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韓國已經比較圓滿地完成信息化基本工程建設。通訊光纜四通八達,電腦普及率高,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也非常高。全國各中小學達到100%的入網率,生機比在6∶1以上,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的研究與實踐非常蓬勃地開展。韓國教育技術學術界繼E-learning的沸沸揚揚的探討以后,近年來,出現了新的話題和研究領域——U-learning。
U-learning(無縫學習)指的是Ubiquitous環(huán)境下的學習。Ubiquitous computing,或者pervasive computing是不受時間和地點、電腦或網絡的限制,很自由地連接到網絡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具體來說,Ubiquitous computing是給世界所有物體插入芯片,通過網絡連接,創(chuàng)造電腦“無處不在”的環(huán)境,并進行運算的方式。實現Ubiquitous必須以適用于家電產品、家具、汽車等所有事物的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為前提。真正的Ubiquitous只能在所有尖端技術可以自由組合的最終階段才能實現。
在教育上,U-learning是為了克服E-learning 的限制而提出來的。一般來說,E-learning是利用網絡空間來實現的,但是網絡僅僅是連接在網上的人們的共同體,雖然超越時空,但并非與現實的時空自然地融合的。以熒光屏為界面的E-learning主要是以視覺為中心,而視覺化的客觀信息就不能考慮情感和價值觀因素。超出如此界限的教育環(huán)境就是U-learning環(huán)境。
U-learning與E-learning的最大的區(qū)別是:創(chuàng)造智能化的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獲取學習信息。這與讓學生到圖書館或學校進行學習或通過網絡獲取學習信息有很大的差異。U-learning的目標就是創(chuàng)造讓學生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進行學習的教育環(huán)境,實現更有效的學生中心教育。在U-learning環(huán)境中,學生根據各自的需要,在多樣的空間、以多樣的方式進行學習,即所有的實際空間成為學習的空間。知識的獲得、儲存、編輯、表現、傳授、創(chuàng)造等的最優(yōu)化的智能化環(huán)境將提高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問題解決能力。
Ubiquitous是美國PARC(The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研究所研究員Mark Weiser第一次提出來的,他展望Ubiquitous computing應該是下一代電算的發(fā)展趨勢。其實U-learning也并非是韓國的專利品。此前,發(fā)達國家紛紛將Ubiquitous作為國家科技發(fā)展策略的重要一項,日本政府正開展所謂的“U-JAPAN”計劃,期望在2010年成為Ubiquitous Japan;美國提出“VISION 2020”,展示未來的Ubiquitous教育環(huán)境;歐洲提出LEONIE(Learning in Europe: Observatory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olution)項目,分析了未來的Ubiquitous教育環(huán)境和對策。韓國推動“IT839策略”,期望在2007年達到“U-KOREA”的目標。隨著“U-KOREA”的建成,U-learning將在韓國更加發(fā)展,但真正建成Ubiquitous環(huán)境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盡管如此,韓國有很多教授和專家研究Ubiquitous及其教育應用,韓國教育部也多次立項專門研究未來Ubiquitous環(huán)境下的教育對策問題,并展開一些U-learning環(huán)境下的教育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