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龍
不知為什么,緣分總愛和背影密不可分。而背影,似乎總是需要人們去目送。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目送》里,分別描繪了對愛子和父親的三次目送。其中,各有兩次“背影”值得品味。朱自清的《背影》無數人都拜讀過,感情真摯,文筆細膩。那么龍應臺又是怎樣描寫“背影”的呢?
“母親愛孩子并不是道德,它是更為本能的、更為純潔的自然愛。人類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比毡局骷椅湔咝÷穼嵑V的名言,貼切地表達了龍應臺對兒子華安的深厚感情。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重點描繪了愛子兩個刻骨銘心的背影。一,兒子第一天上小學時的背影?!叭A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比A安剛剛離開了盡情玩耍的幼稚園,進入小學校園這個充滿陌生感的新天地,自然舍不得母親。所以,他才會“不斷地回頭”,和母親依依難舍地相望。而作者也是放心不下,看著愛子的瘦小背影,遲遲不愿轉身離去。這一幕的確是司空見慣,感人至深。
二,十六歲的愛子在機場的背影。十六歲,這是一個多夢多思的年齡。十六歲,早已遠離了幼稚,但距離成熟還有一段漫長的旅程。十六歲的華安就要去美國了。常言道,兒行千里母擔憂。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但做母親的又怎能不擔心,怎能不牽掛?所以母親親自送子到機場。然而,接下來的卻并不是影視劇中常見的母子離別的感人場景。這一次華安的背影并沒有像初進小學時那樣頻頻回頭,戀戀不舍,而是拿起了護照后,背影“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蛟S,他感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就不像從前那么依戀。此時此刻,他大概絲毫沒有顧慮到母親的牽腸掛肚。
前后對比,異常鮮明。從戀戀不舍到非常冷漠,從小朋友到中學生,也許正是年齡的變更,導致了兒子對于母親感情的明顯變化。
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不僅對比愛子的兩個背影,還拿父女之情和母子之情進行類比。羅素曾經說過:“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他周圍的環(huán)境中得到溫暖,而這種溫暖只能來自父親的愛?!边@句話足以顯示父愛的巨大益處。文章的第二部分,細致描寫了父親的兩個背影。
父親開著廉價的小貨車送女兒去大學,然而,僅僅為了女兒的體面,他卻不敢把車停在大學的正門,“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臨走時向女兒說對不起,只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倍畠耗?,只能目送父親的背影駛出窄巷。讀到此處,不得不欽佩龍應臺女士那出類拔萃的細膩筆風。區(qū)區(qū)一個動作,一句話語,就能夠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而這一段恰恰是全文最動人、最感人的一幕。
父親住院后,每周女兒都去探望。一次,女兒默默注視著父親輪椅上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門后。這是女兒對父親的苦苦依戀,因為他的生命在倒計時。一個注視,就讓讀者熱淚盈眶。
對于作者而言,兒子的兩個背影和父親的兩個背影一樣,都是難以忘記,但前者明顯不如后者感人。在緬懷父親的同時,作者又想對愛子說些什么?對于緣分,似乎只有在失去之后,人們才會加倍地感懷,全心地回憶。
背影,也許不必追,但又怎能忘?朱自清把“背景”寫得無與倫比,而龍應臺也通過“背影”,細致入微地詮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抓住背影,就等于抓住了親情的細節(jié)。著名作家的過人之處,往往體現(xiàn)在如何把握細節(jié)上。這一點,值得我們在寫作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