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Palincsar和Brown在1984年的實驗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在交互教學中,師生互換“教學領導者”角色,輪流承擔教的任務,“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預測、提問、澄清和小結等閱讀策略進行教學對話,共同實現(xiàn)對課文意義的建構。大量研究表明該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交互教學的實質是通過師生有效的對話使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理解監(jiān)控水平。簡言之,對話和策略是該模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該模式之所以有效的根本原因。其一,對話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對話,教師能將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激活,與新知識建立聯(lián)系,從而完成意義的建構。如此獲得的知識不僅易于理解,而且深刻。其二,策略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方法。一旦掌握了方法,學生就可以利用該方法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舉一反三,真正提高能力。
根據(jù)對交互教學模式本質特征的理解,筆者認為,該模式不僅適用于閱讀教學,同樣適用于識字和作文教學等領域,甚至其他各學科都可以嘗試該模式的探索。因此,筆者從去年9月份開始把交互教學引進識字教學的領域,通過對話使學生掌握識字策略,并探索出了一種新的識字交互教學模式。
一、識字的策略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聽說讀寫運用。為此,學生不僅要分別識它的形、音、義三個因素本身,還要了解字形內部結構關系,建立音、形、義之間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做到“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魯訊語)。識字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使學生統(tǒng)一地理解和掌握漢字三要素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使學生分別認識、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并建立起三者之間統(tǒng)一聯(lián)系的過程。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使用了以下四個策略:
1.我會讀
每個漢字都有—個或幾個讀音,識字教學要從讀準字音開始。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因此,在學生學會了拼音之后,就要充分發(fā)揮拼音的作用,指導學生借助拼音來學習生字,解決讀音問題。
2.我會記
字形是識字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識字的難點。漢字數(shù)量繁多,并且結構復雜,看起來似乎難認、難記、難寫,難以掌握。但龐大的漢字家族通過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種造字法構成了—個科學的漢字體系。因此,在字形教學中,我們根據(jù)漢字組構規(guī)律教給學生識記漢字的方法:字型想象法、字型分析法,使學生掌握基本字、難字、基本字帶難字的構字規(guī)律。讓學生把觀察到的字形通過大腦的加工與生活經(jīng)驗、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得出最好的記憶方法,儲存在大腦中。如:我們可以利用象形文字的直觀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作栩栩如生的描繪;利用指事字的提示性作畫龍點睛的評點;利用會意字的巧妙的形義聯(lián)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說;利用形聲字形旁的表義性舉一反三等,如:象形字“鳥”的教學,出示“鳥”的象形符號的漢字“鳥”,讓學生思考它們的聯(lián)系,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學生就知道“鳥”字的每一筆所表示的意義,又如會意字“明”、“尖”、“滅”等的教學,教師只需略加引導,學生就能立刻明白該字的讀音,字義以及部件表示的含義。這樣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難學難記的方塊字其實是一個個饒有趣味的書寫符號。這一過程,既體現(xiàn)了漢字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