真摯的謝意,并對研討會的特點和學術價值及意義做了簡要總結。她以閩南佛學院“悲智”的院訓勉勵參會學者要勇于創(chuàng)新,以“當更精進,勤求智慧”來作為推動我們從事佛教音樂文化事業(yè)的座右銘。
長期以來,佛教音樂文化的學術研究一直在音樂學術界展開,“第三屆中·韓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首次實現了音樂界與佛教界的正式合作。此次會議不僅對于繼續(xù)推動中韓兩國佛教音樂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今后亞洲乃至世界佛教音樂文化研究局面的深入展開奠定了基礎。
程 乾 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