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抬頭看天,低頭走路。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擁有兩種不同的姿態(tài)和風格。
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昂首挺胸信步走來,滿眼觸及的世界是那么新奇有趣。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像一塊海綿,總是渴望汲取得到更多。垂垂年邁的老者,躬身駝背,步履蹣跚,滿臉滄桑的皺紋,鐫刻了幾許歷史的風煙。他們常常停下來,低頭懷想過去的經(jīng)歷,敘說曾經(jīng)的往事。
在爬山的時候,我們有相似的體會,彎腰低頭,雙腿無力,無意周圍的鳥語花香,澗鳴泉響,只有不歇的腳步和“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把我們帶向前方,等到踏上峰巔,我們極目望去,來時的盤山小道和林壑間的優(yōu)美風光,竟然搭配得別樣的迷人。原來出發(fā)的起點和落腳點,連接的是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在那些埋頭苦讀的歲月,寒窗伴著燈火,從白紙黑字的書本上,我們嗅出一縷縷心曠神怡的墨香,陶醉于知識的魅力,震撼于真理的價值。這時,低頭是一種積累,讀累了,眼睛疲倦了,與好友的神侃,縱論天下事,抑或“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時,抬頭是一種休息。
我們知道,田里干活的人,低頭勞作灑下的汗水,澆灌著秋天五谷豐登的收獲??梢哉f,低頭是一種耕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仰望日月星辰的運轉(zhuǎn),摸索出忙閑有序的節(jié)氣規(guī)律??梢哉f抬頭是一種總結(jié)。
著名雕塑思想家,坐在石頭上陷入深深的沉思,他在想什么,是關于人類的終極意義?還是自己的命運究竟能否把握?風雨不動的樂山大佛,笑吟吟地屹立千百年,他在看什么,是山水風物的變遷世故?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抬頭是一片燦爛的星空,低頭是一方深沉的土地。抬頭和低頭,這一仰一俯之間,蘊藏了多少無竟的故事的演繹。我們何不在千回百轉(zhuǎn)的過程中享受生命的所有起起落落?
教師點評
原來“抬頭”與“低頭”都是走路的一種姿勢,只不過人們的“目光”不同,所以對待自己所處的“位置”也不盡一樣。作者先用辯證立意,通過年輕人與老者、起點和落腳點、埋頭苦讀者和耕作者對待目光的不同反應,說明二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再深入開掘,“抬頭和低頭,這一仰一俯之間,蘊藏了多少無竟的故事的演繹”,從而把兩種“目光”所帶來的“位置”表達的結(jié)果告誡了人們,讓我們正視“目光”用正確的目光面對,才有應有的“位置”!
(侯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