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大的農(nóng)村,因為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兒童成為了“留守兒”,這個社會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讀者寫文章和報道時,不禁想到我們這些體育教師的境況也如同“留守兒”一樣。每年的出外學習、培訓、晉升、評職稱和課時量等問題能引起誰的關注呢?
有些學校的管理者認為,只要有幾名“尖子師”,他們提高了,就能帶動大家提高了。于是,培訓、學習和晉升的機會只屬于那些“尖子師”們及幾員“主干”的大將們,其他教師只能是“靠”邊站。這種由學校管理一手“制造”的“留守師”也就不必驚奇了。
面對體育教師成為“留守師”的困境,我們作如何的選擇?一些體育教師自暴自棄,隨波逐流了。他們上課隨心所欲,體育課的運動負荷達不到鍛煉的要求;教案寫了但與實際的教學脫鉤;部分體育教師不選擇自立去補充“營養(yǎng)”和及時“充電”,而是得過且過。體育教師們?nèi)绻L期這樣自甘情愿“留”和“守”,有一天真會成為真正的“留守師”了。
對學校而言,管理者不能拋棄“留守師”,更不能制造“留守師”,堅持以人為本,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為全體教師提供和諧廣闊的空間。另外,學校管理者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及學科的實際情況,營造一種積極、進取和寬松的氛圍,為“留守師”搭建發(fā)展的平臺,著眼于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發(fā)展的未來。
[點評]: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也要面向全體教師,但現(xiàn)實是嚴峻的,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當我們看到學生體質(zhì)下降時,是否看到了學校體育的無奈,看到了體育教師的悲哀。盡管影響學校體育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太復雜,但許多體育教師就是在這種重壓下“未有犧牲多壯志,敢教體育換新天”地背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