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銀
作文指導如何見效,這是我們中學老師頗為關(guān)心的問題,很多老師在探索技巧指導、例文指導、名著引導上做了諸多嘗試,但結(jié)果則是學生困倦辛苦,寫出的文章依然空洞做作。老師為此困窘不堪,感覺束手無策甚至聽之任之。
作文是一種精神產(chǎn)品,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就是消費者。因此,能獲得讀者的接受與喜愛,就是作文的成功。由此,我認為,中學的作文講授,以讀者意識來指導,能夠有效地幫助作文指導走出困窘,使我們的學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新,使文章清新脫俗,蘊蓄豐富的審美質(zhì)感。
一、好作文,首先是讓讀者感受閱讀收獲的文章
寫作是思想的演繹與情感的流瀉,其作為一種精神產(chǎn)品,也就需要給予讀者閱讀的收獲,如果讀了你的文章,看到的只是人云亦云的材料或思想,這就等于枉費時間,這樣的文章,誰也不會認為是好文章。因此,指導習作時,不妨引導學生思考:
1.我的文章能給讀者思想的啟發(fā)或情感的震撼嗎?
以“忘記與銘記”為話題,一學生寫《刻進滄桑深處的感悟》:第一板塊是說“我終于明白了,有些東西需要忘記,”第二板塊是說“我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必須銘記,”結(jié)尾一段道:“在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年代,要想崛起于世界,那就只有從每個人做起?!?/p>
文章說“做到該忘記的忘得干干凈凈,該銘記的銘記于心”,等于什么也沒說,文章有何審美價值?
再如,有的同學對命題提供的材料進行生動的擴寫發(fā)酵,沒有表達自己的體驗與思考,這樣的文章即使再生動再華美,也只能使讀者看到文字,看不到思想,這樣的文章就是不及格的文章。
文章要有自己清晰透亮的思想。以“忘記與銘記”為話題,如是表達“銘記責任,忘記私利,就是飛揚生命的詩意”,這文章就有透亮清晰的思想,也就有一定的價值。
文章要有新穎脫俗的思想。哲學家笛卡兒道:“我思故我在”。作者對生活應(yīng)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2001年高考,大多考生都是從個人品質(zhì)層次書議“誠信”。而一考生寫《培養(yǎng)聽真話的耳朵》,則是說今天“相當多的人說假話”的原因,是“某些人缺乏聽真話的耳朵”。文章最后指出:因此要形成講真話的好風氣,首先就得培養(yǎng)聽真話的耳朵。文章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其獨特的視角,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表現(xiàn)出脫俗的思維素質(zhì),予人思想的啟迪。這樣的文章才是脫俗的好文章。
2.我的文章材料有新鮮感嗎?
一老師慨嘆:“看文章,一看到叢飛,一看到孔繁森,一看到李白在吟誦“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一看到毛阿敏在高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就疲倦,就心生厭意。”
材料是支撐欲要演繹的思想或表達的情感??v有深邃獨到的思想或濃郁的情感,但沒有自己新鮮的材料,文章的思想或情感就不能迸發(fā)力度,文章也就失去意義。一學生寫“溫暖”這樣寫:
今天中午,我推開門,一陣藥味直沖出來。
我渾身一熱,似覺嚴寒冬天一陣暖風吹來,我聽到電飯鍋里“突突”的響聲,看見奶奶躺在沙發(fā)上四周被藥香包圍著。
奶奶得了肝病,腹部有了積水,臥床了三個月。每當看到她在床上用手摸著浮腫的腹部,痛苦地呻吟,全家人都臉色凝重。爸爸更是焦躁不安,好幾次他在房間里暗暗流淚。爸爸十歲就沒了父親,是奶奶一個人艱難地讓他讀書,上大學。她辛苦了一輩子,如今家里吃穿不愁了,她卻得了這個病。
奶奶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著爸爸媽媽。今天我推開門,聞到這濃濃的藥香,我知道奶奶可以自己下床了,可以自己蒸藥了。我叫了一聲“奶奶”,她朝我輕輕地應(yīng)了一聲。
聽到她平緩的回答,聞到這濃濃的藥香,我感到溫暖極了。
這個材料顯得新鮮脫俗。文章再現(xiàn)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切體驗與獨特感悟,材料新鮮獨特,感性具體,以此支撐的文章,難道不是好文章嗎?
二、好文章,一定是讓讀者信服震撼的文章
“寫作是思想的演繹與情感的流瀉”,思想或情感是決定文章品位的重要因素,但思想之深刻情感之豐富,應(yīng)憑據(jù)令人信服的材料來支撐。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文章,一個難以使讀者信服的文章,如何能夠叩動讀者的心扉?
文章的可信,首先是材料的可信?!罢鎸嵞宋恼碌纳?,一個虛假的材料,只會削弱文章思想的力度,稀釋情感的濃度,甚至令人不堪卒讀,令人見出人格的虛偽與低俗。有一文《一個山里教師的誠信》,其中有一場景:
時間:傍晚
地點:幸福城外的汽車站旁。
人物:年輕時尚的姑娘,一個賣菜板的農(nóng)民。
農(nóng)民:姑娘,你買一個菜板吧!這是我們山里的木頭做的,結(jié)實得很,保你用上二十年。
姑娘:你說什么呀!說了你也不知道。我還沒有結(jié)婚買什么菜板呀?。ü媚镛D(zhuǎn)身向村口像在等什么人)
農(nóng)民:哦!你是來實習的張老師吧!我就是來接你的校長呢!(農(nóng)民滿臉笑容,姑娘愕然……)
這篇作文是寫一個北大畢業(yè)生來一山村小學實習,剛好這校長也從北大物理系畢業(yè),他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在父親臨死前的承諾,來到這所山村學校教書的,一教就三十多年。這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姑娘剛到車站時的一景。這事看似偉大崇高,但一看就覺得太假。一是事假,一個北大的畢業(yè)生如何會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實習?二是話假,這姑娘在一個陌生人面前,以及校長在一姑娘面前會如此說話嗎?這樣以假的材料支撐起的立意,是沒有意義的,文章也只會給人留下笑料。
文章的可信,還表現(xiàn)為材料交代的清晰,不讓讀者心存疑惑,方具情感或思想的張力。如有一學生寫自己的哀傷:
我喜愛月亮,卻不了解月亮;我喜愛魚兒,卻不理解魚兒;我喜愛芳草,卻不懂得芳草。我希望月亮離我近一些,更近一些,直到我能撫摸它,可是它卻碎了,傷心欲絕;我希望魚兒長得壯一些,直到我能拿去炫耀,(于是我不停地往金魚缸里加食兒,)可是最后它死了,挺著碩大的肚子;我希望芳草長得綠些,更綠些,(于是我不斷地往草里灌水、施肥,)可是最后它凋零了,皺著眉頭。為何總是如此?我傷害的總是我的最愛?
此劃線處,沒有說清魚兒、芳草為何被自己傷害至死的原因,直接降低文章的可信度。因此要加上括號中的話,讀者才心清了然。
文章的可信,也表現(xiàn)為事理邏輯的符合。看看下段:
運行于地下,燒盡一切野草,那是地火的潛能;奔突于石縫,噴薄而出,那是巖漿的潛能;“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那是海浪的潛能……夢的飛揚,來自于潛能的創(chuàng)造。挖掘潛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p>
(某雜志發(fā)表的學生習作《極致》開頭)
語言看似確有“詩意”,但“地火、巖漿、海浪與夢的飛揚”,其潛能的極致發(fā)揮,其智慧的表現(xiàn)何在?如之何又可以推斷:“挖掘潛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這樣的“詩意”,令人困惑,是沒有說服力的。
三、好文章,一定是能讓讀者愉快閱讀的文章
“寫作是構(gòu)思的藝術(shù)”。一篇四平八穩(wěn),或是段落不分的文章,即使思想、材料再新鮮,敘說再充實有力,讀者也難有閱讀的欲望。閱讀是感知,是品味。作為供人閱讀的作文,要有吸引讀者的力度,讓讀者產(chǎn)生急切而愉悅的閱讀心境,這樣的文章才是成功的。
我們要告誡學生:寫作時,應(yīng)心有讀者,要讓讀者看得懂,喜歡看。一是告誡學生:文章應(yīng)有一個清晰的脈絡(luò),注意開頭或結(jié)尾的回扣與點題,如一學生作文《坦然的微笑》,開頭寫:
詩人說:“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這句簡短的話讀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卻非容易?!睹赡塞惿返奈⑿κ悄敲春椭C、自然。我想:這樣的微笑恐怕只有畫家才能發(fā)現(xiàn)與描摹,因為他有展示線條的技巧,更有詩意的情感。