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義
1925年9月,蔣介石以第二次東征軍總指揮之職奉廣州國民政府之命,討伐廣東軍閥、叛逆陳炯明。因得軍心民心,蔣氏可謂屢戰(zhàn)屢勝。所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何況“勝負乃兵家常事”,正是蔣氏率兵追殲敵殘部之時,蔣部譚曙卿師被敵阻擊,且敗兵如山倒,潰退后撤。蔣介石得知情況非常著急,即令黃埔生、自己的第四團連長陳賡,疾馳譚師傳令:“絕對不準撤退,須拼盡全力反擊!”正傳令之時,蔣介石亦趕到。然而,令雖行而禁不止,潰敗之兵,如江河之傾瀉,無法遏止。蔣介石雖督陣,而敵人如蜂似蟻,包圍蔣氏的圈子愈來愈小,蔣氏驚恐萬狀,若總指揮被敵俘去,他一輩子的名節(jié)不就毀了!
于是蔣介石稍整自己儀表,檢查了自佩手槍中的子彈,雙足并攏,左手貼褲縫,面朝廣州方向,悲壯地舉槍,對準自己的右太陽穴……就要摳動扳機之際,連長陳賡一把奪下蔣之短槍,大聲道:“校長氣短!”蔣氏立即哭訴:“我何以回廣州,只能是殺身成仁以報中央!”陳賡不避超本分之嫌,氣壯山河地斥道:“為丟一個師而自殺,這劃算嗎?我們有黃埔軍,訓練好了軍隊再來打!”幾句話如醍醐灌頂,蔣介石聽進了下屬的勸告,重抖精神,正欲轉身,敵人炮彈飛來,蔣介石嚇倒在地。陳賡伏身背起蔣氏,穿過人叢,向大河岸飛奔,直到看到一艘渡船,將蔣介石背上船去,安頓于中艙。隨著船身遠移,槍聲遙漸稀疏,炮聲遠了,蔣介石的驚魂才定。蔣自個兒全身撫摸,無一傷痕,便釋然了。
蔣氏脫險后,重整部隊,再伐陳炯明,不日占領惠州,即向廣州中央政府告捷。但隨即,心存“高遠”的蔣介石以退為進,故作姿態(tài);辭第一軍長職。理由是:克惠州東征結束,避免自己掌握軍權成為軍閥(其實正是如此夢寐以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韜光養(yǎng)晦”吧。野心勃勃,卻給人以謙慎印象的蔣介石,舍了軍長一職,果然換來國民黨中央委員、黨務委員的更高職務。
若非陳賡救蔣一命,蔣介石已成為陰曾之鬼,哪有后來的享譽!故陳賡從事革命活動被捕后,而蔣介石不殺陳,也許是為了報當年蔣介石欲自殺多虧陳賡救命的恩情。
選自《老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