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基礎性社會學科,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應立足于現實生活,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學生的心理、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多開展活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學中,尤其是在現階段的教學評價制度之下,如何體現新教材的設置理念,突出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是所有思想品德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優(yōu)化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創(chuàng)設賞心悅目引人入勝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會有很大的幫助。創(chuàng)設學生樂學的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境地,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積極探索情境教學,即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現場加工。指對實地、現場加以利用并稍加氣氛渲染,變成適合教學內容展現的情境。
2.現身法。這是一種通過“直接形象”的現身說法,引起學生思想和心理活動而形成特定教學情境的方法。
3.剪輯復制。指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剪輯”、“復制”,把錄像片段、幻燈片、漫畫等引進課堂,以形成特定的講學情境。
4.語言描繪。指運用語言把感知的材料訴諸于學生的視聽覺,使學生感知材料中的意念、形象。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情感共鳴,從而形成特定的教學情境。
5.角色表演。指教師指導學生表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把握教材,講述自己的所聞所想所感,從而使教材內容變成特定的教學情境??梢宰寣W生親身去體驗角色,從而以自己的感受來感知知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除此還要注重校園包括教室環(huán)境的綠化、美化外,只有注意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情感氛圍,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才以激發(fā)學生自覺思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求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標準。教學目標具體而準確地表達了在教學過程結束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它是衡量教學任務是否完成的標準。它也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
教學目標具有系統(tǒng)性,他可以分為課程目標、年級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等。我們這里所說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指課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的科學、有效和可行,可以給課堂教學以準確的定位,方向穩(wěn),陣腳就不亂。那么,怎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才是有效的?
1.設計的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實際。
2.建議:
(1)研讀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采用“三步一綜合”的方法確定教學目標。
以第一課《愛在屋檐下》第二框題“我愛我家”為例:
對應的課程標準:體會父母撫養(yǎng)自己付出的辛勞,能盡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長輩。
教材的主要內容:《伴》第5頁。
學生的實際狀況:單親家庭子女。
“三步”指的是:第一步,可以通過閱讀“教參”等有關書籍,把握每課所對應的課程標準;第二步,仔細閱讀教材,梳理每課的教學內容,構建知識網絡,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第三步,分析在學習本課內容方面,學生的實際狀況(包括:對學習者的社會特性的分析: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態(tài)度、班級水平和心智水平以及對所學內容的態(tài)度等都要有所了解。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學習者預備技能的分析: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掌握了新的學習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對學習者目標技能的分析: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課程及單元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已經達到了部分目標,則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沒有必要進行。這有助于我們在可使目標和內容方面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一綜合”指的是:將三個方面的分析進行綜合,確定本框題的三維教學目標。
再如,《我愛我家》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70%的學生能夠說出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
能力目標:在小組合作學習中,90%的學生能夠列舉自己的家庭生活經歷說明父母履行對子女的教育撫養(yǎng)義務,并且能夠從中感受家庭親情。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絕大多數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庭,熱愛父母。珍惜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交流。
(2)設計的目標有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對于目前各校生源的差異性,“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對有的學生來說可能過高,因此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我們教師要擺正心態(tài),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準確的目標定位,恰當地確定教學起點,會增強學生強烈的參與感,更好地剖析自已的學習計劃,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增強學生的成功感。此外,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簡單照搬照抄“教參”上的教學目標。
(3)課后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回憶課堂上學生學習討論發(fā)言等表現情況;觀察學生課后的實踐行動:在學習第二單元期間,注意觀察同學交往的情況,對待老師的態(tài)度等等,可以給予學生以正確的行為指導;對照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做出客觀評估。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溶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體
教師應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不能把教材上一框框的內容變成一條條的綱要搬到黑板上,學生又一字不漏地搬到筆記上。教學手段應多樣化,例如影像、歌曲、漫畫、幽默、典故、小品、時事新聞、名言警句、熱點討論、辯論會、社會調查、論文競賽、社會實踐等,還有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課件的運用。教師要善于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把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求實態(tài)度結合起來,教材才能由此變“活”起來,整個教學過程真正做到溶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體。
課堂教學還需要講究節(jié)奏的變化,要有張有弛,教學節(jié)奏的掌握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課堂上的自學、設問、講授速度要和學生的思維水平相符。過快的節(jié)奏,不易使學生聽清楚,而且使學生缺乏思考和消化的余地,更易使學生產生緊張和疲勞。過慢的節(jié)奏,容易使學生精神松懈,分散學習的注意力。沒有快慢變化的節(jié)奏也容易引發(fā)學生的一種習慣性抑制心理而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的熱情,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政治課教學照本宣科的狀況,在理通教材的基礎上,從社會生活中廣泛收集活生生的現實材料,如國際的、國內的、歷史的、現實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信息,和教材有關內容聯系起來,引起他們的興趣。
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政治教師只要肯下苦功,啟迪真理的鑰匙一定會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感動學生,受到學生由衷的歡迎。只有這樣,才能以新穎的最合適的教法,來求得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最好的教學實效。
四、注重課內外結合,多向傳遞信息
思想品德課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外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師要把學生學習、探索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如《思想品德》七年級“珍惜無價的自尊”一課,教材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來了解什么是自尊。活動內容如下:
●假如你有下列經歷,談談你會有什么感受。
☆數學課上只有我的答案最有新意,同學們不由自主地為我鼓掌。
☆我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天天自己上學,現在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我的英語口語很好,老師叫我每天早上帶領同學們讀英語。
☆我護送盲人過馬路時,周圍的人常常投來贊許的目光。
☆我的建議被老師采納后,受到當眾表揚。
從你自己的實際經歷中,提供一些類似的事例與大家分享。
●你覺得自己做得最有尊嚴的事是什么?
●你被人尊重最難忘的經歷是什么?
●有人把自尊感歸納為三點: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你能用上述事例加以說明嗎?
以上這種從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從學生自己的感受出發(fā),來學習《思想品德》中一些概念的含義,其效果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比擬的。當然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量和質。
(責任編輯: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