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作為一種道德修養(yǎng),“慎獨”最早見于《禮記》,它說:“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睎|漢人鄭玄曾注解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睂Υ?,劉少奇同志曾解釋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今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辭?!罚?。
請以“慎獨”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寫作指導】
“在無人注意的時候”、“在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這篇作文借話題向我們提出了靈魂的拷問。話題理解的關鍵是《辭?!分械慕忉尅爸斏鞑黄垺彼膫€字,也就是說,即使在無人關注時,我們做事也要小心謹慎,一絲不茍。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格才是高尚的,我們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這是簡單層面的理解。再往深層看,“慎獨”其實是道德修養(yǎng)范疇的問題,強調自我審視,一旦法律失去作用時,“慎獨”對人格操守的凈化作用更為強大。話題較適宜寫作思想性較強的隨筆類,當然,善長邏輯思維的同學也可寫成議論文。
【佳作點評】
莫使有塵埃
柯歆蕾
《佛經(jīng)》里有這樣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如果心是明鏡臺,那么慎獨便是最好的一種修養(yǎng)與態(tài)度,讓它永遠都不會有塵埃。
慎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在當下紛亂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里,權力的平衡與制約只能阻止部分罪惡的發(fā)生。當權力失去制約時,慎獨便是精神最好的“防腐劑”。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彩票站的老板某天受彩民之托,墊錢替他買了一注彩票,不料中了頭獎,而那位彩民卻并不知情。這位老板僅僅是一個并不富裕的個體戶,他完全可以選擇隱瞞事實把獎金占為己有。因為除了他之外,沒有人知道這件事的全過程。經(jīng)過一夜的思想斗爭,他還是選擇用慎獨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件事。獎金回到了那位彩民手里,而良好的信譽卻讓這個彩票站成了彩民們爭相光顧的地方。因為選擇了慎獨,那位老板收獲了心靈的自由和來自別人的難得的信任。
另一個故事卻恰與之相反。一位學生對圖書館里的一本書愛不釋手,卻苦于無法買到它。終于有一天,他利用幫助圖書館員整理書籍之際,趁所有人不注意帶走了那本不屬于他的書。此后他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老師同學們叫他,他都以為是“東窗事發(fā)”。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去圖書館,更不敢見管理員。畢業(yè)離校后,他申請到外地工作。最終,他把這本書寄還了母校圖書館,署名是:一個不能自我監(jiān)督的人。那本書不過十幾元,最多幾兩重,卻成了他大學時代壓積于心頭的大山。不能慎獨,讓他的心靈承受了難以負荷的重量。
博大精深的國學歷來講究人心的修養(yǎng),“慎獨”出自于《禮記》,收錄于《辭?!?,卻與《佛經(jīng)》上的箴言不謀而合。自己的心靈是最寶貴的明鏡臺,不要輕易地看輕它,不要隨意地玷污它,在有人監(jiān)督的時候要珍惜它,在一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慎重地對待它、保護它。
慎獨是祖先幾千年前的教訓,歷久彌新,同樣適用于今天這個復雜的社會。慎獨源自人心的堅持,在歷史的長河里、在無垠的宇宙中永遠散發(fā)出它獨特的光芒。慎獨是社會最好的凈化物,慎獨是和諧世界前進的力量。
時時記得用慎獨來拂拭我們的明鏡臺,用慎獨讓心靈永遠遠離塵埃。
[點評]作者的識見是同齡中少有的:如果心是明鏡臺,那么慎獨便是最好的一種修養(yǎng)與態(tài)度。權力的平衡與制約只能阻止部分罪惡的發(fā)生,當權力失去制約時,慎獨便是精神最好的“防腐劑”。這些思索,顯示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關注,顯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寫作上,作者以佛教的偈語切入,并敏銳地捕捉到了佛教與國學的共通之處,目光犀利。論述上,作者正反結合,事例典型,有以少總多之效果。
圣獨
黃江南
古往今來,曲高和寡,圣人寂寞。為何?高尚的情操往往只有幾人擁有。有時,圣人與凡人只在一字之差的區(qū)別,如“慎獨”與“茍獨”。寥寥圣人因慎獨而圣獨,蕓蕓凡人卻仍在茫然。
慎獨者,視獨處與眾處一致,一貫保持謹慎不茍的品質。而茍獨者則不然。
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佛教的文章。講的是禪師每天深夜打坐冥思。一日,小沙彌在禪師講禪時問道:“師傅,您白日打坐冥思為我們樹立榜樣即可,為何深夜依舊呢?”禪師笑而不答,反問沙彌:“你用什么打坐?用什么冥想?”沙彌茫然。是心,禪師用心在苦行佛海。所以打坐也罷,冥想也罷,都是在為心而做,那又分什么眾行與獨行呢?白日與眾打坐,深夜獨自打坐又有何不同呢?
也許禪師并不是圣人,但禪師的心早已成為圣人的心。因為一顆慎獨的心怎能不為“圣”呢?然而,真正一心向佛,獨處眾處都能苦詣佛學的禪師,又有幾個?噫呼,圣獨!
孔子與眾學子講學時,能持翩翩君子之風度,思索世間之學問,是一個令人敬仰愛慕的師長形象??鬃营毺?,又為何呢?孔子獨自面對大河,仍不失謹慎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有感時間的流逝:逝夫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位兩千年前的圣人早已向我們“感嘆”了“慎獨”。真不愧為鮮有的思想家?!吧鳘殹闭撸オ氁?!
然而,到了今世,能真正慎獨的人已少之又少了。更多的是眾人面前治學嚴謹,別人監(jiān)督工作認真,而背后獨處時便胡亂一氣的人。如光鮮的政客暗地里貪污,如老師眼中的三好學生出校后隨地吐痰。也許太多人都在因他人而生活,而非因心而生活。
為他人而活者為茍獨,追求表面的虛華與名利;為自己的心而活者為慎獨,追求真正的修身養(yǎng)性。于慎獨者看來,眾處時與獨處時無異,是否謹慎不茍,與有無旁人注意根本無關,因為他們的行為是用自己的心來見證的。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于寂靜的曠野發(fā)出獨自的感嘆:無限的空間與沉默使我恐懼。我想這位哲學家是圣人,因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眾處時獨處時他都能堅持藝術的哲思,保持一顆謹慎的心。
圣人為能慎獨者,而慎獨者寥寥數(shù)幾,故圣獨。獨,無畏也,寧為寥寥禪師,不為蕓蕓沙彌也。
[點評]這位作者讀過很多書,并且很善于思索。“圣獨”、“慎獨”、“茍獨”三詞,僅一字之差,但內在含義有天壤之別。作者從老禪師說到孔子,說明慎獨之不易,真正的“慎獨”者堪稱“圣獨”,這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在論述了古代“圣獨”后,作者感嘆時下的“茍獨”,“茍獨”者的本質是因他人而生活,而非因心而生活。短短的篇幅,作者將學者要長篇大論的概念闡述得深入淺出,通俗明白,很見作者的寫作功夫。
做自己的藤野先生
葉湛
曾經(jīng)試想自己能同武則天般站在眾人之巔張開雙臂。而幾次試想都讓我很是失望:因為我敗給了自己,因為我控制不住自己。
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說:我每次看到書桌前的那張先生的照片,就好像在鞭笞自己,于是低頭繼續(xù)寫那些為人不齒的文章。魯迅先生所說的便是他律,而那一低頭的動作便成了自律。他可以在獨處,甚至是長時間的獨處時選擇堅持,選擇走下去。
不同于先生,我喜歡吳儀的“慎獨”。她并不是真正的獨處,而是周旋于各色人群之中,她堅持自己的風格。曾經(jīng),她不被人理解,畢竟,身為一個女子,高處不勝寒。而高處獨處的一個女子做到慎獨又是多少的艱難。
而她在離任時將這種慎獨以另一種方式保持了下去——“你們忘了我吧”。這便是自我完善,這便是一個大氣的女政治家的不凡。她做到了。
又如那個十年如一日在大山中孤獨行走的送信人,又如那個堅守在個人的哨崗上不知疲倦的軍人。他們或許不被人銘記,他們或許不渴求浮名,他們只是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忘了自己是一個什么人。
而我,又是一個什么人呢?我問自己。
我沒有藤野先生的鞭笞,我沒有吳儀的堅毅與不凡,我更沒有那種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那種——慎獨。
畢淑敏說過:一個人時,你該閉上眼忘了自己是一個人。而當再次睜開雙眼,你或許不經(jīng)意地成就了一個人的孤獨與光榮。我喜歡這句話,亦如喜歡畢淑敏一樣。我想或許我沒有那般這般優(yōu)秀的品格,而我可以做的,就是——忘我。然后,慎獨。
忘我,又該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
是梵·高的沉醉,而不是尼采的瘋狂;是李白的灑脫,而不是仲永的自負;是忘了自己存在,而不是像那只學老鷹俯沖下去捉羊的烏鴉,忘了自己是誰。
我,可以成為自己的藤野先生。也許我沒有必要負荊來修煉自己,但我可以選擇該有的人生。
如果有來世,我仍愿是女性,因為這個性別的困苦與煎熬,因為這個性別的堅韌與慈悲。而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我愿意選擇慎獨。
[點評]文章以“做自己的藤野先生”為標題,化用魯迅先生的名篇題目,說出了自我監(jiān)管的意愿,新穎別致,靈動活潑。文章的行文也很靈動:“我”控制不住自己,常會想起魯迅的他律(亦自律),想起吳儀的堅毅與不凡,想起送信人與軍人的不知疲倦……于是,作者希望自己學學畢淑敏:閉上眼忘了自己是一個人,成就一個人的孤獨與光榮,然后做到慎獨。讓自己用沉醉、灑脫、慎獨來對待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作者單位:浙江臨海臺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