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專題解讀
從嚴冬的冰凌起航,我們追尋春天的蹤跡。昨日還枯黃的草地,何時出現(xiàn)了綠色,我只能在遠處耐心地眺望;天空中厚重如鉛的云朵,何時變得薄如紗綢,在這溫暖的舞臺上舞蹈一番,詩意的雨水便悄然落在了我們的雙頰。還有花朵,還有斜陽……都來趕赴一個春天的盛會。最忙碌的還是那些詩人詞人,他們將春天的蹤跡挪移到稿紙上,于是,一個個詩意的春天從歷史中走來——
一
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賞析
我要說,春天是從韓愈這首詩開始的。
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dāng)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暖意??墒钱?dāng)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能如此細致入微地捕捉春天蹤跡的人一定是一個最喜歡春天的人。如果心中沒有一片濃郁的春色,那么,如何能這樣理解春天?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素淡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shù)美。
練習(xí)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表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談?wù)劇白睢?、“絕”二字在詩中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小雨、小草。表現(xiàn)了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
2.將象征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與晚春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進行對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愛。
二
淮中晚泊犢頭
[宋]蘇舜欽
春陰垂野草青青,
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滿川風(fēng)雨看潮生。
賞析
春天,對于不同品性不同心境的人,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態(tài)。
作者是在行駛的船上,看到春天的。春云布滿天空,灰蒙蒙地籠罩著淮河兩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與空中陰云上下相映。這樣陰暗的天氣、單調(diào)的景色,會叫遠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邊不時有一樹野花閃現(xiàn)出來,紅的,黃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鮮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即使有一兩樹春花,這樣的春天景色也不會是宜人的,何況接著又有風(fēng)雨。
天陰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風(fēng),眼看就會下雨,要趕到前方的碼頭是不可能的了,詩人決定將船靠岸,在一座古廟下拋錨過夜。果然不出所料,這一夜風(fēng)大雨也大,呼呼的風(fēng)挾著瀟瀟的雨,飄灑在河面上,有聲有勢;河里的水眼見在船底迅猛地上漲,上游的春潮正龍吟虎嘯,奔涌而來。詩人呢?詩人早已系舟登岸,穩(wěn)坐在古廟之中了。這樣安安閑閑,靜觀外面風(fēng)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豈不是很快意的嗎?
處變不驚而安閑,于苦難處而心平靜,這是人生的一種絕高的境界。對于人生而言,在經(jīng)歷了滄桑之后,到了生命的秋冬季節(jié)存有這樣的春天意境,是不是一種充盈的幸福呢?這種境界和詩人的性格不無聯(lián)系。蘇氏為人性格偏于豪放,詩歌中傳達出的情感信息與他在仕途上積極進取的欲望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有重要的關(guān)系。
練習(xí)
本詩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遠景近景結(jié)合,很有層次感,試作分析。
參考答案
詩中第一、二句寫遠景,寫蒼茫開闊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寫近景,交代時間已近傍晚,本來迷茫陰沉的天色更顯朦朧;第一、三句寫靜景,草色青青,春陰迷離,第二、四句寫動景,夜泊孤舟,看滿川風(fēng)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詩視角忽遠又近,有面有點,變換交叉,富有立體感。這種動中觀靜、靜中觀動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詩人與外界景物始終保持相當(dāng)?shù)木嚯x,從而顯示了一種悠閑、從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風(fēng)度。
玉樓春
[宋]宋祁
東城漸覺春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賞析
本文作者官至尚書,因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被人稱為“紅杏尚書”。這樣功成名就的人眼中的春天當(dāng)然會出現(xiàn)另外一種氣韻。
詞的上片,作者寫道:東城外面的景色,越來越美。湖面上棉紗一樣的波浪,負載著游船,承載著游客的歡樂。綠楊翠柳,茂密如煙,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輕寒。紅杏枝頭,蜂飛蝶舞,春意盎然。
下片作者感嘆道:人生的歡樂是多么少?。≡改们Ы饟Q一笑。其實作者看得很透,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只有健康的身體和愉快的心靈,才能伴人終生。所以作者注重當(dāng)下的感受:他端起斟滿的酒杯,邀請夕陽,勸夕陽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夠在美麗的花叢中多停留一會兒!
此詩可以說是對盛春的禮贊,不但有游客的喧鬧,紅杏的怒放,更有笑語歡歌,花顏美面,自然勝景和人生厚遇結(jié)合,這真的是得意者的春天。這樣的春天也許是人人企求的,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是人生得意的作者也流露出歡樂難在、春光易逝的感慨。春天畢竟是四季中短暫的一季,唯其美好,才當(dāng)享受珍惜,唯其短暫,才要看淡繁華,回歸本真,即使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盛春,也要有一份“滿川風(fēng)雨看潮生”的準備。
練習(xí)
清代著名詩評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對其中的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作過如下評價:“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钡瑫r代的著名文論家李漁卻在《窺詞管見》里說:“此語殊難索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你認為哪位名家的評論更符合審美法則呢?
參考答案
王國維的評論更符合審美法則。這兩句寫初春景色不直寫春意,也不羅列春景,僅從“紅杏枝頭”取意,確實是“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它妙就妙在運用了“通感”。春景是可見的視覺范圍的畫面,而“鬧”是聽覺方面的感知,這里將無聲的畫面,變成了枝繁花盛之態(tài),又寫了群鳥競唱的情狀,于是,濃郁的春意就在這喧鬧的“紅杏枝頭”活現(xiàn)出來。這是把視覺藝術(shù)轉(zhuǎn)換成聽覺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奇妙效果。而李漁因為對宋祁的藝術(shù)匠心缺少內(nèi)在的審美心理的感應(yīng),體會不到外在的感覺器官能夠互通信息,所以不懂得“鬧”字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