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星甫
楊秀峰(1897— 1983),字秀林,誕生于河北省遷安縣楊團堡村一個書香門第。早年攻讀中、高級師范學校,做過中學、師范學校教員,乃至大學教授。曾留學法國、蘇聯(lián),通曉法、英、俄等語言。戰(zhàn)爭年代曾任冀西抗日游擊隊司令、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主席、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高等教育部部長、教育部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八屆中央委員。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楊秀峰于1910年考入灤縣直隸第三師范學校,刻苦勤奮,成績名列前茅。受民主革命的影響,他不顧家庭的反對,斷然剪掉了辮子,并動員家庭成員都剪掉這個精神枷鎖。其間,在學校組織同學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校方開除,袁世凱斃命后才得以復學。他對封建禮教深惡痛絕,故對其父尊崇舊禮教,虐待其母頗為反感。
1916年夏,楊秀峰考入北京高等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先在預科學習一年,次年升入本科史地部。此時,正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又值我國新文化運動興起,各種思潮涌入,馬克思主義也很快傳入中國,而中國被列強侵入,國家處于危亡之時,學生思想活躍,愛國活動蜂起,楊秀峰追求真理,渴望挽救祖國的命運。
他認為,只有一個好的體魄,才能挑起教育兒童的重擔,所以十分注意鍛煉身體,愛好體育運動,參加校足球隊,練球從不缺席,被同學們推為校體育會干事。同時,企望自立,經濟上不仰賴家庭的供給,于1918年夏申請休學一年,以籌劃學習費用。
是年暑假,家鄉(xiāng)楊團堡職業(yè)學校組織通俗講演團,在本鄉(xiāng)和附近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國民學校講演,達20余天。楊秀峰最為出力,痛陳封建統(tǒng)治和列強侵華之害,喚起國人之覺醒,深受聽眾的歡迎。秋后,到遷安縣師范講習所任教,在講化學課氯和氯化鈉時,學生反映不好懂。為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氯原子的反應,他去天津找到在直隸省工業(yè)試驗所工作的叔父楊十三,借了一套進行氯化試驗的器皿給學生做試驗,很受學生歡迎。不幸的是在一次化學試驗時發(fā)生爆炸,使他耳道受傷致聾。當時有人勸他不要冒生命危險自討苦吃。他卻不以為然地說:“教好課是每個教員的天職,只要學生能盡快掌握所學知識,讓我付出什么代價都心甘情愿。”他書教得好,且重視品格教育,師生們交口稱贊說:從未見過這樣好的老師。
1919年,北京爆發(fā)五四運動,在灤縣直隸第三師范授課的楊秀峰,發(fā)表愛國演說,聲淚俱下,率學生游行示威,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宣傳救國道理,被軍警打掉兩個門牙。北京師范大學的楊紹萱教授是當時的學生,就是受了他的影響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爆發(fā)后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是年秋,楊秀峰回到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復學,更加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尋覓拯救中國的道路,救國救民的思想在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翌年,楊團堡高級小學接受他的建議,組織了學生自治會,提倡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暑假,該校在操場舉辦露天講演30多天,楊秀峰為主要講演員,每天聽者眾多。講演內容廣泛,有對封建統(tǒng)治的鞭撻;有對帝國主義侵華罪行的揭露;有辛亥革命的意義;有救國救民的道理;有愛國志士的事跡;也有科學知識,平民教育的實行;等等。
1921年夏,他從北京高師畢業(yè),先后在各地名校執(zhí)教地理、歷史。無論在何所學校任教,都認真負責,教學方法運用自如,善于啟發(fā)和聯(lián)系實際,從不滿堂灌。且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言簡意賅,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他的學生曾說:“楊秀峰老師講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視直觀教學,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不僅深受學生歡迎,連省府督學也為之嘆服?!痹诤娱g省立三中受教于楊秀峰的劉皚風(原教育部副部長)回憶說:“他對教學工作嚴肅認真,有高度的責任感。他講課從不照本宣科,而是以淵博的知識,簡潔的語言,層次分明、生動活潑地進行講述。……更感人的是,他不僅傳授知識,同時也關心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钔瑢W們關心國家大事,樹立國民的遠大理想。他為人正直、平易近人,非常熱愛學生,處處作學生的表率?!睍r值國共合作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與其叔楊十三,利用假期,在本村小學辦起農民講習班,內容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農民運動等,以促進貧苦農民的覺醒。反抗舊社會,改造家鄉(xiāng),發(fā)展生產。講習班持續(xù)了3年。他還與楊十三一起,經多方籌措,將楊團堡高級小學改辦為既學文又學工的乙等工業(yè)學校。
1925年春,楊秀峰到通縣省立第六女師任教。他不拘泥于課堂和教材,熱心輔導課外活動。例如,他組織學生繪制歷史、地理圖表,舉辦展覽。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手,將祖國的山河走向、資源礦藏、氣候雨量、交通干線分布、城市的位置和特征以及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各朝的興衰、農民造反的原因結果、中國歷史重大事件年表、外國的侵略事件年表,躍然于紙上,琳瑯滿目,掛滿了兩個大教室。這次展覽,除本校學生參觀外,還吸引了通縣其他學校的學生,都是排著大隊而來。這一活動使同學們加深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了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們反帝愛國之情,振興中華之心。
他善于引導學生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指導學生的反帝愛國活動。1925年,上海發(fā)生“五卅”慘案,他無比憤慨地向學生們講述慘案經過、背景和掀起反帝運動的意義,并領導召開了通縣女師聲援上海反帝大會,上街游行示威,指導成立“滬案后援會”,到街頭講演、查封日貨,在通縣燃起了反帝怒火,鍛煉出一批先進學生,如楊秀怡、張雨蘭、孫文淑……他們走向社會進行愛國活動,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不僅如此,他還兩次在《晨報》發(fā)表文章,呼吁學校教職員“都來參加運動,作學生的指導者”,“才算對得起天職,才算盡了一份國民的義務”。
雖然他在女師執(zhí)教僅二年,卻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在他即將離開學校之時,學生們執(zhí)意挽留,竟連續(xù)三天關閉校門,設專人把守,唯恐他悄然離去,可見師生情感之深。
追求真理留學法蘇
1928年8月,楊秀峰在天津市教育局任科長,9月即轉任河北省教育廳第三科科長。年底,經人舉薦官費出國考察和留學,次年1月至8月在北平專事學習法文,9月登船赴法,在輪船上及其沿途,目睹弱小民族受壓迫的痛苦,深深刺痛了他,反帝熱情更加激蕩?!拔逅摹币詠硎芩x過的新文化讀物的影響,經過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親身體驗,把他的思想向前推進一步。10月到達巴黎,入巴黎大學社會科學院,先用一年的時間學習法語,繼之研究社會科學理論,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進步報刊,參加巴黎中國留學生的各種集會和一些理論上的斗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東方反帝同盟”,1930年3月成為共產黨員,負責黨的刊物《工人》的編印發(fā)行工作,并擔任東方反帝同盟的黨團副書記,后被選為法國共產黨中國語言組執(zhí)委。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公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他領導巴黎愛國華僑向日本駐法大使館抗議示威被拘捕,由于華僑和中國使館具保,乃被釋放。11月,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到比利時。
1932年2月,由法國共產黨經國際紅色救濟會送往蘇聯(lián)學習,3月就學于莫斯科列寧學校,以無比激動的心情加入了莫斯科五一勞動節(jié)的游行行列。在王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搞宗派斗爭,對不同意見實行高壓政策的情況下,他堅持真理,毅然支持受王明打擊的陳郁。王明一直坐鎮(zhèn)黨支部會議,強行批判陳郁,楊秀峰利用自己主持會議的機會,不顧王明的極力阻撓,讓陳郁在會上做申辯發(fā)言,說明了事實真相,伸張了正義。專橫的王明氣急敗壞,于是把楊秀峰放逐到遠離莫斯科的烏拉爾地區(qū)的加里工礦當電工,不幸被機器傷了一個拇指。他在工礦不僅學習、工作非常認真,而且對礦內的華僑做了許多工作,組織他們閱讀書報,講解國內形勢,他的講話生動,不說教,人們很愛聽。
次年12月被調回莫斯科,共產國際和中共代表團決定要他返回祖國。開始要派他去中央蘇區(qū),后因形勢變化,發(fā)生困難,改以公開形式回國,為此,要他在國外多走幾個國家,多逗留一些時間,以利找公開職業(yè)。隨之,被派往柏林參加德共中國語言組,5月到柏林,和該組成員分別進行了談話,對該組工作作了恰當評價,指出存在的問題,給當時的該組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3年12月至次年3月,又被派往英國倫敦,對英國共產黨中國語言組的工作做了詳盡的了解后回莫斯科匯報,使共產國際對該組工作有了較多的了解,并通過英共對他們予以表揚。該組除領導反帝同盟外,還組織了留英學生會、旅英華僑、工商學各界抗日救國聯(lián)合會、留英東北學生抗日救國會等。留英學生會還組織了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會”,在該會的一次集會上,楊秀峰以《中國法西斯的形成》為題的講演,引發(fā)了一場與國民黨右派學生的爭論,其焦點是“先安內而后攘外”問題,隨后召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會,反帝同盟發(fā)言的陣容是:臺上第一發(fā)言人于炳然,第二發(fā)言人王北辰,第三發(fā)言人涂長望;臺下漢語發(fā)言人楊秀峰及英語、粵語發(fā)言人。辯論伊始,反帝同盟便以嚴密的邏輯和滔滔的雄辯占了壓倒優(yōu)勢,對方軟弱無力、理屈詞窮、無招架之功,這場論戰(zhàn)曾轟動一時,被稱作“共產大戰(zhàn)藍衣社”。
紅色教授救國前鋒
1934年2月楊秀峰由英國乘船回國,3月下旬到達上海,等待接組織關系,未果。5月,搭船去日本,同國內朋友聯(lián)系找工作。10月歸國,先后在天津河北法商學院、北平師范大學、中國大學、東北大學等校任教授。開設了社會主義史、近世產業(yè)發(fā)達史、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政治史、國際政治、法俄革命史、政治經濟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社會主義思想史、現(xiàn)代政治問題研究、中國近世史、社會科學方法論等數十門課程。他奔波于平津之間,所授課程均從不同角度講授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剖析中國的社會性質及其所應走的道路,指出革命者的責任,啟發(fā)學生的覺悟。如:通過法俄兩國革命的比較,闡明十月革命的意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則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社會科學概論則講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政治經濟學概論則講《資本論》與《帝國主義論》。他論證精當,鞭辟入理,由淺入深,給人以啟迪,強烈地吸引著青年學生。許多外校學生也跑來聽他的課,教室里座無虛席,甚至教室外邊亦站滿了聽眾。
1935年5月,楊秀峰在北平師大作了題為《歷史動力學說之檢討》的學術講演。他用翔實的資料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作了系統(tǒng)的分析批判,使人耳目一新,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
楊秀峰講課簡明扼要,提供具有重要論斷的篇章,以提起學生研究的興趣,引導年輕學子讀更多的馬列主義原著。僅在講授社會科學方法論時,給學生開列的讀物就有《政治經濟學批判》、《費爾巴哈論》、《家族與私有財產及國家之起源》、《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等等中外文書籍64種之多。
次年,天津河北法商學院印刷發(fā)行了楊秀峰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講課提綱,第一部分為辯證唯物論,第二部分是將唯物史觀作為辯證唯物論的社會觀(即前述《歷史動力學之檢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中義特著文《珍貴的哲學文獻》介紹此書:“作者這本書,名曰《社會科學方法論》,實際上是唯物辯證法講義。雖然屬于高深的哲理,卻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將其精華編織于一嚴密的邏輯的體系之中?!彼J為這本書“可稱之為當時國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成果之總概括,代表了那個時代哲學發(fā)展的水平。同時不要忘了,這是在斯大林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和毛澤東《實踐論》、《矛盾論》之前所達到的如此高的水平,不能不使后來者肅然起敬”。
當時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中,日軍進關,直逼平津。廣大民眾要求抗日的呼聲日高。楊秀峰已不滿足于在大學課堂授課。他首先到覺悟的青年學生中去,通過講演會、時事座談會、同鄉(xiāng)會、政治學會、經濟學會、歷史學會等多種活動,分析時局,針砭時弊,引導學生掀起救國運動。是年秋,他讀到中共中央發(fā)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即與北平、天津的進步教授許德珩、張申府、徐冰、黃松齡等多次研究發(fā)動抗日救亡運動,并分頭與各校聯(lián)系。當北平學生在中共黨組織領導之下,發(fā)動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時,他在天津積極組織青年學生起來響應,領導了天津的“一二·一八”大游行,對聯(lián)絡各校學生的方法,游行的組織、路線、口號及注意事項等做了詳盡的安排。他不顧個人安危,自始至終走在隊伍的前列,對游行中發(fā)生的問題,及時指點解決的方法。制止了個別人想沖進日租界的冒險行為。游行之后舉行群眾大會,他提議成立天津學聯(lián)和發(fā)表天津學生抗日宣言,大家鼓掌通過。他向河北法商學院學生講話,稱道他們“不愧為李大釗學兄的同學,繼承革命傳統(tǒng),還應發(fā)揚光大”。他還與黃松齡負責組織了“華北文化勞動者協(xié)會”,于1935年12月19日發(fā)表《為北平學生運動宣言》,反對出賣華北,反對壓迫民眾運動,支持北平學生的救亡運動。
楊秀峰經常出席各校學生的時事座談會,學聯(lián)、民先隊等學生愛國組織,學生遇到什么問題或困難都樂于向他請教。當時,學生運動面臨如何發(fā)展下去的問題,學生們議論紛紛,他講解了建立廣泛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去做。他指出:掀起救亡運動代表了民族要求,是歷史潮流,但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克服種種困難,掃除障礙。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應趕快準備抗日戰(zhàn)爭。學生是愛國運動的先鋒,廣大民眾是救亡運動的主力,先鋒應與主力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為學生運動指明了方向。
以宋哲元為軍長的二十九軍駐守在平津河北一帶,宋兼任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后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耙欢ぞ拧边\動爆發(fā)之際,學生們喊出了“打倒?jié)h奸賣國賊宋哲元”的口號,冀察當局以木棍、皮鞭、水龍鎮(zhèn)壓學生,形成了愛國學生與二十九軍短兵相接的形勢。1936年春,劉少奇領導北方局工作,提出了爭取宋哲元抗日的策略,但不少學生運動骨干很難想通。為此,北平學聯(lián)舉行報告會,楊秀峰應邀前去講演,他分析了日、蔣(介石)之間及宋哲元與日、蔣間的矛盾。指出爭取宋哲元及其二十九軍抗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他的分析透辟入理,大家聽了心悅誠服,黨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為更多的學生骨干所理解和掌握。于是,學生們在天津的“五二八”和北平的“六一三”游行中喊出了“擁護宋委員長領導抗日”、“擁護二十九軍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平津”的口號,宋哲元對此表示滿意,并在1936年七月十五日(農歷)盂蘭節(jié)為長城抗戰(zhàn)烈士超度亡魂時,接受了學聯(lián)的挽聯(lián)。以后又接納北平學生參觀二十九軍演習。過去的對立情緒已經冰釋,學生們到二十九軍宣傳抗日受到歡迎。北平學聯(lián)等學生愛國組織為爭取二十九軍抗日做了大量細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對激發(fā)該軍在盧溝橋奮起抗戰(zhàn)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1936年暑假,北平學聯(lián)在西山舉辦夏令營,對廣大愛國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和愛國教育。軍警當局異常緊張,派出警察進行監(jiān)視和干涉,揚言要予以解散。楊秀峰遂建議夏令營不妨帶點灰色,以迷惑和麻痹軍警。于是學聯(lián)代表持他寫的信件,請張蔭梧來講演,警察署長和監(jiān)視學生的警察、特務都驚呆了。從此,緊張的形勢開始松動,夏令營活動繼續(xù)辦了下去,取得了成功。
楊秀峰以博雅學識和精湛的革命理論,給青年學生以思想啟蒙,贏得他們的崇敬,稱他為“紅色”教授。
楊秀峰通過指導學生做畢業(yè)論文,使學生深刻認識世界形勢,德、日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英國首相張伯倫對德國納粹的綏靖政策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等。如他所指導的河北法商學院政治系4個學生的論文為:《九一八后中國外交之總檢討》、《15年來英國外交方針》、《16世紀至18世紀之歐洲社會主義》、《戰(zhàn)后太平洋大事》等。
楊秀峰對馬列主義有精深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實踐家,一個戰(zhàn)士,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踐誓言和信仰。1936年初,他和許德珩、黃松齡、張申府等人,團結北平文化教育界人士194名,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救國會”。該會多次發(fā)表宣言和聲明,聲援學生愛國運動;呼吁全國民眾趕快團結起來抵抗敵人的侵略;決心“寧為自由死,不為奴隸生”。是時,楊秀峰任該會中共黨團書記。在文教界開展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爭取和團結了一大批文教界的學者、教授,還利用上層關系營救被捕師生,組織營救“七君子”。以后又負責領導成立了“華北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將各界民眾的救國團體統(tǒng)一了起來,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深入廣泛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五四”紀念會上,陶希圣、吳葆三指使毒打愛國學生,制造流血事件,又誣蔑愛國運動。楊秀峰挺身而出,在《北平晨報》發(fā)表義正詞嚴的《致陶希圣的公開信》,揭露陶希圣等以宣傳社會主義為招牌,而實際破壞學生愛國運動的面目,痛斥陶制造分裂,挑撥離間。同時,指導學聯(lián)組織“五四事件受傷同學后援會”,進行合法斗爭。一方面在報紙公開揭露陶;另一方面向北平地方法院控告陶、吳,使許多人弄清了事實真相。
楊秀峰冒著被捕和坐牢的危險,不遺余力地宣傳黨的主張,從事抗日救國運動?!捌咂摺笔伦儽l(fā),他又為援助二十九軍將士奔走。發(fā)動市民捐助沙袋,構筑工事,慰問二十九軍將士,救護傷病員。奉黨的指示,楊秀峰與張友漁、張申府找到二十九軍副參謀長張克俠(中共地下黨員),準備發(fā)動群眾修筑工事,幫助軍隊守城。
北平淪陷后,楊秀峰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脫下長衫,拋下不滿兩周歲的幼子,和夫人孫文淑一起,率領一批平津等地的愛國學生,赤手空拳來到河北省西部山區(qū)組建冀西游擊隊,任司令,人稱“師生游擊隊”,投入到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戰(zhàn)場。
責任編輯: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