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琴
簡介
盡管中國在美國媒體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兩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中國整體形象和美國媒體對某些具體事件的報道。對美國新聞媒體中的中國各不同社會群體的形象(包括中國女性形象)的研究卻很少。本文研究美國新聞媒體中的中國女性形象。
本文首先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美國報紙中的中國女性總體形象,然后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進行文本分析并闡明新聞中含有的反共意識形態(tài)和美國民族中心主義是塑造大量受害者形象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
定量分析
研究方法。本項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是1998年1月1日到2007年6月30日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和《達拉斯晨報》中與中國女性相關的新聞報道。分析單位是每篇新聞,要求其主角或者重點報道的對象是中國女性。
數據的采集。本研究所有的新聞報道來自新聞銀行(NewsBank Data Base)和普爾快斯特數據庫(ProQuest Data Base)。通過主題詞檢索和初步閱讀篩選,獲得了151篇相關報道。
研究問題和分析變量。本研究有兩個研究問題:首先是美國報紙中中國女性的形象是怎樣的?為分析出中國女性在美國報紙中的總體形象,本研究設計了如下分析變量和編碼:
(1)來源地:城市、農村,不清楚;
(2)年齡:少(0~30歲)、中(31~60)、老(61~ ),不清楚;
(3)職業(yè):非技術性工作(農民/藍領工人)、技術性工作(白領/公務員/與政治和宗教相關工作)、下崗和無業(yè)人員、學生、文化娛樂體育明星,不確定;
(4)在新聞中的角色:主動(占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有能力/獨立/成功/或以上幾條兼有)、被動(前述條件都沒有),兩者都不是;
(5)在新聞中的地位:是/否受害者(是否受到人為或者自然的外力壓迫)。
其次是相關新聞報道中國政府和美國(包括其人民和政府)?其分析變量包括:
(1)中國政府在新聞中的角色:正面、負面、中立或未涉及;
(2)美國(包括其人民和政府)在新聞中的角色:正面、負面、中立或未涉及。
編碼過程。本研究作為一個內容分析,主要的數據來自對上述151篇報道就上述七個指標所做的編碼。本研究由作者和另一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三年級研究生共同編碼,編碼可信度達90%以上。
研究結果:
研究結論:以上發(fā)現表明美國新聞報紙傾向于報道農村的、年輕的、從事非技術性工作或者下崗無業(yè)的(占所有非文化影視體育明星職業(yè)的54%)的女性,而且她們大多被動且是受害者。這種形象是美國新聞報紙中中國女性的典型形象。就對中國政府的報道而言,其涉及率高,在74.2%的報道中出現,但是其中81.25%的形象是負面的;而美國在55%的報道中出現,正面形象居多,占64%。這就說明,相關報道存在反共和民族中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傾向。
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的文本分析
這部分對新聞文本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進行文本分析,找出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并從意識形態(tài)和女性形象之間的關系出發(fā),挖掘出現大量女性受害者形象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
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指“反共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中心主義”。其分析主要是依據荷蘭學者迪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歸因”、“新聞圖式”、“兩極化”、“語匯風格”和“修辭”。①
“歸因”。這里指的是“在新聞中,作者分配意識形態(tài)的敵人來承擔負面結果的責任”。這是一種表現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這種方式在所分析的文章中被大量采用。超過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把造成女性受害者痛苦的罪魁禍首指為共產黨政府。比如,幾乎所有涉及“強制墮胎”、“拐賣婦女”的文章都指責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是造成這些女性痛苦的根源。很少有新聞指出中國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和“買賣婦女”的歷史淵源也是造成這些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而將責任完全推給共產黨政府。
而反共的意識形態(tài)也解釋了大量的女性塑造為受害者的動因。這些受害者形象越是悲慘,中國政府的形象就越是負面。在這些文章里,這些令人憐憫的受害者形象也是丑化中國政府形象的一種手段。因此,新聞中存在的反共意識形態(tài)至少是塑造這些受害者形象的意識形態(tài)的根源之一。
“新聞圖式”。在所分析的文章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文章是突出對該事件的評論(主要是對事件原因的探討)。這樣的新聞圖式有利于表達反共意識形態(tài)。既然文章的主要部分是探討事件的成因,而正如上面在“歸因”中提到的,許多文章都把事件的責任(包括導致女性受害者受難的責任)推給中國政府,所以文章的主要部分是負面的中國政府形象。根據迪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新聞的作者一般都會把他認為重要并且與其意識形態(tài)一致的觀點或內容作為文章的主要部分?!靶侣勀J降暮暧^組織結構將影響新聞文本的話題組織,作為一個策略,我們可以預期那些對‘我們有利而對‘他們(意識形態(tài)敵人)不利的信息將會成為文章的重要信息或者話題結構中的主要部分,反之亦然?!雹谒?,這種把對中國政府不利的信息放在全文的主要部分的新聞圖式明顯地反映了作者的反共意識形態(tài)。
“兩極化”。“兩極化”指的是“他們VS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在新聞中通常表現為“積極的自我陳述和消極的他人陳述”③,簡單地說,就是對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同類給予肯定的描述,而對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敵人則給予否定的描述。這是一種在新聞中常用的意識形態(tài)表達方式。在所分析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就采用了這種方式?!吨ゼ痈缯搲瘓蟆返囊黄麨椤吨袊挠媱澤咭廊粐揽帷返男侣剤蟮谰褪遣捎脙蓸O化表達方式的典型。這篇文章首先痛斥中國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是“造成鎮(zhèn)壓、強制墮胎、殺嬰和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調的根源”,然后又舉出一個上海女性的例子,指政府將其強行放進精神病院,強制墮胎,還解除她的工作職務,而且據說她還在勞改營中飽受折磨。④“他們(中國政府)”是必須否定的,但是“我們(美國政府)”卻是值得肯定的。“布什政府除了向中國政府在人權問題上施壓,還至少連續(xù)三個月禁止向聯(lián)合國人口基金提供資助,因為該組織支持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而方便了中國政府對其國民實施殘酷的墮胎政策。”
民族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在上面分析過的“兩極化”的表達方式中已有所體現。在所分析的文章中,民族中心主義也有所體現。
在幾篇關于美國人收養(yǎng)中國棄嬰的報道中,民族優(yōu)越感就直接通過對比“善良的美國人”和“無情的中國人”來體現。在這幾篇文章里,美國收養(yǎng)者被描述成“善良和充滿愛心”的父母,沒有性別歧視?!拔抑牢覀儠鬯摹!币晃皇震B(yǎng)中國女棄嬰的美國父親說。而中國人卻在文章中被描述為“冷酷而有強烈的性別歧視”⑤。
此外,這種民族優(yōu)越感還間接表現在將美國人或者是美國政府塑造為中國女性的“救星”。一篇報道中國農村女民工境遇改善的新聞將這些積極的改變也歸功于美國政府?!霸S多因素,包括中國好轉的農村經濟和美國的反對中國血汗工廠運動,都改變著中國制造業(yè)的現狀?!睉撜f,民族中心主義對新聞中大量塑造受害者形象也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中國受害者所遭受的不幸才給他們民族優(yōu)越感更多的空間得以表達。
總之,上述分析說明新聞中確實存在反共和民族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成為塑造受害者形象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
結論
綜上所述,美國新聞報紙中中國女性形象較為負面,較多地來自農村,從事非技術性工作或者下崗無業(yè)的青年女性;大部分形象比較被動,而且是受害者,遭受各種社會壓迫。此外,中國政府形象較為負面,美國形象傾向于正面。而文本分析也表明報道中存在反共和民族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并且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反過來也是塑造大量女性受害者形象的動力和根源。
注釋:
①②③Teun A.van Dijk,“Opinions and Ideologies in the Press”from Allan Bell and Peter Garrett 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Blackwell Publisher,1998.
④Jim Abrams,“Birth control laws in China remain harsh”,Chicago Tribune(IL),December29,2004,Section:Woman News,Page7.
⑤David Reyes,“Adoptive Parents of Chinese Girls Reunite-Families:Emotional bond forged three years ago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renewed at Mission Viejo get-together”,Los Angeles Times,February 14,1999,Section:Metro Page:B-1.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