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平
那年年末的一天,攝影家李志雄在翠湖邊朋友開的影友沙龍休息,閑聊間發(fā)現對面翠湖邊有位老人在喂海鷗,他的喂法和別人不一樣:他不是拋撒著喂,而是把食物擺放在欄桿上,看著海鷗吃完。和朋友聊起來,才知道這位老人經常來喂鷗,10年來一直沒有間斷過,很多人都認識他。李志雄憑著自己對藝術的敏感,明白眼前這位老人將是非常重要的拍攝題材。于是,便帶上相機走過去和老人聊天。開始,老人對他毫不理睬。李志雄并不因為老人態(tài)度的冷淡而冷卻了自己的藝術熱情,通過不斷接觸終于使他們成了朋友。老人緊閉的心扉對他敞開了,講了自己坎坷而凄涼的身世;老人還告訴李志雄:有許多紅嘴鷗已成為他的知己,他隨時都可以把它們喚來。老人還說:去年有一只他取名為“小寶”的紅嘴鷗,在他頭戴的帽子上反復停落了三次,并不停地鳴叫,不停地在他周圍翻飛,但當時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來才明白了,“它這是在向我告別?。〉诙晁驮贈]有飛回翠湖來了!”有一次,老人正在喂鷗,旁邊一個打扮得流里流氣的男子瞅準了,便伸手在欄桿上捉住了一只紅嘴鷗并得意地哈哈大笑。李志雄親眼目睹:此時的老人如同暴怒的雄獅撲了上去,出手揪住男子的領口,發(fā)出了一聲雄獅般的怒喝:“給我放手!”在周圍欣賞老人喂鷗的人群也紛紛指斥這男子的劣行,男子嚇得面如灰土,趕忙放開紅嘴鷗,便灰溜溜地跑了……
李志雄結識了老人后,就經常到翠湖來看望老人和紅嘴鷗,可是不久,李志雄發(fā)現有幾天沒見老人了,心中很是惦念。突然有一天,他看到老人穿著一套簇新的手縫的衣服步履蹣跚地到翠湖來喂鷗。老人很虛弱,坐在翠湖邊喂鷗時,身體彎成弓樣的曲線。老人對李志雄說:“這幾天病了,3天只吃了一碗面,今天覺得好些了就來看海鷗,心里總是牽掛著這些可愛的小精靈。”當時,李志雄拍完照也沒覺察出什么,第二天老人沒來,第三天也不見老人,第四天李志雄突然冒出個念頭——老人可能出事了!于是,便立刻買了些滋補品去看望老人。誰知已經晚了,老人已在頭天晚上離開了人世!
老人的屋里,只放得下一張床,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是6個雞蛋和一小袋面粉,那是弄來給海鷗吃的。老人的鄰居包師傅介紹說:老人平時生活很節(jié)儉,他喜歡聽京戲,但10多元錢的收音機都舍不得買,只是在包師傅收聽京戲時請他把聲音放大一點兒。據化工廠退管辦的師傅介紹說:老人30多年了從不報銷醫(yī)藥費,去世前僅是患了感冒。老人的床前掛著一張很小的海鷗照片,聽說那是他花了3元錢請翠湖公園照相的人幫忙拍的??粗@張照片,李志雄禁不住陣陣悲痛:自己答應過老人的兩件事,一是要送他一套他與海鷗的全套照片,二是要帶他去看海鷗睡覺的地方,因斯人已去而爽約了!
回來后,李志雄把為老人拍攝的最后那張照片放大到24英寸后帶來翠湖邊為老人舉行了一個追悼會,很多人都從照片上認出了老人,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簽名,把照片所有空白的地方全部簽滿了。最奇怪的是,海鷗們在老人遺像前久久地整齊肅立著不愿離開,目睹了此情此景的人們都紛紛落淚。當李志雄和朋友們要拿走照片時,海鷗們都撲了上來,翅膀幾乎要扇著人。李志雄和朋友們給老人送行時,好多素不相識的人都趕來了,他們來到殯儀館,沒有悼詞,沒有哀樂,他們把這張簽滿了名字的照片放在老人的懷里,陪老人一起化為了灰燼。
李志雄為海鷗老人拍下的那組照片,使他奪得了第六屆新聞獎“人與自然”金獎。“老人與鷗”的故事隨著珍貴的影像便永遠留在了人間。每次他把這個刻錄的片子放給學生們看時,學生們都會哭成一片。人們怎么能不哭呢?在老人悲愴而壓抑的生命歷程中,他將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寄托在海鷗這個大自然的精靈身上,他只想回歸自然,回歸和諧。這位小人物閃耀著人性美光環(huán)的人生故事激起了所有小人物廣泛的共鳴。
(紫霞摘自《青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