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馬
出了倫敦向北,通往諾丁漢的路,一路蔥蘢。綿綿細雨中的平原 和丘陵上,一片綠茵,一片 蓊郁茂實的灌木,一片片農田,犁耕得細密整齊劃一的田壟,耕地上散落著一棵棵孤零零的 樹。這景色恰似泰納畫筆下的英國鄉(xiāng)村風景:不像美國和澳洲的鄉(xiāng)村那么廣漠無垠,海闊天 高;不像瑞士的鄉(xiāng)村別墅成隊,享樂味道十足;又沒有德國的鄉(xiāng)間那么陽光燦爛,綠得耀眼 。這里的綠,綠得悠閑,靜謐,恬淡。
翻譯勞倫斯的《戀愛中的女人》和《虹》等一系列以諾丁漢城鄉(xiāng)為背景的小說,從書中了解 了90年前的諾丁漢是一個有電車穿行其間的灰色古雅小城市,應該是有一兩條繁華的主街道 ,商賈云集;有莊重的舊大學,壁壘森嚴如同教堂,山坡上有高檔的洋房住宅,有火車通往 倫敦,其余的是灰暗的窄街,光潔的石子路,還有世俗嘈雜的集市。城外有運河通往附近城 鄉(xiāng)?!逗纭防餃?布朗溫帶小安娜逛的牛市也在諾丁漢,那種農民的狂歡場景讓勞倫斯寫 得活靈活現(xiàn)。這座城像世紀初的任何中小城市一樣,是工業(yè)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交會點。
一進城,撲面而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教堂林立,錯落山坡上,城市依山(丘陵)而 建,起伏的馬路,兩旁是開間很小的店鋪,讓人想起狄更斯筆下的老古玩店。揉揉眼,不信 這座維多利亞式的舊城就是諾丁漢,怎么會這么原汁原味!跟我看過的舊照片別無二致。歐 洲的城市都是保存得這么好,哪怕你像馬克?吐溫筆下的溫克爾那樣睡上百十年,醒來照樣 能原路回家。
據(jù)說這樣的場景已經是經歷了1960年代商業(yè)開發(fā)的劫后殘景了。據(jù)說諾丁漢的市中心一帶在 60年代還是一派中世紀古城風貌,逶迤起伏的石子路,小店鋪鱗次櫛比,其中就有很多小開 間的舊書店。諾大的教授告訴我那時他們正上大學,手頭拮據(jù),老城的舊書店就成了他們經 常光顧的地方,一邊淘舊書,一邊淘小古玩,一邊考古,研究這座英國中原最古老的城市, 消磨一天的時光,十分愜意??上О?,他們悲嘆,60年代他們經濟“起飛”,為了給商業(yè)騰 地方,盲目地拆除了市中心的中世紀舊城,蓋了大商場和超市?;叵肫饋砗蠡诓坏葱募?首!好在城市發(fā)展不夠兇猛,加之人們覺醒得早,古城的第二環(huán)——維多利亞時期的城區(qū)被 及時保留了下來,幸免現(xiàn)代化厄運,所以諾丁漢城現(xiàn)在看上去還古風猶存。但那些傳統(tǒng)的舊 書 店是連根兒沒了,那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淡薄了許多。只在城外還有兩家舊書店算碩果僅存。 謝天謝地19世紀這一段建筑的風貌總算保留住了,諾丁漢沒有“日新月異”,更沒天翻地覆 地“現(xiàn)代化”。對外來者來說這已經是萬幸的事了。對我來說尤其如此,因為我是來勞倫斯 的家鄉(xiāng)按圖索驥尋找他作品中的諾丁漢的,萬幸他作品中的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風貌依然如 故。
諾丁漢地區(qū)因為地處英國中原腹地,所以幸免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國飛機的轟炸,那些古老 的民居城堡等得以保留下來。而倫敦因為是首都,大戰(zhàn)中屢遭空襲,很多老建筑慘遭毀滅。 幸運的是,倫敦東區(qū)的貧民窟也在大戰(zhàn)中被德國飛機夷為平地,貧民們因禍得福,被重新安 排住進了新房子。但要看這種整體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城鎮(zhèn)面貌,還是來這些腹地的小城市和 小鎮(zhèn)子,絕對原汁原味,就是破敗了點兒,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電影廠搭的19世紀老街道的布 景兒呢。在英國拍19世紀的電影,絕對不用千辛萬苦地建什么影視城和影視基地,整個英國 就是一個大影視基地,隨便拍,說是18世紀也有人信。
居民住宅區(qū)里大多是兩層的紅磚小樓和小花園,和倫敦郊外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樸素的紅磚 樓多了一些,是19世紀工業(yè)化時代遺留下的老屋:外飄窗戶,懸著窗紗,窗紗離窗臺有幾寸 高,露出窗臺上的泥陶和小擺設兒,幾乎家家如此。那些簡樸的房子配上這種窗紗,透著強 裝優(yōu)雅或說窮講究的情致,英文稱之為genteel。原來對genteel這個詞很敏感,覺得是對19 世紀狄更斯和薩克雷小說中窮酸臭美的中低階層人士的諷刺;后來譯勞倫斯的著作,發(fā)現(xiàn)他 筆下的 伊斯特伍德小鎮(zhèn)上遍地皆是那種genteel之人,包括勞倫斯的母親?!赌翈煹呐畠簜儭防锏?牧師一家最為典型:孩子們穿著接長了的褲子,臉色蒼白但自命不凡地穿行在骯臟粗鄙的礦 工孩子中間,格格不入,那樣子真叫窮酸。但真到了英國,開始同情甚至敬佩起這種gentee l精神:它透著一種樸素的美,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姿態(tài),甚至是人窮志不短的精神。Gente el招人討厭,是因為它不上不下,招闊人嘲弄,招窮人嫉恨。但回頭想想,我們這些半半拉 拉的知識分子,豈不是總深陷gentility情境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地活著?因此也可以 把這個表示窮酸臭美的詞說成是潔身自好呢。一個社會多是genteel之人,靠這種不上不下 的頑強精神支撐著,否則就成了印度和南美,富人花天酒地,窮人徹底污濁墮落。
諾丁漢像許多西方城市一樣,只有一個繁華的小市中心,有火車站、汽車站和大商場等,然 后 就是綿延不斷的居民區(qū)和小鎮(zhèn)子,靠幾條大街串聯(lián)起來,這樣算起來,諾丁漢市就不算小城 市了。許多城市城區(qū)很小,但周圍方圓幾十公里的延伸地帶(被稱作conglomerate)都算市 ,如西澳大利亞的佩斯市,但公共交通絕對沒有諾丁漢這么方便快捷,因此那些小鎮(zhèn)子本質 上說算不得是城市的一部分的。而諾丁漢剛好處于倫敦、伯明翰這些大都市和小鎮(zhèn)子之間, 是松散 的城市,不時會有花園園林甚至田野穿插其間,但大部分是成片的居民區(qū)和熱鬧的小鎮(zhèn)子, 居民區(qū)中間甚至有成片的各家分配的園子(allotment),可以種蔬菜、經濟作物和鮮花, 綠色植物瘋長著,各家有各家風格的小破棚子,混亂一片,蕪雜相間,看似城市里的鄉(xiāng)村。 這些由方便的公交系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組成一個很適于居住的花園。在這里居住有一種與世無 爭的逍遙感,沒有大都市的喧鬧,但出了門又有公交車把你和城市和人群連在一起。這種城 市是典型的中下階級的城市。我向往這種都市和田園若即若離的地方,周圍再有一所美麗的 大學,有古色古香的小市鎮(zhèn)供日常生活之用。諾丁漢真是文人的理想居住地,樸素的美和小 布爾喬亞情調加上半分小農趣味的舒適讓人覺得可以接近,因此讓人敢于喜歡。
勞倫斯曾激烈地譴責過英國人身上這種泥土氣質,在《諾丁漢礦鄉(xiāng)雜記》中指責諾丁漢“只 是亂糟糟一團”,進而說“英國人的性格中從未表現(xiàn)出人的城市性的一面”。
我相信這類半鄉(xiāng)半城的城鎮(zhèn)在20世紀初葉肯定是慘不忍睹的樣子,因為還在形成過程中,加 之那個時候正是工業(yè)化中期,環(huán)境一定是像勞倫斯說的那樣“無可救藥的卑賤”。
現(xiàn)在的諾丁漢,依然能看出當年成形時的雛形,格局沒有變,世紀初建的房子都還依然,那 時肯定如勞倫斯說的那樣是“惡魔般的工業(yè)促進者們在英國大地上胡亂建起綿延數(shù)英里的紅 磚‘住家,像一塊塊可怕的疥癬”??少F的是這些紅磚小樓經過數(shù)百年的風雨基本沒有垮 掉,保留了當初的原貌,街道經過了修整,家家有了漂亮的小花園(勞倫斯時代的園中的廁 所都消失了),整體環(huán)境改善后,這些紅磚樓倒透著質樸的美了。
勞倫斯不幸生長在工業(yè)化最為殘酷的階段,看到了人類對自然最為無情的掠奪和摧殘,并記 錄下了這一切。我們今天的人讀了勞倫斯的作品并來到后工業(yè)化的英國,看到勞倫斯描述過 的那些摧殘后的破敗風景又大多被恢復了(如他的家鄉(xiāng)伊斯特伍德),看到工業(yè)化年代的簡 樸建筑經過修飾(裝了塑鋼窗,修了整潔的花園等)展示在工業(yè)化前的風景線上,真是別有 一番滋味:時光縱橫交錯、支離破碎,一切都在勞倫斯的家鄉(xiāng)交織、定格、疊印,像電視的 抽幀效果那樣撲朔迷離,說百感交集真不過分。我是帶著對工業(yè)化時代英國的印象來到后工 業(yè)化的英國的,結果看到的是前工業(yè)化時代與后工業(yè)化時代的疊畫,中間毀壞的過程則要讀 勞倫斯的作品,而重新整合的過程記錄卻是空白,沒有作家去寫。
但勞倫斯似乎不像熱愛鄉(xiāng)村和礦區(qū)那樣熱愛城市,沒怎么正面描述過諾丁漢。他從9英里外 的礦區(qū)小鎮(zhèn)伊斯特伍德來這個城市上中學和附屬于倫敦大學的學院,在工廠里當過小職員, 這個城市的中產階級氛圍和早期的資本主義文明對他來說是異己的,是不城不鄉(xiāng)的大集市, 晦暗、沉郁、嘈雜。他融不進去,這里沒有他的位置?!逗纭分械亩蛐憷莺莸刂淞R過那所 大學學院對人的壓抑,一連用了好幾個“虛偽”。現(xiàn)在那個舊大學的主樓成了諾丁漢另一所 地區(qū)性大學——特倫特大學的一部分,依舊是那種半哥特式教堂般深沉的石頭建筑,在市 中心的莎士比亞路上,與安謐典雅的中產階級住宅和教堂為鄰,附近有皇家劇院和皇家音樂 廳,不遠處就是勞倫斯曾就讀的諾丁漢中學,那座凝重大氣如貴族莊園城堡的古老中學是中 原一帶最負盛名的學府,據(jù)說創(chuàng)辦于16世紀。這一帶是舊諾丁漢的文化教育區(qū)。勞倫斯這個 礦工的兒子前后在這個高檔文化區(qū)里學習和生活了5年,與弗里達熱戀時敢于和這個大學教 授夫人公然出雙入對于皇家劇院,令那些上流社會人士百般猜忌側目,與渥倫斯基和卡列寧 娜出現(xiàn)在劇院里的尷尬與挑釁很有一比。這一帶留下了勞倫斯青少年時代最為值得紀念的足 跡。沒有這片文化藝術區(qū)域的最初熏陶,勞倫斯怕是要埋沒在礦區(qū)的小學校里一輩子不得出 息的。這一帶如今雖然略顯雜亂,舊建筑破落了,新建筑風格迥異,兩者難以和諧,但還是 能透過平庸的市井感覺到當年的貴族氣息,這種氛圍在離倫敦幾百里的中部算得上高貴之最 了。
而對于我訪學的新諾丁漢大學,勞倫斯不乏諷刺。那時英語系所在的這座標 志性主樓剛剛竣 工,在郊外的山上很是搶眼。這300英畝的蔥蘢山地是藥業(yè)大資本家布特所捐贈,從此中原 地區(qū)聳起了一所園林式大學,這等湖光山色的氣勢在英國大學里首屈一指。校園里依舊有他 家的私人園林和別墅,可謂園中園,門口赫然標著:私家住地,外人免進。勞倫斯對此很是 憤憤不平,寫詩嘲弄一番:
諾丁漢的新大學
諾丁漢那座陰郁的城,在那里
我上了中學和學院,在那里
他們建了所新大學,為了
分配新的知識
它修得堂皇方正,靠得是
高貴的掠奪,通過
好心的杰賽?布特爵爺
精明的算計
兒時的我絕沒想到,當我
把可憐的零錢交到
布特的錢柜上,杰賽會
把成百萬同樣誠實的小錢轉手
堆起這些小錢,最終會
聳立而起,方方正正
莊嚴輝煌
成為
一所大學,在那里
精明的人會分配一劑劑
精明的賺錢良藥,用
淺顯易懂的語言
未來諾丁漢的孩子們
會成為賺錢的理學士
諾丁漢的電燈都會聳起,說
我是靠布特公司得的文學士
從此我懂了,盡管我早就明白
文化的根是深深扎在
金錢的糞堆里,而學問
則是布特公司最后的一條涓流。
但無論怎樣,勞倫斯是他們鎮(zhèn)上第一個獲獎學金上諾丁漢讀中學的高材生,后來又讀了大學 學院的教師資格證書,算大專生,在那個年代很是個知識分子了。在那座沉郁凝重的大樓里 (現(xiàn)在的諾丁漢特倫特大學),他獲得了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并徹底擺脫了下礦井挖煤的命運 。勞倫斯反對的不是知識,他很有知識,能用法文讀名著,用法文寫情書,通意大利文和德 文;他恨的是知識分子的虛偽和大學教育制度對人的異化,恨的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知 識分子的迂腐與自命不凡、自欺欺人。至于對新大學的諷刺也是可以理解的,是階級的仇視 。 布特是藥業(yè)大王,賺了大錢,其公司是諾丁漢甚至英國的“支柱產業(yè)”,諾丁漢的發(fā)展很是 得益于布特等幾個大資本家。勞倫斯是勞動階級出身,認為布特捐資大學是沽名釣譽,是拿 了 賺取的包括他在內的百姓的買藥錢給自己立牌坊做秀,免不了對此加以諷喻。但現(xiàn)代的諾丁 漢恰恰將布特視為驕傲,為他樹碑立傳。他后來被封了勛爵稱號,真正是造福一方的善人。 當然,在世界范圍內他的名氣最終是無法同勞倫斯比的。但讓諾丁漢人民當飯吃的是布特爵 爺,勞倫斯則是飯后的清茶咖啡,裝修精美的客廳里的畫框。對一座名城來說,兩者缺一不 可。兩人的銅像都矗立在諾丁漢大學風景如畫的校園里:布特的胸像守候在大學門前波光瀲 滟的湖畔,勞倫斯赤腳手捧鮮花的全身銅像則立在圖書館旁。兩座銅像的位置恰如其分,兩 種精神——產業(yè)與文化精神的制衡使這座校園顯得氣氛和諧。
我比較幸運,既能到布特捐的大學里留一回洋,又能在此朝拜勞倫斯的文學 靈魂。諾丁漢真 是一個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地方。有人為它創(chuàng)下了物質文明,也有人為它留下傳世的精神 財富,兩者相得益彰,這個城市和這個郡的后人該怎樣對他們的先人感恩戴德。
終日與布特和勞倫斯相見,那日忽地產生一線靈感:那時的布特或郡政府如果將勞倫斯弄成 專業(yè)作家,來個文學與企業(yè)聯(lián)姻,勞倫斯就省得一生窮困潦倒,那可惡的肺病就不會將他折 磨致死,舒舒服服地給布特寫點報告文學或電影腳本,或干脆給布特當影子作家(ghost wr iter)什么的,會怎么樣?他們倆當時怎么都沒往這方面想呢?!勞倫斯還居然對這樣的 大款冷嘲熱諷。資本主義初期的作家真肉,比不上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作家們腦子活泛 。一個個滋滋潤潤地漁舟唱晚,可心里還憋著賺個諾貝爾獎。
勞倫斯既沒覬覦過什么諾貝爾,也沒想過給布特們當槍手,連把持英國文壇的布魯姆斯伯里 圈子都不去攀附,英國拒斥他,自有美國農場接著,最終死在法國,火化了骨灰都不回英國 ,越洋去了美國入土。浪跡天涯邊走邊寫,堅稱“Art for my sake.”(為自己的藝術)活 得硬氣,死得也硬氣。這股子拗勁兒不得不叫人敬佩。文學如果沒有這點基本的精神支撐就 不稱其為文學了。結果竟是布特和勞倫斯平分秋色,都成了諾丁漢的驕傲。
諾丁漢大學,起伏的綠色丘陵和廣闊的綠茵草坪上點綴著一座座或古典或現(xiàn)代的建筑,山下 是綠玉般的湖泊,那座諾丁漢的宣傳手冊和明信片上的著名鐘樓和白色大理石建筑就是校長 辦公室和英語系的所在,綠色的山巒和白色城堡樣的建筑就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引得 白天鵝和各色水鳥在此盤桓翱翔嬉戲。這330英畝(約1.3平方公里)的山林和綠地是諾丁漢 在英國足以驕人的標志,據(jù)稱是全英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民意測驗其知名度位居英國大學 前三名。其實其學術水準不過是在10名左右徘徊。足見民意還是偏重外表的,雖然英國人口 頭上總說“外表美不過一層皮”(Beauty is but skin deep),說和做之間還是很矛盾的 。僅憑這一點,我也知足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三個分校園:醫(yī)學院、農學院和慶典校園。 尤其是慶典校園,是建校50周年慶典時花了5000萬英鎊落成的,是商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 院和教育學院的所在地。明快的北歐風格,亮麗輕盈,建筑物外用木條包裝起來,圖書館建 在人工湖中央的島上,流水潺潺,天鵝水鳥飛掠棲息。校園之間每20分鐘開一趟班車,還算 方便。
諾丁漢大學和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qū)一樣質樸,不少教室甚至還是小平房,非常簡樸,但收 拾得很是小家碧玉樣,自然親切,叫人打心眼里喜歡。它的校外是湖泊、綠地和一座小鎮(zhèn): 靜 謐的小家碧玉式居民區(qū),那些房子建于20世紀初,樸素的兩層紅磚尖角小樓配上讓人心生憐 意 的窄巴巴的小花園,在20世紀初公然用水泥筑上“曙光別墅”和什么什么別墅之類的字樣。 小 鎮(zhèn)上這樣古色古香的環(huán)境絕對配得上給大學做陪襯,而且恰到好處。當初建大學時,這些小 樓可能真算得上別墅。但畢竟100年過去了,這種紅磚小樓歷盡滄桑,已是美人遲暮。但那 種優(yōu)雅的氛圍依舊,走在這種19世紀的場景中,如夢如幻。
當然像我這種閑適的訪問學者并不多,大多數(shù)還是刻苦用功且目標明確的本科生們。這里的 學生看上去過于質樸、純潔、嫻靜了,一個個背著大書包苦行僧般地在校園里穿行著,箭步 如飛地趕車趕課。見不到中國校園里那種商機無限,學生們精明如商人的模樣。這里的學生 實在太像學生了!每天置身于這樣一些純樸甚至面帶三分憨直的青春勃發(fā)的青年男女之中, 穿行在林木蔥蘢、綠草如茵的校園里,實在是賞心悅目,心靈變得單純,進而打心眼里覺得 年輕了許多。
懷舊的氛圍,青春的氣息,勞倫斯的文學火種,布特的產業(yè)和慈善精神。我要在這里住上一 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遠離塵囂一年,寫自己一直想寫而沒時間寫的書——關于勞倫斯。或許 會受到什么啟發(fā),在此地完成一部長篇小說,那一定是與這里的天空、土地、人文水乳交融 的作品,此時我已經感到這部小說在召喚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