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 飛
兒童游戲中,秋千流傳很久,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兒童的喜歡。
游戲主角:2人或1人
游戲場地:有草地的公園和野外,大樹下
游戲起源:
“秋千”最早叫“千秋”。傳說是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chuàng)造。那時候,秋千是山戎軍隊訓練身手的訓練器械。春秋時期,燕國受到山戎部落的進攻,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北征,攻破山戎軍。軍隊到達孤竹(今河北盧龍南),引入“千秋”游戲,并流傳下來。
游戲玩法:
蕩秋千有幾種玩法,一種是看誰蕩得高,可以一人推動踏板上秋千,也可以兩人一起蕩秋千。一種是以花樣技巧取勝,在蕩起來的秋千上,可以轉換身子,或者一只腳站在秋千上,挑戰(zhàn)人的平衡性,需要一定的技巧。
南宋時,杭州有“水秋千”表演。每逢夏季,在西湖、錢塘江舉行“水秋千”表演,王公大臣、庶民百姓,都來觀看。
表演前,水中有兩艘精美的大船,船頭豎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時,船上的人敲響大鼓,船尾上的人爬上竹竿,按次序登上秋千。他們用力地搖蕩秋千,蕩到很高時,就松開雙手,躍入空中,翻個漂亮跟斗,投入水中。表演的人姿勢各不相同,看上去變化無窮。
“水秋千”將蕩秋千和跳水結合起來,有點類似現(xiàn)代的跳水運動。
各地玩家:
朝鮮族喜愛蕩秋千活動。節(jié)日里,姑娘們身穿艷麗的彩裙,圍坐在秋千旁,爭個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彩帶上懸掛一串金黃色的銅鈴。比賽選手蕩起秋千,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shù)越多,成績越好。飄逸的長裙,丁當悅耳的鈴聲,驚險的擺蕩,令人嘆為觀止。
新疆的柯爾克孜族蕩秋千時,在空地上選一點,用3根木頭搭一座三角架,在3米~5米外的另一點也搭一座同樣的架子。兩個三角架中間架一橫梁,離地大約3 米,橫梁上懸掛6根U型的牛毛繩。玩時,兩人雙腳站在較長的兩根牛毛繩上,伸開雙臂各抓兩根牛毛繩,雙腳蹬動,越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