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曼
神龍元年(705年),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人生的舞臺上完美地謝幕了。在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著兩塊石碑。西邊的那塊屬于唐高宗,上面刻著唐高宗的豐功偉績。東邊的那塊屬于武則天,八米的石碑高大巍峨,但是上面竟然一個字都沒有,這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
武則天為什么要立這樣一塊無字碑呢?人們給出了多種解釋。
第一種,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勞太大了,無法用文字概括。
第二種,恰恰相反,武則天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不敢寫出來。
第三種,武則天覺得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因此干脆留下一片空白。
這三種說法哪種合理呢?其實,這三種說法沒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這塊碑是武則天死后立的,和武則天本人的真實意志沒什么直接關系。那么,這塊碑為什么空無一字呢?這還要從中國古代的皇帝陵寢制度說起。本來,中國古代的皇帝陵寢是不立碑的。因為皇帝的功德太大了,不是一塊碑所能概括得了的。但是,武則天不是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經(jīng)常離經(jīng)叛道的人嗎?唐高宗死后,武則天覺得有必要表彰他的豐功偉績,因此就突破了帝王不立碑的傳統(tǒng),給高宗立了一塊碑,上面刻了一篇她親自撰寫的文章,叫做《述圣記》,表達了她對唐高宗的敬仰之情。這塊碑一立起來,馬上又成為新的傳統(tǒng)。武則天去世后,中宗李顯也想給她立一塊碑。
但是,選好了石頭,刻好了圖案之后,麻煩也就出現(xiàn)了。怎么評價武則天呢?武則天退位后,唐朝就進入了政局最動蕩的時期。從神龍元年到先天元年(712年),也就是武則天去世前后的八年時間里,一共爆發(fā)了七次政變?;实垡蚕褡唏R燈一樣,從武則天換成了中宗李顯,又換成了殤帝李重茂,再換成睿宗李旦,最后才穩(wěn)定到玄宗李隆基。幾乎所有的政治勢力都輪番上臺表演,而各個派系對武則天也都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光是武則天的尊號就換了若干次。先后叫做則天大圣皇帝、則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直到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才最終改成了則天順圣皇后。這時離武則天去世都已經(jīng)過去四十多年了。在這么漫長的時間里,沒有人能夠給武則天一個確定的評價,所以刻碑的事也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無字碑。
這樣看來,有關無字碑的浪漫說法不成立了,但是,從精神實質(zhì)的角度上說,武則天這位空前絕后的女皇帝屹立在歷史長河中,就像高大的無字碑矗立在乾陵一樣,一直不斷地引起后人的興趣和思索。那么,后人眼中的武則天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意大利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克羅齊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比藗兛礆v史的視角和方式會隨時代的變換而變化。對于武則天的評價正是如此。在唐朝,特別是唐前期,因為武則天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也因為唐朝儒家正統(tǒng)思想并不濃厚,所以對武則天的看法相對比較積極。但是到了宋朝特別是南宋以后,隨著程朱理學逐漸深入人心,武則天和傳統(tǒng)禮教的沖突變得明顯起來,對她的評價也大為降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甚至說武則天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而近代,受女權運動的影響,人們又把武則天和婦女解放運動聯(lián)系起來,開始給她作翻案文章。經(jīng)過這樣反反復復的涂抹,武則天的故事越來越傳奇,但是離真相可能也越來越遠了。有人說,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被歪曲得最厲害的人物。但是我想,也正是這一千多年來見仁見智的評價,使得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在很多人心中激起了探索的無限欲望。對她的評價,也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了。
我個人認為,武則天一生最大的特點在于她的矛盾性,不僅她的政績是矛盾的,她的性格也是矛盾的。
(選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