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學校教育在課程、教學、管理、文化建設、人際關系、家校聯(lián)系等眾多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我國“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啟動,很多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建設已經初具規(guī)模,接受過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培訓的教師也越來越多,如何將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提高教學和管理質量的作用,是每所學校的領導者必須考慮的問題。對于引領學校發(fā)展方向的校長而言,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認識和知識,具備在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中的決策能力、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和評價能力等技術領導力,將有助于學校各項工作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校長技術領導力的含義
到目前為止,對“領導力”的概念一直沒有一個嚴格的界定,很多專家學者從各個角度對它的內涵和外延做了詮釋,其中最簡潔的一種解釋是“影響力”,其核心是“能夠帶領或者影響一幫人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奮斗的一種能力”。然而,對學校這樣一個不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性服務機構而言,校長的領導力單純用“影響力”一詞來概括是不恰當的。事實上,它應當是權力和影響力的綜合,單純依靠權力或者影響力都不可能很好地符合“校長”這一職業(yè)或專業(yè)的要求,因為它需要得到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社會、家庭和學校師生員工的共同認可(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權力和影響力的交集構成了校長的領導力,影響它的因素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地方和學校層面的;既有學校組織內外部的,也有校長自身的。需要強調的是,校長個人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應該是校長領導力的基石之一,對校長樹立威信,直接發(fā)揮推動學校發(fā)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談到信息化環(huán)境中的校長的技術領導力時,可能更多地是考慮校長本人在這個方面應該關注哪些問題,如何體現自己領導學校信息化的智慧和才能。
不管哪一種領導力都不是獨立于其他領導力之外的,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是校長整體領導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校長綜合素質的體現。因此,當引入校長的技術領導力這個概念時,并不是在其領導力中增加一個新的板塊,而是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發(fā)展這樣一個新背景下,審視校長需要具備哪些基本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合理評價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和績效,才能指導或示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才能通過學校政策和決策公平地分配與學校技術相關的人、財、物,使學校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投入取得應有的成效。這種領導力完全是與教學、課程、道德或者文化領導力結合在一起的,并非此消彼長,也并非外在的添加劑。
從圖2展示的視角來看,校長集這些領導力于一身是其職位的需要。在新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下,對校長本身的期望是比較高的。因此,要領導學校生存和發(fā)展,滿足國家、社會和學校內部成員的期望,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校長的技術領導力本身就是校長領導力的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校長要體現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氣質。
校長的技術領導力過去就有,對應的英語表述是technical leadership,而當前技術領導力對應的是technology leadership。前者來自于薩喬萬尼(1984)對校長領導力水平的一個分層。按照薩喬萬尼的觀點,校長的領導力水平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技術領導力、人力領導力、教育領導力、象征領導力和文化領導力。當技術領導力和人力領導力被看做是實現學校目標和完成外界要求學校承擔的任務時的更重要的領導力時,學校校長的領導力是在一個低水平上體現的,也就是在低層次的管理層面上解決具體的問題,和我們當前提的技術領導力概念有著很大的差異。當前,有關校長的技術領導力指的是校長領導學校所有成員在制定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創(chuàng)建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建立并執(zhí)行一定的技術使用標準和問責制度,成功地促進技術在學校各個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根據其具體工作的指向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其技術領導力(圖3)。
在信息化的學校教學環(huán)境中,技術相關的決策、管理、服務和評價四個方面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校長在這四個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執(zhí)行力將對提高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起到促進和激勵作用。
二、校長如何體現面向信息化的技術領導力
從領導學校應對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發(fā)展機遇以及給學校校長這個角色賦予的任務來看,校長需要在技術相關決策、管理、服務和評價四方面體現一定的技術領導力,使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在一個活躍、積極的氛圍中進行。但是,從校長的具體工作實踐來看,這種技術領導力應該是其整個領導力的組成部分,校長本人也許并不需要精通很多技術,而是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來理解、分析、評價學校利用信息技術的有效性,為師生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能力標準》,其中從意識和態(tài)度、知識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四個方面針對學校管理人員提出了具體指標。但是,從校長本身的角色出發(fā),還沒有相應的說明和解讀。美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在推出了《面向管理者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之后,從校長的視角分析了具有信息技術領導力的學校校長應該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方面完成的任務。
校長的技術領導力并不需要深入到教學中,關注技術使用的細枝末節(jié),而是要從確立愿景,改進教學效益,提高工作效率,支持合作與分享,加強評價,創(chuàng)設健康、合法和合理的技術使用環(huán)境等諸多宏觀方面為校長面向信息化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一定指南。對于手中握有權力,對學校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校長而言,需要身體力行地為學校信息化建設和發(fā)展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以保證學校的技術使用在高效益和高水平上進行。基于自身發(fā)展需要和學校的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來研究這些標準也許是發(fā)展個人技術領導力的有效途徑。
我們在理解校長的技術領導力時,需要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待對校長的技術領導力的要求,認識到這是信息化時代校長權力賦予的責任,是校長在學校產生更積極影響力的一種促進因素,而不是外在增加的額外負擔。
參考文獻
[1]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716;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251;http://www.booksites.net/download/chadwickbeech/Glossary.htm;http://www.latinoleadership.org/research/library/dictionary.html(10/02/07).
[2]轉引自:Yin Cheong Cheng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dge: 54.
[3]Profiles for Technology-Literate Administrators http://cnets.iste.org/administrators/a_profile-prin.html(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