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發(fā)全
【按】圍繞著劉發(fā)建老師的課例《將相和》(《人民教育》2008年18期),老師們在許多場合展開了熱烈討論。贊成和反對的聲音不絕于耳,人們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回應著這個課例,其中不乏精彩的觀點和言論。老師們不吐不快,討論迅速進入到語文教學的共性層面,演變成一次觀點激烈碰撞的教學事件。這恰恰是編輯們所樂意看到的學術(shù)氛圍。于是我們編發(fā)出“討論與爭鳴”系列,期待著用民主、開放的立場沖擊更多教師的專業(yè)神經(jīng)。
劉發(fā)建老師執(zhí)教的《將相和》,整個教學流程打破“主題先行”的秩序,值得喝彩。
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一旦主題先行了,孩子們創(chuàng)新學習的大門便就此關(guān)閉。特別是白話文的教學,主題是藏不住的,愛國的一看便知是愛國,思鄉(xiāng)的一看便知是思鄉(xiāng),母愛的一看便知是母愛。于是,白話文教學主題先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對于兒童來說,這些看似一目了然的主題思想,實際上并非是源自兒童的閱讀理解而獲得的生命體驗。如閱讀《將相和》,他知道了胸懷大局,卻未必胸懷大局。不論文本中的壞人好人,英雄狗熊,他們的一切都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身上,這就是人性。閱讀中的人文發(fā)現(xiàn),即教學的資源。
劉老師曾說,“教師閱讀文本的方式和學生閱讀文本的方式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教師一般都是從某個‘已知的概念出發(fā)來閱讀文本,是一種‘求證閱讀,而孩子的閱讀很大程度上是從‘未知的概念出發(fā)的,是一種‘發(fā)現(xiàn)閱讀。”由《將相和》這節(jié)課,看得出劉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力求讓兒童自己去閱讀,去發(fā)現(xiàn),由此喚起他們的閱讀快感體驗,而后才讓其在通達文字上精煉傳神的技法。
當下,“主題先行”的“求證閱讀”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其背后的“實用主義”卻妨礙課堂閱讀,只是讓學生從已知到已知,進行除了訓練還是訓練式的求證,這很容易帶給孩子傷害———學習是如此苦悶乏味,一點也感受不到閱讀的快感。所以,我們應積極反思“教什么”和“怎樣教”,探索改進的辦法。
《將相和》一課,一改傳統(tǒng)教學流程,在開課時并不先引出本課的主題,讓學生在讀中去“求證”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廉頗將軍“知錯就改”的品質(zhì),而是引導學生抓住文本,親近文字,親近閱讀,最終喚醒隱藏在兒童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為此,可以肯定地說,劉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所作的嘗試,是很有意義的。
關(guān)于“為什么教”,《將相和》一課的回答十分明確———力求做到兒童本位,以兒童的方式學語文,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劉老師始終自覺地朝著兩個方向在努力:一是“尋找生命的共同點”。在“學生”與教材文本人物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孩子順著這座橋梁,理解故事“拿城騙璧”、“澠池相逼”、“負荊請罪”,進而引發(fā)情感的共鳴,生命的共振,最終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讀出自己”。二是抓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按照兒童的學習心理來進行教學。他引導孩子抓住學習內(nèi)容去發(fā)現(xiàn),從未知到已知,讓學生親歷從“感受故事”到“思考故事”,再“研究故事”,最后由自己來“言說‘和文化”這樣一個充滿智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