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杰
說起唐朝宰相蘇味道(648~705),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可提及他的后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絕對是家喻戶曉。可蘇味道之所以能青史留名,并非是因為其后人,而是與兩則成語有關(guān)。
一則是“火樹銀花”,出自蘇味道的名作《正月十五日夜》。
據(jù)《大唐新語》記載,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在元宵之夜,皇家會征用大批人力、物力張燈結(jié)彩隆重慶祝。長安城中要扎起高達二十余丈,號為“火樹”的燈柱,還要點燃五萬多盞彩燈,通宵燈火齊明。元宵節(jié)前后三天,城門大開,夜不戒嚴,君臣同樂,普天同慶。
面對這樣的盛況,數(shù)百文士都賦詩以記其事。其中以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日夜》為最佳:“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騎皆穰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塥莫相催?!比姞钗飩魃瘢煤啙嵕?shù)恼Z言,將長安城元宵之夜燈火輝煌、歌舞升平、興會淋漓的情景描繪得細致入微。詩歌律對精切、格調(diào)清新,是初唐比較成熟的五律。這首詩與蘇軾的《守歲》、王安石的《元日》均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描寫民俗節(jié)日的經(jīng)典名篇。
據(jù)記載,蘇味道從小聰穎過人,9歲時即能題詩作文,弱冠之年便金榜題名,為左金吾將軍裴居道做謝表,“援筆而成,辭理精密,盛傳于代”(《曰唐書·蘇味道傳》),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在詩歌方面與李嶠、沈儉期、宋之問同為中國古代格律詩的奠基人。因此,蘇味道可算是初唐文壇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铩?/p>
另一則是“模棱兩可”,典出《舊唐書·蘇味道傳》。
武則天當政時期,蘇味道三度拜相,居相位9年。他熟悉典章制度,上朝言事從不帶奏章,只憑口頭稟報、侃侃而談。但他出任宰相數(shù)年,為明哲保身,只是一味地屈從附和、取容于世、察言觀色,從不多說話、亂說話。他曾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摸棱以持兩端可矣?!币簿褪钦f,做事不可決斷明白,要是意見表達得太清楚,萬一出點錯誤,就會讓人抓住把柄,最明智的做法莫過于模棱兩可、含含糊糊。因此,當時人送他個外號,稱之為“模棱宰相”。
何謂“棱”?一根方柱有四棱,“摸棱”就是說用說摸任何一棱,皆可同時摸到方柱的兩面。后人將“摸棱”演化為“模棱”。蘇味道“摸棱以持兩端”,就是為人做事要左右逢源,對待問題不置可否。
為官處事“模棱兩可”,為此蘇味道常為后人詬病。但是從詩文才氣來看,他并不是酒囊飯袋之徒,能官至宰相也絕非平庸之輩,可為什么落了碌碌無為的“模棱宰相”之名呢?這其中確有難言的苦衷。
蘇味道任宰相時,正值武則天執(zhí)掌天下。用柏楊先生的話說就是:“南周王朝是一個赤裸裸的特務(wù)政權(quán),建立在酷吏主持的詔獄系統(tǒng)之上,名義上是武則天在統(tǒng)治,實際上是酷吏集團在統(tǒng)治。”(《中國人史綱》)處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中,加上身邊有一群受主子驅(qū)使、叫咬誰就咬誰的瘋狗,“其時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談;官員入朝,常密遭逮捕,家中再也不知道消息,因此官員入朝,即與家人作別:‘不知復相見否?”
《唐政要》記載,整個唐朝歷經(jīng)209年,共有21位皇帝,前后共有524位宰相殿前效力,其中武則天朝宰相最多。如果從唐高宗時武皇后享有“決百司奏事”(實際上掌控大唐政權(quán))算起,到中宗被廢,睿宗時垂簾聽政,直至自己臨朝稱帝,五十多年里,武則天共用了163個“內(nèi)閣總理”,占到唐朝全部宰相的三分之一。
據(jù)統(tǒng)計,武則天用酷吏實施特務(wù)統(tǒng)治期間,宰相被貶斥和被殺的占了十之六七?!顿Y治通鑒》中記載:“太后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室貴戚數(shù)百人,次及大臣數(shù)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shù)?!?/p>
蘇味道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殺戮成災(zāi)、人人自危的恐怖環(huán)境中,要想不“模棱”,確實得先摸摸自己的腦袋長結(jié)實沒有。
專制政權(quán)歷來就是一個扭曲人性的黑洞,它通過人身依附和人身控制,使人既喪失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又喪失獨立的政治地位,進而扭曲人性,異化人的本質(zhì),使之成為俯首帖耳的馴服工具。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沒有獨立的政治、經(jīng)濟權(quán)利,何談獨立的人格精神?用老百姓最通俗的話說是:“沒有肚皮,哪里來的臉皮?”所以,我們在譴責蘇味道的時候,更應(yīng)該譴責那個異化人性的專制社會。
蘇味道為保項上人頭和頭頂上的烏紗帽,處處謹小慎微、瞻前顧后,唯恐得罪哪一方權(quán)貴,所有心思都消耗在人事方面的周旋、調(diào)和與折中上,甚至還不惜曲意逢迎他人。唐中宗復位后,他隨即被貶為眉州刺史,最后死在任上。其后人一支留在眉州,300余年后乃有“三蘇”名貫京華,也算是詩人蘇味道的流風余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