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六冊。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推理、歸納能力,空間觀念以及置疑、釋疑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
重點、難點、關鍵點剖析:
1.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教學難點: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3.教學關鍵:理解長方形的面積(所含平方厘米數(shù))與長方形的長(所含厘米數(shù))和寬(所含厘米數(shù))有什么關系。
教學過程:
一、認知沖突,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1.測紙板面積,復習基本方法
教師出示9平方分米大小的長方形紙板:怎樣量它的面積?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紙板依次去量,量出它的面積。
2.量課桌面積,體會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同桌左邊的學生用1平方分米紙板依次去擺,右邊的學生幫助記數(shù)。在都感到麻煩時教師設問:如果要量操場面積或細微長方形圖案面積,再用面積單位去擺,好嗎?還有沒有簡便易操作的方法可行?
揭示課題。
二、直觀感知,確定探究的方向
1.感知范圍
(1)“變”的觀察:面積變大,長方形的長或?qū)挄鯓幼兓?(如圖)
得出初步結(jié)論:長方形的面積可能和它的長、寬有關。
(2)“不變”的思考:如果它的長、寬都不變,能讓長方形的面積變化嗎?(如圖)
進—步完善結(jié)論:長方形的面積只和它的長、寬有關。
2.確定方向
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量出它的面積、長、寬再分析。
三、實踐感悟,尋求探究的本源
學生獨立完成以下1、2,再合作完成3、4。
1.擺——填出數(shù)據(jù)
讓學生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擺放成如下圖形。先看一看每個圖形一排擺幾個,一共擺幾排,然后在表格中填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
2.算——知曉關系
已知下面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試一試它們各可以擺放多少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填人表中。
3.比——尋找共性
觀察、比較、分析表中的數(shù)據(jù),你能發(fā)現(xiàn)每個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都有什么關系嗎?(這幾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shù),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shù)的乘積)
4.想——歸納公式
這幾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shù),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shù)的乘積,是不是所有長方形都如此?
多媒體演示驗證:任意一個長方形的長是幾厘米,這一排就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寬是幾厘米,就可以擺幾個這樣的一排。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
如果長方形的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面積用S表示,那么S=aXb
四、解決問題,提升研究的價值
1.直接應用,鞏固認識
(1)計算右圖面積。(單位:分米)
(2)一個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2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實踐運用,形成能力
(1)計算數(shù)學書封面面積。(教師不給任何數(shù)據(jù))
(2)你能算出下圖的面積嗎?
設計理念: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著直觀形象和邏輯推理相結(jié)合的原則,從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人手,激發(fā)學生探求學習新知的欲望。通過教師演示,學生的操作,以及組織討論、質(zhì)疑、釋疑等讓學生感知、理解和掌握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從而抽象總結(jié)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最后設計多層次的練習,達到運用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學法指導上緊緊抓住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這條主線,復習時讓學生從量課桌的面積人手,使學生產(chǎn)生不能用面積單位來量的認知沖突。指導學生學習新知時遵循感知——理解——掌握這一認識過程,始終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自我解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