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鳴九
兒子在美國英年早逝,撇下了他年輕的妻子與幼小的女兒。那遠隔重洋的小孫女實在讓他牽腸掛肚,他一直擔心一個僅四歲多的小女孩在心理上如何承受這次沉痛的打擊。
這一次是悲痛事件后第一次與小孫女通話,他想小心翼翼地避開事件本身卻又對小孫女能起到一點安慰的作用,他用小孩能懂的最直白的語言對小孫女說:“你是爺爺最疼愛的小孫女,在這個世界上,爺爺最疼愛的人就是你。”“你最疼愛的是我爸?!毙O女的回答使老祖父心里不禁一揪。他有意識離開悲傷的事遠一些,沒有想到這個4歲剛出頭的小女孩卻主動地直觸傷痛。她的這一認定是來自她自己的觀察?從小遠在美國,她實在沒有見過幾次老祖父與自己父親相處的情況。是曾經(jīng)偶爾聽她的父親母親講過這個話題?那她的記憶力與人生理解力可就有點使人驚奇了。是她自己為了要講一句安慰自己那可憐的父親亡靈的話?懷念他的話?不論怎樣,她需要主動地跟電話里的這個老人談一談她自己的父親,因此,她主動觸及傷痛,或者是因為,她仍無法擺脫傷痛的陰影……
她停頓了一下繼續(xù)說,有些傷感,有些無奈,有些想要為自己找到一點慰藉:“……他不在了,我見不著他了,他去了天堂……”
話語很簡單,但其中的意蘊、內(nèi)涵、感情以至哲理卻像一大股水波向他猛然撲來,使他應(yīng)接不暇,他遲疑一會兒,好不容易才答上一句:“他在天堂里會保佑你……”
這是年已古稀的他,生平第一次用非無神論的語言說話……
老夫人從美國探親回京,交給老先生一個紙封,說:“這是小孫女要我?guī)Ыo爺爺?shù)囊环庑?。”老祖父趕快把手頭的事都放在一邊,急不可待地想打開紙封看看信里是什么內(nèi)容。那紙封是用一張稍為厚實點的絳色紙折疊而成的,馬馬虎虎呈一荷包形,一看就是一雙笨拙小手折出來的??墒?,要打開它可很不容易,折疊處貼了膠條,膠條也是胡亂剪切出來的,很不整齊,粘得更是歪歪斜斜,操作的那雙小手顯然是生平第一次做這樣的手工活,但在折疊處的下方卻用另一種顏色筆署了一個名字“EMMA”,字母大大的,清晰突出,特別醒目,那是發(fā)信者的芳名。
老祖父惟恐把紙封撕壞,只能細心地去拆除那封口的膠條,但它偏偏粘得特別嚴實。愈難拆開,老祖父好奇心愈加急切:“粘這么牢,小丫頭寫了些什么?”“誰也不知道她寫了些什么,她沒有告訴我們?!崩戏蛉私忉屨f。他終于把膠條拆除,打開了紙封,里面果然有一張小紙片,看來,這便是小孫女給老祖父的重要信函了。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小紙片又是折疊著并用膠條粘貼在絳色的封紙上,雖然又是歪歪斜斜的,但可以看得出來,那位5歲的發(fā)信者是極其鄭重其事的,老祖父只得又耐心地拆膠條……
最后,終于大功告成,老祖父打開了折疊著的那個小紙片,那上面有拙拙的筆跡,寫著這樣一句英文:WE LOVE GOD(我們愛主)。而且,取下那張紙片,發(fā)現(xiàn)那張絳色封紙的內(nèi)面,也寫著同樣的這句話,這就是小孫女給老祖父的家信的全部內(nèi)容。
老祖父本來猜測這封信是小孫女玩的捉迷藏的游戲,沒有想到是這樣的內(nèi)容,一時把老祖父又震撼得半天也平靜不下來。眼前這封很特別的信函,正是悲痛事件后母女倆特定精神歷程的一個投影,它清楚地顯示出這個精神歷程是深沉的,而且似乎將是悠久的,無盡期的……
老祖父把信函的內(nèi)容告訴老伴,老太太也沒有想到是這么一句話。她回憶起在美國所見到的小孫女的生活:在其母的帶領(lǐng)下,她養(yǎng)成了飯前禱告的習慣:對著桌上食物,她兩只胖乎乎的小手合掌,眼睛認真地閉上,嘴里念念有詞,遇上她童心輕快的時候,還補充一句:“正好我現(xiàn)在餓了。”
老唯物主義者聞此訊后,久久難以平靜……
(馮國偉摘自《文匯報》2008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