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 國
張良1963年生于人杰地靈的泉城濟南,常以千山為號。
他屬于一個天性使然的畫家,七八歲時所畫的玻璃幻燈片便吸引了兒時的伙伴們,不惑之年的他依然是童心未泯,以看書、畫畫、交友為樂,雖苦猶樂于平淡天真的趣味之中。濟南濃厚的文化積淀,給了他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他喜歡中國山水畫,20余載醉心于筆墨耕耘,樂此不疲,樂在其中。他先從技法學起,在不斷學習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的過程中,逐步體會點、線功夫的重要作用,為此他付出了艱辛的汗水。臨摹傳統(tǒng)日揮夜思,苦苦追求,堅信勤能補拙的道理,20多年如一日,沿著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脈絡,大量溫習宋元名作,對董源、范寬、趙孟、元四家尤其鐘情。
作為畫家畢生追求用筆的功力,這些年來,他大量溫習歷代名碑、名帖,并且碑帖兼學,既吸收碑書的金石之味,也以帖學的文氣為滋養(yǎng),在大孟鼎、張遷碑、《蘭亭序》、顏真卿的《勤禮碑》上下了不少工夫,逐步認識到書畫同源之理,在一波三折圓轉變化過程中,尋求穩(wěn)重而流暢、柔和而雄沉的點線韻味,這就是點線的抽象美因素。
中國的繪畫藝術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技法,二是風格,三是修養(yǎng)。風格修養(yǎng)的形成是磨礪的結果,蘊含著對畫家在傳統(tǒng)國學上的要求,文化修養(yǎng)對作品的趣味、風格起著主導作用,比如說山水畫的境界表現為尚,“天人合一”是山水畫境界的最高追求,求精神與大自然相結合。他多年來堅持“上山下鄉(xiāng)”,寫生足跡遍及太行山、泰山、沂蒙山、嶗山等。經多年探討,他發(fā)現了美在自然,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景色里,隱藏著美感基因,借景抒情才是畫家所不懈追求的目的。他熱愛生活,擁抱生活,在創(chuàng)作中攝取生活素材,在反復推敲的基礎上,畫了一些以生活為素材的山水畫作品,洋溢著對大自然的情感,筆法道勁、墨色清潤,充分發(fā)揮水和墨在山水畫上的特殊效果,逐步形成了他的繪畫風格,重傳承,重墨潤,重對比,把中國畫對偶性基因,運用到畫面的分布,筆墨、虛實、藏觀、疏密等對應統(tǒng)一的理念之中,追求畫面多種因素的發(fā)揮與融合,他的畫可嚼可品。
中國文人畫崇尚情景交融,以形寫神的含蓄之美,他在米家山水和黃賓虹的作品里感受水墨真諦,畫面渾厚流動之美,也是他的追求、玩索的境界。
他為人率真、誠厚、不事張揚、安貧樂道,寂寞耕耘硯田,他的畫得到了學者專家的好評。他在努力把傳統(tǒng)技法與寫生融匯,他常說:形象也好,筆墨也好,達到境界為尚。
張良現為中國農工民主黨前進畫院副院長,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會員,作品曾多次獲全國、省市畫展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