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課件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新事物,給人“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感覺,一時間,各種課件制作大賽紛紛出爐,制作課件之風大行其道。
對此,筆者卻不能茍同,在筆者看來,教師根本無需去制作課件。
首先,目前大部分教師的計算機水平不足以承擔制作課件的任務。正所謂“術業(yè)有專攻”、“隔行如隔山”,非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對于計算機的使用知識和操作水平是有限的,在崗的教師絕大多數(shù)對計算機知識一知半解,計算機操作技能也是十分有限。據(jù)調查統(tǒng)計表明,一所學校,年齡在45歲以上的教師大多不愿采用或者很少運用多媒體課件;而年輕的教師雖然對制作課件的熱情很高,但是由于計算機專業(yè)知識技術水平的缺乏或生疏,出現(xiàn)了“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窘境。
其次,制作課件的軟件平臺,對絕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不再是平臺,而是個門檻。相當多的軟件即使是專業(yè)人士都要花精力去鉆研,對于在實際教學中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來說,再去花時間在本專業(yè)外的課程上是不現(xiàn)實的。
其實,在分工分科日益細化的今天,已經(jīng)有專門的人員從事課件的開發(fā)工作,既然這樣,對于課件,何不采用魯迅先生說的“拿來主義”呢?
第一,先要“拿來”?,F(xiàn)在,只要上網(wǎng)稍作查詢,與課件相關的網(wǎng)站比比皆是,針對各個版本教材的、各個學科的、各個年級的,應有盡有;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軟件公司,組織編寫各類教學軟件和課件。既然如此,大喝一聲,“拿來”,于是就“down”下來,就買進來,以為己用即可。
第二,要會“挑選”?,F(xiàn)在的課件有這么一些來源:或是教學軟件光盤上的,或是由專人針對一定的章節(jié)而編寫的課件。這其中,即使是對同一課題的課件,也可能是見解各異、編排不同,從而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我們去找適合教材的、適合學生的,要學會挑選和鑒別。雖然我主張教師不要求有制作課件的能力,但是評價和遴選課件的本事還是要具備的。
第三,要懂得“使用”。無論是有人提倡的制作課件,還是筆者主張的“拿來”的課件,其真正的價值既不是制作,也不是“拿來”,而是使用。在新的課程標準下,課堂的要素除了教師、學生、教材外,還多了一個素材。課件作為素材的一種,是把課堂中的要素串聯(lián)為一體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的“拿來”是為了使用,是為了實現(xiàn)教師制定的教學目的。背離了這個核心價值,去談什么“拿來”,是毫無意義的。
筆者主張的課件的“拿來主義”,不是機械地“拿來”,而是“運用智慧,放出眼光”地“拿來”,要有標準和目的地去“拿來”,在能為本學科的課堂教學合理服務的情況下“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